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上学到现在,手里攒了5张银行卡,有的只剩几元钱,有的还有一二百元,但注销起来太麻烦了,得带着身份证跑不同银行的柜台,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还没办完。”北京市民陈朗(化名)的困扰,道出了众多持有闲置银行卡用户的心声。记者采访发现,“休眠”银行卡不仅给用户带来注销困扰,还潜藏个人信息泄露、资金损耗等风险,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账户管理成本,如何在合规前提下简化流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1月26日 《法治日报》)
一张张沉睡在钱包角落的银行卡,账户余额寥寥无几,却因长期闲置成了“烫手山芋”——想注销,流程繁琐;不注销,又暗藏风险。正如报道中所揭示的,许多市民像北京的陈朗一样,手握多张“休眠卡”,却因注销需多次跑银行、提交材料复杂而望而却步。这些看似无害的“小账户”,实则已演变为个人负担与金融隐患交织的“负担卡”,亟须引起重视并加以治理。
“休眠卡”的困扰,首先体现在注销成本过高。为注销一张余额仅几元的银行卡,用户必须专程前往银行网点,携带身份证件,排队等候,甚至因系统核查、资金划转等问题多次往返。这种“跑断腿”的体验,与当下“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政务服务理念严重脱节。在移动支付普及、数字银行兴起的今天,账户开立可“秒办”,为何注销却仍困在“线下柜台”的老模式中?技术上完全可行的线上注销、远程身份核验,理应成为标配服务。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休眠卡”已不仅是管理不便,更潜藏多重风险。对个人而言,长期不使用的账户可能因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持续扣费,导致欠费甚至影响征信记录;一旦卡片丢失或信息泄露,还可能被用于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对银行而言,大量“睡眠账户”占用系统资源,增加数据维护和合规管理成本,也干扰了反洗钱监测的精准性。据相关统计,部分银行“休眠卡”数量占比高达三成,这无疑是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
要破解“休眠卡”困局,关键在于构建“预防—提醒—清理”全链条机制。银行应主动承担主体责任:一方面,强化开户审核,避免“为冲业绩”而盲目发卡;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长期无交易、余额极低的账户,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主动提醒用户处理。更重要的是,应开通“绿色通道”,对小额“休眠卡”推行“一键注销”“线上办理”服务,甚至可探索在充分告知前提下的“到期自动清理”模式,既保障用户知情权,又提升处理效率。
监管层面也应加快制度建设。可参考信用卡管理相关规定,出台针对借记卡“休眠账户”的处置指引,明确银行的信息告知义务、注销便利化要求及用户权益保障措施。同时,推动银行间信息互通,避免用户因跨行注销而重复提交材料,真正实现“一网通办”。
此外,还需加强公众金融素养教育。许多用户对“休眠卡”的风险认知不足,认为“不花钱就没事”,殊不知账户安全与个人信用息息相关。通过媒体宣传、银行提示等方式,引导公众定期清理闲置账户,养成理性用卡习惯,从源头减少“休眠卡”产生。
“休眠卡”虽小,折射的却是金融服务的温度与效率。一张卡的注销,不应成为压在百姓心头的“负担”。唯有银行主动优化服务、监管完善制度设计、公众提升风险意识,真正实现“卡尽其用、户清其负”,推动金融服务向更便捷、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舒朗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2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