• 我的订阅
  • 国内

“远水解近渴”十年南水润北国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12-12 16:38: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网

欧阳易佳

“10年前,烧水壶底一层厚厚的水垢。为了喝好水,家里不得不买矿泉水。现在水垢少了,拿手的排骨莲藕汤也更鲜美了。”谈到水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北京市丰台区居民李先生深有感触。

丰台区郭公庄水厂的技术人员解释说:“南水北调水(以下简称‘南水’)进京后,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变甜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十周年,记者从国新办发布会获悉,截至今天,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了767亿立方米,惠及了沿线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

优化水资源配置 为国家战略蓄力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远水解近渴”十年南水润北国

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有关情况。图片来源:国新网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无论是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表示,通水以来,工程运行安全平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显著。

王道席介绍,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方面,通水以来,工程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1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北京、天津等北方许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是南水;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形的供水“大动脉”。随着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供水进入常态化,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从法律法规、调度体制、信息化支撑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探索和实践,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水量调度以及未来国家水网调度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10年来,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得到破解,京津冀三地水系形成了互联、互通、共济的供水新格局。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为美好生活添彩

2020年底,沧州市前八尺高村家家户户通上了南水,村民们的日子甜了起来。前八尺高村是河北黑龙港流域乡村的一个缩影。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让沿线人民群众实现了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转变。

“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喝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王道席说,“北京市自来水的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到了现在的120毫克/升,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家家里烧开水的水壶里的水垢明显少了。”

王道席介绍,在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综合水质保护措施,工程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地表水水质Ⅲ类及以上是满足饮用水水源要求的,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再看中线,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及以上。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为美丽中国筑基

经过10年坚持不懈置换水源、回补地下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有效遏制了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沿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王道席介绍,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方面,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工程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的生态用水,初步实现了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利用汛前富余水量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实施了生态补水,生态补水量累计超过了118亿立方米。

“北京市的母亲河永定河是1996年断流,2021年8月份实现了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近三年我们持续保持永定河全年全线有水。”王道席说,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沿线湖泊生态环境也是持续向好,南四湖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的行列,“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现在也是重返到南四湖定居了,这说明南四湖湖泊水质的改善。东线北延工程连续三年助力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为区域发展赋能

“早年,企业生产全靠抽取地下水。现在,南水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河北邯郸市永洋特钢动力厂厂长江彦军介绍,企业升级污水回收处理系统,每吨南水至少循环利用三遍,再生水用于厂区环境卫生和景观绿化,一吨南水的综合利用成本比原来降低约一元钱。永年县的地下水硬度高,对设备损伤较大,南水的钙镁离子含量低无需处理,大大提高了特钢产品质量,助力永洋特钢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轻轨、矿山专用型材生产基地。

10年前,在南水北调工程治污倒逼机制下,东线山东段高污染的草浆造纸企业减少了65%。如今,更加环保的新技术让纸产量达到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

按照202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46.9立方米计算,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765亿立方米,相当于有效支撑了北方地区超16万亿元GDP的持续增长。其中,累计向雄安新区供水超1.6亿立方米,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427亿立方米,为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10年来,通过“南水北调”和“北粮南运”,南北之间的水、粮得到了科学配置。东线一期工程显著改善了京杭运河航运条件,山东济宁段内河航运通江达海,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明显提升,京杭运河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王道席介绍,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方面,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粮食、能源等产品通过交通网、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我国南北方的优化配置。南水北调累计调水767亿立方米,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表示,下一步,将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国家、省市县级水网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体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2 17: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线一期工程实施通水以来第4次加大流量输水,缓解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不利局面,保障工程沿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2017、2018年山东大旱期间,东线一期工程成为青
2023-12-12 15:18:00
千里共清绿丨“南水”入京让生活有点“甜”
大河网讯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跟随汩汩南水,记者来到北京,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探寻千里长渠只此“清绿”的秘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面临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为何非得“
2024-12-11 13:15:00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10年 为北方“搬”去4400多个西湖
...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一泓碧波三千里,为北方地区带来“活水”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生态修复的契机,更借此助力南阳淅川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汤山公园
2024-06-12 15:03:00
时政微观察丨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北“渴”,也滋润了民心。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地区调水74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有效
2024-08-18 08:43:00
...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有助于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据悉,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来,共调水入山东超过60亿立方米,惠及江苏、安徽
2023-12-12 10:57:00
全国40多家媒体同时聚焦十堰!为啥?
...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十堰广播电视台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方台等全国40余个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的《献给新时代的礼物》“大国工程篇”系列融媒直播开播!(点击下图回看
2024-05-28 13:08:00
科技赋能 生态更美 百姓安乐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技赋能 生态更美 百姓安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沿线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1月19日 第 03 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
2024-11-19 04:58:00
...、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地区调水74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水是万物之源也是发展之基。南水北调工程正在重塑着中国水资源分配格局
2024-08-16 12:56:00
...北十堰3月11日电(晏雷 蒲双 张艳玲 卢琪)20多年前,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启动;10年前,该项工程正式通水,来自湖北丹江口水库的优质汉江水沿着中线长渠一路北上跨越千里
2024-03-12 07:55: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