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02 11:46: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一生金戈铁马、威震朔漠的马上天子朱棣,在北征的归途中驾崩。

次月,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登基,并于次年改元洪熙。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洪熙皇帝竟然在登基九个月后突然驾崩。

他不足一年的在位时间,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多少波澜。

但他在其父亲永乐皇帝时期曾数次监国的经历,却让他有了“常务副皇帝”的称号,而常年在外征战的永乐皇帝,则变成了他的征北大将军。

网络上的这种调侃性言论我们大可图一开心,但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对朱高炽“名为储位,实为长君,名为监国,实为御宇”的评价,又是为何呢?

朱高炽真的是一位大权在握、永乐之政半数出自东宫的“常务副皇帝”吗?

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这位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与其父亲永乐帝朱棣的纠葛一生。

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被确立为接班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朱棣就开始对这个儿子委以重任。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展开了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争夺战。

在这场战争中,朱棣亲率燕军在前线作战,朱高炽则坐镇北平,为父亲提供粮草、兵员等后勤支持。

战争胜利后,朱高炽被理所应当册封为皇太子,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储君。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永乐七年(1409)以后,朱棣因北征蒙古、营建北京等事,长期不在南京,形势使然之下,朱高炽再次担起了守家的重任。

永乐七年(1409)二月,朱棣敕谕太子:朕今巡狩北京,命尔监国。

从这一年开始,朱高炽先后断断续续六次“监国”,时间共计八年有余。

监国期间,朱高炽证明了自己的治理能力,诸如中下级官吏的升迁任免、普通案件的审理和裁决、对漕运、水利工程的协调,以及对灾区百姓的赈济等等,朱高炽都处理的相当不错,正所谓“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永乐时期,各种大事业集中进行,严重透支了明朝的国力,如北征蒙古、南平交趾、迁都北京、远航西洋等事项,皆是耗费巨大。

身居“监国”重任的朱高炽,无疑为父亲的这些事业分担了许多压力。

客观的说,自古以来,皇帝在位时能够长期“监国”的太子并不多,而皇帝与太子在政治上长期分工的事例,恐怕就只有朱棣与朱高炽父子了。

但即便如此,笔者也并不认为对朱高炽“名为监国,实为御宇”的评价是恰当的。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拥有“监国”身份的朱高炽看似大权在握,实则如履薄冰。

朱高炽与朱棣的确是父子,但他们也是君臣。太子虽然是国家的储君,却不可以威胁到皇权,这条万世皆准的道理,在朱棣父子身上自然也是有效的。

早在永乐七年(1409),朱高炽第一次“监国”的时候,就给朱高炽的职权划定了范围。

朱棣离京之前,规定“唯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上请行,余常务不必启闻”。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从这条规定来看,朱高炽似乎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但朱棣前脚刚走,便又致书朱高炽强调,功臣犯罪、高级官吏的任免、将士的调拨都要由皇帝亲自过问并同意才行。

朱棣此举,可谓是直接将大明朝的司法、人事、军事大权统统带出了京城。

而且,朱棣还传令六科,将朱高炽裁决的所有普通事务的情况一条一条的记下来,且要因果俱全、毫无隐瞒的交给自己。

永乐七年(1409)刚刚“监国”的朱高炽斥责了苟且贪婪的刑部尚书刘观。

朱棣得到消息后,立刻千里传书给朱高炽:“文武群臣皆朕所命,勿邃折辱。亦不可偏听以为好恶。”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这番话无疑是在警告朱高炽,你无权管束我的文武大臣。

从此以后,朱高炽再也没有触动过朝臣,即便是应予治罪的官员,朱高炽也是留待朱棣亲自处理。

有一个姓陈的千户,因擅取民财而被朱高炽循例处罚,但朱棣听说后却认为处理的太轻,于是下令将其诛杀。

朱棣还以此为借口,诛杀了朱高炽的数个近臣,并规定,以后:“内外文官有犯,五品以下,方准太子收问”。

借机缩小了朱高炽“监国”的权力范围。

不难看出,朱高炽“监国”的权力不仅有限,还时时处于皇帝的监控之下。

即便是循例处理的庶务,只要皇帝不悦,就会招来大祸,甚至成为朱棣限制太子“监国”权力,大做文章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所谓的“监国”,只能是做个提线木偶,充当朱棣的替身,何以能称“御宇”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朱棣晚年也的确出现了变化。永乐20年以后,朱棣的身体愈发虚弱,常常不能临朝。

这样的情况下,朱棣不得不向太子放权,正所谓:中外事悉启太子处分“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朱棣甚至致书朱高炽:“中外庶务悉付尔处决,军机重务则令五府六部商议至当,启汝而行,不必奏来”。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此时的朱高炽,才算真的拿到了“监国”大权。

但深知老爹什么脾气的他,依然然不敢全面推行自己的政见,只能本本分分的按照朱棣的意旨治理天下。

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在北征的归途中驾崩后,朱高炽才开始贯彻自己的治国理念,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变了永乐时期的各种国策,成为了真正“御宇”的天子。

综合来看,朱高炽是有一定能力的。监国期间也的确没有出现什么乱子。

永乐期间,六次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称得上“常务副皇帝”

从守成的角度来看,是合格的,但要说他是“常务副皇帝”,这就完全是笑谈了。

整个监国期间,他与朱棣的分工均是以朱棣为主。

朱高炽不仅对军国大事没有决定权,甚至是一些小事,他也只能按照朱棣的意旨谨小慎微地办理。

由此看来,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对朱高炽“名为储位,实为长君;名为监国,实为御宇”的评价的确是过誉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永乐皇帝担任藩王的多年时间里,经常跟北元残余势力作战。慢慢他就迷恋上了北征,再加上蒙古残余势力不断对边境进行骚扰,伟大的永乐大帝选择一劳永逸为儿孙解决这一问题。永乐二十二年随着他
2024-06-29 20:12:00
钱皇后没有子女,太监建议废钱皇后改立周皇后,为何朱祁镇拒绝?
...帝朱祁钰留下的旧臣以外,在后宫方面也不平静。当时皇太子朱见深的母亲周贵妃积极谋求皇后的位置,甚至让太监建议废除钱皇后,将她推上皇后之位。从明朝礼法制度来看,这种做法是很合理的
2023-05-14 21:48:00
朱高炽当初六次监国,手里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在中国历史上,“太子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对父子就是朱棣和朱高炽父子。其原因无外乎,其一:充分展现了皇帝与太子间的关系,朱高炽地位的尴尬和危险;其二:“太子监国”中“太子权力”到底
2024-06-25 20:01:00
太子、太孙、汉王、赵王,谁是明成祖朱棣心头最爱
...这位皇帝子嗣不多,活到成年的总共只有三人,分别是皇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这三个儿子在永乐朝的夺嫡之争,无疑让老父亲朱棣操碎了心。最终太子除了凭借自身的能力,外加
2024-05-13 20:53:00
此人历经明朝五代皇帝,朱棣死前念念不忘他的名字
...就提及夏原吉,说夏原吉才是爱护他的人。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登基,也就是明仁宗,就把夏原吉从牢里接出来,并官复原职,也让他担任太子少傅,明仁宗多次给他赏赐,他都拒绝了。在位不
2023-06-14 09:41:00
历史上的萧绎和司马睿
...民间。地节三年四月戊申(前67年5月24日),刘奭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因体弱多病而难以亲政,便将朝政宦官
2023-08-04 17:17:00
秦朝秘闻:李斯为何隐瞒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不久之后,太子朱高炽(即明仁宗)即位,这才正式公布了明成祖朱棣去世的消息。进一步来说,因为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一旦传开的话
2023-09-12 00:43:00
明初五朝重臣黄淮的一生做出了哪些贡献
...一个核心成员。有一次,朱棣让下面的人讨论应该里谁为太子,黄淮就此直言表示应该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礼法规定,就立皇长子为太子朱高炽。不久后,朱高炽被顺利立为太子,黄淮也因此被
2023-06-04 15:28:00
...,故后人称其为永乐皇帝。按照古代惯例,长子应被封为太子,皇帝去世以后,理所应当由太子继承皇位。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即位以后被封为燕王,那么后来为什么会继承皇位
2024-04-24 20: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