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代中国的驿站等同于当代的交通出行高速服务区,它的关键职责是招待因国家公务公出在外面的高官和特使,给其吃住的地区及其转乘的交通设施,在封建王朝各时期的变化过程中驿站的职责慢慢变化发展,到后来驿站早已并不是给高官居所,它还能够传递战情、押运“犯人”,另外驿站的开设还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文化艺术的沟通交流。但驿站的公共性较大,用此来传递公文,又是如何做到保密的呢?
一、古代驿站发展历程
1、复杂的发展历史
据记载,周王朝时就拥有驿递规章制度的初级模型,那时候就逐渐有专业承担信息传递的人与交通设施,并且有应急战情要传送时,应用燃火和敲鼓的双向传送方法,能够使中央立即获得信息。到春秋时期阶段,驿递规章制度已建立,在驿递道路网的主线任务上,间隔一段路途,就设定一个用于信息传递的驿舍。
秦统一六国后创建了一套驿递规章制度,如战情的立即汇报、法令的迅速下发等。汉朝全国各地有传舍,而且组织结构更为多种多样,分成亭、传、驿、邮四种。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发展整体发展趋势是不确定的,可是通讯和运送行业并沒有遭受太大冲击,还是较为通畅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还发生了在我国的第一部相关驿递规章制度的专业权利法案政策法规—《邮驿令》,另外,在这一时期同海外的交通出行来往也逐渐发展起來。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驿递制度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驿递交通网遍布全国,但是随着裁驿归邮的实行和近代邮政的创建,中国传统的驿递制度最终衰落灭亡。
2、邮驿管理的规范化
秦朝以“严刑厉法”治天下,在邮驿方面自然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保密的需要,规定了不同的文书要用不同的文字书写,例如符传用刻符,公文一般用隶书等。汉代邮驿制度承秦制,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细化。汉代在邮驿体系上最大的贡献当属丝绸之路的开通,延长了驿路的范围,加强了邮驿沟通其他国家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系统获得了更大发展。蜀汉政权的建立对于西南地区邮驿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绝对的推力。刘备建立王权之后,为了军事需要,开通了四条沟通四川与汉中的驿道,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东吴在邮驿上的贡献主要集中于水驿的建设,并在两晋时期得以延续,使东晋时期形成了水陆两驿并存的邮驿体系。
曹魏时期出现了第一部《邮驿令》,内容主要包括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遣使于四方”的传舍规定以及禁止与五侯交通的政治禁令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邮驿法,虽然原文已经失传,但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的邮驿仍然由法曹管控,当时的邮驿体系已成为国家政令传达与物资运输的重要渠道。
二、邮驿违规的法律制裁
1、公文泄密
稽程,即延误日程,《唐律》中为各类行政事务的处理设定了时限,违背时限者,构成刑事责任。作为国家信息的传递,无论是行政文书还是军事讯息,无不需要最严格的保密制度。传驿人员不可随意将任务转托他人,无论是制书还是官文书,都不可以丢弃、毁坏、烧亡、遗失,也不可以私自发放文书以破坏原有文书体系。
秦汉时期邮书寄发前一般进行封检题署,确保邮书内容不为外人所知,出现问题之后亦可按图索撰,找到相关责任人。在简赎文书上面加一检板,然后于捆绑简赎之绳结上施封泥,并在封泥上盖上印章。一切妥当之后,在检板上"题署"收件机构及收件人。此为最基本么"封检题署"法,另外还有制书"重封"之制。传车需有符节,为防作伪,封绒与核验措施颇为精密,另外亦有三封、四封、五封之制。发文机构将文书投妥后,会保留一个含有"寄去"二字之回执,作为邮书己发出记录。背面为"寄去"二字。收书机构收到递送来之文书时,先检查封印是否破损,后保留含有来"二字之签收记录,并加盖官印,备查验。一份文书,于递送之前加封检题署,发出之后保留"寄去"记录,移书过界时检查封印,邮书刺记录交接人员及时间,收到之后保留来记录。对递送各个环节均加核验,最终才使得邮书安全、迅捷地传递至终点。考察任何一个通信系统的工作时效性,不仅仅要看其信息传递速度,更要看其通信安全性。
2、符节制度
使用邮驿需有凭证,通称为符节。唐代,符节划分为象征身份的传符和更加轻便的纸券。传符因使用者身份而区别为不同材料、形状,是过关津、住驿站等使用邮驿的凭证之一。纸券是随着纸张的普及而出现的,在唐初便已使用。中央发驿,传符或者纸券必须有门下省的印章,地方发驿,则需要盖有到州府以上印。纸券分往来券和单程券,往来券只有门下省有权发放。
相对于已经明确规定规格的符节而言,纸券则是在上面标明其每日需要走的驿路里程、所乘马匹的数量、出发地和目的地等相关的信息,驿馆按照上述讯息为其提供驿马,防止了驿使稽程,有效的明确权责,保证驿传的安全与效率。
符节和纸券也是过关所需的凭证,百姓如若过关津渡所,需要先向官府领取凭证,经过关津驿使的核查,签字画押之后才可放行,上面一般标明人数、姓名、籍贯、所带牲畜数量种类、起始地和目的地、路线、事由、期限等细节,以保障关津的安全性,防止人口大量流动、不法分子的逃逸等。
三、驿站系统的价值
1、对帝国治理的维护
汉代的丝绸之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遭到了破坏,隋代重新修复并开发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驿路,开辟了三条西行的路线,唐代继承并发展。当时建立了三条十分重要的驿路,沟通中原地区与边疆的联系。唐代边疆邮驿也是因地制宜,因为马匹在边疆这种沙漠或者隔壁的地形上行走极慢,因此在沙漠戈壁地区,唐代建立了“明驼使”。配合烽驿制度,特有的军事公文采用最快捷的驿传方式,为唐代建立起一套坚不可摧的边防军事系统。
明代驿站在中央隶属于兵部,设有车驾清吏司,主管驿递事物。由此便可以看出驿站对于军事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驿递系统的畅通可以使军情及时上报到中央,以确保统治者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下达准确的作战指令。国家一旦进入战争中,驿站的的飞报军务的职能就至关重要了,他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败与否。一般驿站不负责传递公文,但是辽东地区的驿站为军站,是军兵担任驿夫同时有飞递军文的职责。明代辽东设有东南西北四条主要陆路驿道还有两条水路驿道,每条驿路上都设有多个驿站,保证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军情可以最快速度上传下达,以保障军事战争的胜利。
2、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邮驿制度对社会最突出的贡献是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井然有序的驿传、驿站的设立让通信、交通更加便利,四通八达的驿路使得中央对于四方的统治得以有效实现。当地方发生水涝、地震、瘟疫等重大灾害时,四通八达的邮驿体系可以将情报快速上报中央,而朝廷的危机处理和救济、慰问同样籍此途径快速到达地方。高效率的危机处理,是稳定地方、保证民生,进而实现中央权威和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重要保证。至于地方户口、田地、赋税等各种经济信息的上达,民情民意的采集、报告等等,也都籍邮驿系统而进行。正因为邮驿体系的存在,中央——地方——民间的信息得以便捷传递,这是中央对地方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
结语:
无论是驿站还是邮驿系统,和平年代,邮驿主要承担政令上传下达的任务,战争年代则凸显其邮驿本备军速的军事职能,除这两点之外,邮驿作为中央皇权的“触角”,驿路通往之处,便是皇权所及之地。统治阶级的腐朽享乐,使邮驿体系成为贵族特权谋私的工具,常年的战乱和割据势力造成大量的驿马死亡、驿路隔断。但驿站制度并未随之消亡,宋代在唐代邮驿系统及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变革,邮驿组织及其运行又呈现出新的生命力,经明清两朝不断调整,直到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轮船、汽车、电报、电话等现代交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0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