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不准备棉衣?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17 17:11:00 来源:戏说三国

1941年5月,德国集结550万大军,向苏联发动了闪电袭击。在战争开始的头几个月,德国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苏联防线。同年9月底,德国发动了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计划”,苏联首都已经危在旦夕。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41年的苏联,却迎来了近三十年最极端的天气。在入冬之后,莫斯科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了恐怖的零下四十度。大量德军士兵缺少冬季棉衣,他们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断地看着战友冻死在自己面前。

天气因素严重影响了这场战争的走势。德军像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一样,最终迷失在了莫斯科的寒冬里。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不准备棉衣?

那么,明知道莫斯科的冬季寒冷无比,德国方面为何不提前准备棉衣呢?

作为一名志在称霸欧洲的独裁者,希特勒不可能没有参考过拿破仑的失败事例。他之所以没有特意准备棉衣,实际上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莫斯科本应该在冬季之前被攻破。自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德国大军分三线入侵苏联国境。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再加上德军的闪电战术所向披靡。德军在短短一个星期之内,就深入了苏联国境近600公里。

在战争进行到第四个月时,战略重镇明斯克和基辅相继被德军攻克。尤其在基辅战役中,斯大林的一意孤行使得苏联军队遭到了德军的全面包围,最终苏军65万人遭到俘虏。此战之后,德国陆军大获全胜,苏联被攻陷看起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接踵而至的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在他看来,只要德军正常发挥,一定会在冬季来临之前攻下莫斯科。此时若是准备棉衣,反而会降低军队的士气。

德国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如莫斯科接近北极圈,但到了冬天同样是非常寒冷的。根据德国当局记录,德国冬天最冷时会达到零下十度左右,德国军队也一直都有准备冬式军服的做法。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不准备棉衣?

为了迷惑苏联,德国曾在启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专门“不小心”流露出了一份德国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间的羊毛制品产量报告。该报告显示,德国的羊毛制品产量并没有上升。也就是说,德国有很大可能不会在1941年进攻苏联。

尽管最终成功误导了苏联人,但德国的报告却并没有作假,他们是确实没有特意赶制任何冬式军服。在希特勒本来的计划中,军队中常备的几十万套冬式军服是足够攻下莫斯科的。但在拿下基辅之后,希特勒秉着“兵贵神速”,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的原则,优先将大量的武器、弹药、食物等物资运送到了莫斯科城下。

然而在这段期间,苏联又进入了秋季多雨的时节。当时苏联国内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并且公路也大部分是土公路。德军运送物资的部队陷入泥泞的道路中,补给速度大大下降。再加上莫斯科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抗争的决心,战争最终被拖入冬季,德军开始陷入了被动局面中。

在严寒侵袭德军部队后,再想要运送棉衣,已经为时太晚了。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不准备棉衣?

那么,既然没有棉衣,德军为什么不烧木取暖呢?

寻求温暖是人类的本能,如果可以砍树烧木,德军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那样做。但可惜的是,早在德军赶到莫斯科之前,苏联军队就已经让莫斯科周遭的百姓进到城中避难。同时,斯大林还下达了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可用物资的坚壁清野战术。包括柴禾在内的可用资源,均被转移到了莫斯科城中。等德军到达莫斯科附近后,他们便陷入了无柴禾可烧的尴尬境地中。

有人不禁会产生疑问,难道苏联人把莫斯科周围的树林都砍伐光了不成?要知道,苏联国土面积庞大,当时莫斯科附近一带更是有广泛的植被覆盖。苏联人要想砍光所有树木并运送到城里去,这是一个何其浩大的工程?

苏联是否真的砍伐了莫斯科周围的所有树木,目前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证实的是,斯大林当时是实实在在地下达了坚壁清野的命令。

或许德军在严冬中也曾砍伐过树木来取暖,但树木毕竟是一次性消耗品,一片森林又能为德军多少部队供暖呢?

在种种意外中,德军最终兵败莫斯科。而这次的失败,却成为了苏联命运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苏德战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7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二战末期,希特勒为什么要实行焦土政策?
...他到底有什么目的呢?在很多人看来,希特勒此举是想和苏联同归于尽,是一种气急败坏之下的不理智行为。但实际上,焦土政策的实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二战中进攻的德军)
2023-08-12 15:26:00
苏德战争中,苏联为什么能发动反攻?
...边境的百万苏军打得没有脾气。截至到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已经损失了超过300万士兵,领土也丢失了近三分之一,形势相当严峻。然而从1942年开始,苏军却从斯大林格勒一路反攻,最终
2023-08-13 15:44:00
纪念苏联成立百年展将于2月在莫斯科开展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月17日电“苏联成立100年”项目新闻处发布消息称,纪念苏联成立100周年的展览将于2月在莫斯科开展。消息称:“纪念苏联成立100周
2023-01-19 19:12:00
莫斯科: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即将开始
↓5月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士兵集结准备参加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5月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士兵在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05-09 19:57:00
一仗打下来,俄罗斯走起了回头路,苏联的老一套,救不了前线的火
...章中,有一个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俄罗斯打算走苏联时期的老路,重建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两大旧军区。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的时候,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就曾宣布,为了保障国家安
2023-06-13 11:08:00
俄罗斯一地开印“粮票”,西方制裁和战争放血,让俄一夜回到苏联
...不够用以后,俄罗斯的食品可能也短缺了,甚至有点回到苏联时代的味道,一些地方疑似已经开始印刷“粮票”。一旦这类票据广泛发行,意味着俄罗斯在食品领域就进入战时状态,说明战争和制裁
2022-12-11 19:20:00
解体前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咋样?尼克松炫耀美国住宅,被赫鲁晓夫怼
文|糖葫芦1959年7月24日,新一届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在苏联首都莫斯科拉开了帷幕。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共同出席了这次活动。尼克松为了向苏联人民展现美国
2023-09-12 16:10:00
普京亲自下令改名,斯大林格勒5个字,重新出现在俄罗斯土地上
...特别军事行动的参与者”,他们希望将机场的名称恢复为苏联时期的“斯大林格勒”。而普京欣然答应了这一请求,他说:“他们的话对我来说就是法律,我一回到莫斯科,就会立即准备并签署相关
2025-05-01 13:25:00
冷战最著名间谍,为莫斯科工作的FBI,死于美国狱中
他给苏联及之后的俄罗斯传递情报长达22年。美国司法部认为,他的案子“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恶劣的间谍案”。他生于1944年的芝加哥,读的是著名的西北大学,为联邦调查局(FBI)工作,
2023-06-06 10:0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