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让书香涵养城市气质(人文茶座)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11-17 15:02:00 来源:缘之心

天一阁,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如今,无数人慕名而来,游园、看展、赏古籍、购文创、参加读书活动,在与古籍、读书人、藏书人的历史对话中,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历史上,以天一阁、古越藏书楼、铁琴铜剑楼为代表的私家藏书楼声名在外。藏书楼,顾名思义,其要在“藏”。著名学者黄宗羲曾感慨,“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中国古代,读书难、藏书难,书籍防火、防散失和毁坏也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秘不示人也就成为多数藏书楼的规矩,天一阁甚至严苛到“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当历史走到当下,天一阁已经从私家藏书楼变为公共博物馆,成为全社会的文化宝库。从“私”到“公”、由“秘藏”到“开放”,彰显了文明的进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文化资源。书藏古今,全民共享,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得以在延续文脉的同时,滋养人们心灵,推动社会进步。

藏书楼的开放不仅给了更多人接触古籍、爱上传统、亲近阅读的契机,也给更多私人藏书以回归社会、让大众共赏的机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几乎每年,天一阁的馆藏书目都在增加,一批批收藏家和市民化私为公、慷慨捐赠。百川归于海,润泽全社会。

话说回来,即便对外敞开大门,对于很多人来说,古籍还是比较陌生的。如何更好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吸引更多人主动走近古籍、接触和爱上传统文化?开发文创、走进学校、制作动画、走到线上,成为许多古籍保护单位的新探索。天一阁开发200余种读书主题文创产品,并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古籍修复、装裱拓印体验,对修复工作进行的网络直播吸引大众“云围观”,走进地铁站的《老范修书记》展览参观人数超15万人次,“书与我的故事”“开卷”“小小修复师”等系列活动反响热烈……通过诸多努力,古老悠久的书籍、文字、装裱和修复技艺,得以与年轻人产生更多互动,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古籍热”不断升温,但时刻不能忘记的是,古籍具有文物属性,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怎样更好兼顾“藏”与“用”?科技的进步给出了答案——古籍数字化。现在,通过天一阁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阅览和研究珍贵古籍;“中华古籍资源库”陆续推出13.9万部(件)古籍数字资源,免去了读者往返奔波各家图书馆的时间,为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最是书香能致远。从历代的2000多位进士,到如今的1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天一阁所在的城市宁波,读书修身、读书兴业的传统余韵绵长,书与人彼此成就。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的社会氛围,也为一个城市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希望以图书馆、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让我们奋斗的脚步更有底气、更加自信。(郑海鸥)【编辑:史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文化苦旅》翻阅,很快被《风雨天一阁》这篇散文深深吸引,它向我讲述了天一阁这座明代私家藏书楼及它的创始人范钦爱书、痴书、藏书的感人故事,让我很受触动。此后
2024-04-24 10:27:00
...遗址群见证古老文明,又可以到东钱湖感受自然魅力,去天一阁体验凝聚数百年的智慧,开启一趟意义非凡的诗画江南之旅。为迎接杭州亚运会,拥有43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博物馆举行《诗书迎亚
2023-09-16 05:48:00
从三江口出发!2025宁波马拉松崭新赛道抢先看
...之后再回到这里,从一段城墙中探寻宁波城市的发展史。天一阁: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摄影:胡龙召 从中山西路左拐到长春路,你将看到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楼中的顶流——天一阁。它建于明嘉靖
2024-12-29 21:21:00
...。现场首设的中华版本馆专题馆,精选杭州国家版本馆和天一阁博物院部分珍贵版本资源进行集中展览。宋韵文化、良渚文化、海丝文化、阳明文化等一大批精品图书,也在书展现场与读者见面。此
2023-11-22 05:07:00
在运动中触摸城市文化 台胞沉浸式感受浙江宁波魅力
...能在比赛中,触摸城市文化,例如亚洲现有最古老图书馆天一阁。”纪正义受访时表示,他来过很多次天一阁月湖景区,在奔跑中,他不仅聆听到了鼓楼的悠扬钟声,还感受到了天一阁的古韵书香。
2024-05-19 18:46: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张 贺《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1日 第 05 版)“先考古,后出让”,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这是避免“建设性破坏”或“开发性破坏”
2024-08-11 06:04:00
旅程中品味一道美食(人文茶座)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郑海鸥《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1日 第 06 版)“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传统的开门七件事,大部分围绕着“食”展开。发展到如今,越来越多人对美食表
2024-09-01 05:23:00
钢花飞溅的钢铁厂变身为城市公园、窑火熊熊的瓷器厂化身为文化创意街区、机器轰鸣的机械厂转变为工业博物馆……近年来,各地加大力度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打造功能与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2025-03-30 15:47: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李卓尔前不久,江苏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对南京市原第一机床厂地块的城砖进行回收,共计回收1.5万块城砖。2016年,南京发起“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征集活动,向社会
2024-11-03 06:0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