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林 立 /文
五月天乐队有首歌——《伤心的人别听慢歌》。看《不虚此行》时,我就冒出一句“失落的人多听‘胡歌’”。
我不喜欢看闷片,但《不虚此行》这样的闷片,我看得很舒服。
胡歌饰演的闻善,是事业失败的编剧,文字功底深厚,极其内向敏感,在北京靠给人写悼词为生。因为他对待文稿极敬业,完成一篇才开始下一单,成了在殡仪馆工作的好兄弟潘聪聪口中的“悼词第一人”,慕名找他写悼词的人很多。影片没有剧烈冲突,由一个个不同的亡者家属、朋友与闻善的对话交流,构成一个散文结构的故事。
如果换成常规的文艺片,这个故事会阴冷、沉重,但《不虚此行》是低温、轻巧。与闻善相同身份的年轻观众,能够看出导演、编剧刘伽茵创作的这个写实电影稀释了很多现实压力,但大家不会指责《不虚此行》脱离现实。因为闻善这个角色的日常状态,拍得太好了。
他推开房门,打开洗衣机扔进衣服,端起碗吃方便面,在阳台挂衣服,这些片段就会让“北漂”“沪漂”们开始落泪。而闻善和脑子里幻想出来的“小尹”对话,也就是自言自语,以及他在动物园观察动物、反复根据甲方要求改稿子、在殡仪馆远远注目读自己写的悼词的家属们的反应,这些画面,更是会让这些观众感叹“导演为什么知道我的心情”。
人文关怀,就是找对渠道慢慢交流,说再多“我懂你”,不如坦诚“我也一样”。《不虚此行》没有噪音,没有空话,只是展现租在“老破小”、日常“公车”骑行、独自吃饭、独自打拼的单身中青年闻善的日常。看闻善的日常,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都不会造成共情障碍。正如男主角“闻善”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故事。在如今的大都市,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日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日常,就是实在的善意。普通人在流量时代的存在感,太低了。
胡歌本人的性格特点,演闻善简直浑然天成。闻善在119分钟里没有大起大落、大喊大叫,只是好好说话,也认真听别人说话。胡歌给了闻善恰到好处的抑郁、温柔。按理说,闻善应该很颓废,但他看起来就是有种“苔花”的积极。写悼词是不得已,是很失落,甚至他也痛恨这种失败,但他认真采访亡者家属、朋友时,即使被他们呵斥、讽刺、批评时,他不卑不亢的状态,让我很受用。
闻善活得很艰难,但当他的工作是为陌生人做人生总结时,他的艰难都被深入他人人生抚慰了。因为采访极其认真,甚至可以和孩子对等交流,所以闻善为亡者梳理在世事件时,总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早就被家属、朋友乃至亡者自己遗忘了,但在闻善的采写中,得到了复原。
白客饰演的潘聪聪,和闻善半说笑半认真地说:“这(指殡仪馆)是全北京最干净的地方。”这句台词写得真好!
干净,是闻善这个人的特质,也是闻善在悼词中力求达到的效果。他不会去罗列亡者生前有多了不起,他想让悼词中的这个人变得干净。虽然电影中没有完整地出现过闻善写的悼词,但我可以通过这些桥段感受到闻善的文笔和用心。
胡歌本人因为那场车祸而彻底改变,在闻善这个角色里,我看到了他本人的心性。他在微博上的“emo”表现,是演艺圈人士中越来越稀有的那种真实表露。失落的人多听“胡歌”,因为胡歌虽然不昂扬,但他像闻善一样,不善言辞,却很能安慰人。
如果喜欢胡歌,即使你明白《不虚此行》离真正的高分电影还有不少距离,你也还是会毫不犹豫打出5颗星。这不是追星,恰恰相反,因为胡歌早已自发从“明星”的虚拟世界中退出,敢于不修边幅、敢于承认脆弱,甚至敢于反呛那些在微博里讽刺他的评论,所以喜欢胡歌乃至喜欢《不虚此行》,只是表达一件事:
真喜真悲,真苦真甜,自食其力,自寻出路。我喜欢这样普通、真实的自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6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