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个提问:你能想象到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名医是谁?
羊相信大部分人和羊的反应一样,脑子里基本只会出现两个名字,张仲景和华佗——
他们两个都是中学历史里必提的人物,一个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个发明了麻沸散。
但是纵观中国医学史,真正被著书立传以及被后世大部分人铭记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女医生。
今天羊想跟大家聊一个几乎没人听过的名字:曾懿。
她是诗人,是医生,是比秋瑾还要早的女性先驱。
但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从未听说过她?
清末第一女中医,全靠母亲没放弃?
曾懿出生在一个时代之交,1852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份?
那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恰逢慈禧入宫,次年封嫔,而后为咸丰皇帝诞下长子。
但仅仅是八年后的1860年,英法联军就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
曾懿诞生的19世纪50年代,其实正处于清朝的动荡期,曾经的辉煌被西方工业碾压,死守封建传统的大清王朝注定将迎来一场变革。
幸好曾懿的日子还不算太苦。
她的父亲曾咏是清道光甲辰科进士,学富五车,母亲也是通晓绘画诗赋的才女,夫妻二人在文学上都颇有自己的见解。
生在这样的家庭,曾懿很难不被文学氛围感染,她的父母也没因为曾懿是女儿就放弃对她的教育。
五岁时,父母就亲自教她读书、写字、作画。
那时的女孩是很少能有书读的,但父亲从未限制曾懿观看家中藏书,曾咏任曾懿随意阅读,而曾懿也是在那时养出了广博的兴趣。
曾懿10岁那年,父亲不幸病故,这下生活来源断了大半,母亲不得不带着她回到双流。
在那个时代,男人确实是家庭的顶梁柱,曾咏去世后,母女二人只能蜗居在茅草屋里,全靠母亲卖字画糊口。
但为了让女儿成才,母亲顶着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也硬着头皮把家迁到了杜甫故居浣花溪草堂一带生活。
母亲就这样一边拉扯曾懿一边谋生。
幸亏曾懿本身也天资过人,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名震一方的才女,在当时的成都一带,不少人都慕名来求诗求画。
母亲这么多年的培养,没让曾懿步入当时大多数女孩的宿命:结婚生子作家庭主妇。
而曾懿凭借自身才学,过上了就算不靠家庭不靠男人也还不错的日子。
但就在日子顺风顺水过下去的时候,曾懿突然宣布:她要开设诊所,悬壶济世。
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事儿。
女医生本来就是稀有品,更何况在整个大清根本就没有被记录在史料中的女太医。
没人看好曾懿的选择,但曾懿早就在家中藏书中悄悄阅读了很多医学典籍并牢记在心。
有次她一连得了四次温病,于是她就照着清代著名的温病医家吴鞠通的学说及处方,悄悄去药铺抓药煎服,没想到居然都很快痊愈。
从那时开始曾懿get到了医学的神奇,并下定决心帮扶他人。
24岁那年,她和江南名士袁幼安结婚。
袁幼安是个有才华也有傲骨的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曾懿欣赏他这样的秉性,袁幼安也欣赏曾懿的才华。
二人结婚后,袁幼安找了个闲官,带着曾懿游览四方,
曾懿在和丈夫的游历过程中,一边搜寻素材一边提升经验,遇到贫苦人家的病人,曾懿还会提供免费诊疗。
曾懿的爱情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平等。
和袁幼安游历的这20多年,夫妻二人朝夕讲求,风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进。
精通医学还爱女
名副其实的帝师之母
曾懿非常注重辩证,对疾病的认知全面。
比如治疗瘟病,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
温热病毒之邪属火、属阳,伤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病后阳虚却往往被医生忽视。
但曾懿却指出:瘟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不食,阳气虚也,小建中汤主之。
曾懿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
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
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
并举例说:“外子酒湿黄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医用辛温服少许更甚,服此方即愈,此经验良方也”。
曾懿还特别注意民间经验,在安徽期间她曾听闻一个士兵得了“能饮不能食”的噎病,结果喝了鸡汁之后疾病得到缓解。
曾懿听闻过后把这类案例记录在案,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4岁那年,她将多年所得著成一部《医学篇》,在中医界广受好评。
曾懿生活在晚清,正是西学在东方逐渐传播之日,不少守旧者都反对西学。
但曾懿作为中医者,却能对西学善加利用,广收博采。
在写完《医学篇》后,辗转各地的曾懿目睹了清政府的无能。
西洋列强“夹我属国,踞我港湾,攘我主权,干我内政”的可悲社会状况,这引起了她的深深忧虑与无尽思考。
曾懿认为,救国图强,首先要重视教育,而占了一半人口的女性绝对不能再被束缚于家庭之中,应该“以读书明理为第一”。
她鼓励女子走出家庭,学习知识。
基于对女子教育及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她甚至还写下了《女学篇》一书。
《女学篇》全书分结婚、夫妇、胎产、哺育、襁褓教育、幼稚教育、养老、家庭经济学、卫生等九章。
在此书中,曾懿明确反对早婚早育,在男女发育未成熟之时结婚,只会损害女性健康。
她也在书中提出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认为儿女婚事应该待双方心悦诚服,父母为女儿找丈夫,相比起夫家的财富更应该考察其“品学之高低”。
在《女学篇》中,曾懿还单列一章《家庭经济学》,从生财、节用、公益、明晰、豫蓄、积储等角度论述了料理家政之道。
这些家庭教育内容的设立,既是她主张的女教“内而齐家”的思想表露,也是对封建社会家庭女子教育传统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中国近代女子家教革命的先河。
在女子问题方面,曾懿是比秋瑾更早的先驱,她自己一生都秉承着自由恋爱,独立自主的原则。
她说女性教育不应只在相夫教子,要文理兼收,男子能学的,“女子无不可学”,甚至还能学得更好。
“强国不专恃男子,而在女子也,女子学后则能力相等,自无强弱之分矣。”
关于女性生育,她主张优生优育,并在那个健康意识更不高的年代,就告诉大家择偶时要注意对方的遗传病。
封建社会的女子被鼓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曾懿却偏要说多出门才能长命百岁。
“运动使血烙流通。”
为什么羊要写曾懿?
因为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晚清女性大多是封建且麻木的,唯有的几次变革还是以男性领导为主。
可就是这样一位清末女中医,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番成就,更从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女性该走的路。
更难得的是,即使一边搞理论一边救死扶伤,曾懿也没有因此忽视家庭。
她不仅和丈夫恩恩爱爱,更是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才,正如她的母亲培养她一样。
曾懿的儿子后来曾经还做过清朝皇帝的老师,她也算是真正的帝师之母。
在那个灰暗的年代中,有多少女性泯灭进历史的尘埃。
曾懿的名字几乎无人知晓,但这不代表她不曾存在。
那个在封建落后的晚清敢打破思想桎梏读书写字,自由恋爱,鼓励女性优生优育,走出家庭完善自我的人,值得被人记住。
细数中国封建史上的名医,你几乎很难从中看到女性的名字,更别提皇家御医里根本没有女子的位置。
但女子真的差吗?并没有。
西汉有义妁,晋代有鲍姑,宋代有张小娘子,明代有谈允贤…
可惜的是,这些名字在历史中并没有那么大的重量。
最近《消失的她》正在热映,电影中的她消失在了海底,而现实里又有多少个“她”淹没在历史中。
今天羊科普了曾懿,但还有千千万万个曾懿等待科普。
我们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8 14: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