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17:2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林黛玉的才华,是无可否认的。

在古代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林黛玉不仅善于吟诗作词,还有着强烈的个人思想意识,和大多数女子截然不同。

她蔑视功名权贵,作为和贾宝玉一样的封建叛逆者,她从来不规劝贾宝玉走仕宦道路。她虽然看似弱滴滴,但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大观园,却能灵活应对各种棘手问题……可见这女子并不一般。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林黛玉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读书君给大家总结一下,关键点其实就几个。

一、父母都是文化人,家境优越

林黛玉的父亲是林如海,母亲是贾敏。这两人,身份都不一般。

林如海是探花郎出身,升兰台寺大夫,后被皇帝钦点任巡盐御史,是个日进斗金的肥差,为官多年,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财富和身份地位。当然,不仅是本身优越,其林家祖上也是列侯世家,到了林如海这里已经业经五世。

贾敏是贾母之女,出身书香门第,同样也是钟鸣鼎食之家出生。

两人都是文化人,知书达理,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这样的家庭背景放在当时的社会,已经秒杀了绝大多数人。

光从基础上来说,林黛玉的文化就不可能太差。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这点,放在当今,也基本上没变。

看看那些高知富贵家庭的孩子,即便小孩再差,也不会差到太离谱去,因为基本的框架在那里,底子必然要在。

不信,且看那些家道中落的高知人群们,即便落魄了,文化和气质还是在的。看看那些商贾人士,即便再穷困潦倒,做生意的那些灵活的思维逻辑想法还是在的。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鼠的儿子即便再差,也会打洞,这是基因决定的。虽然这比喻放在这里有些不太适合,但是道理相似,以上例子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对林黛玉的教育也十分看重。而林如海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家中藏书极多,对于女儿的学业也十分关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林黛玉的文化素养自然不俗。

二、从小被当成男孩子培养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家庭观念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肩负着养家糊口,光宗耀祖的重任。

林家虽然列侯世家,书香之族,不过,很遗憾,到了林如海这里,已经是支庶不盛,人丁不旺,几乎已经是断了所谓的“香火”。林如海到了50,虽然有几房妾,但是都没个儿子。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其实是生有一子的,但是三岁就夭折了,最后就剩林黛玉一个女儿。林家也为此将其视为掌上明珠。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没有儿子,女儿长得又聪慧秀气,林家夫妻二人便将林黛玉当成了儿子来养,教她读书认字,给她请家庭教师。

林黛玉的家庭教师也并不是一般人,这位被叫为贾雨村的人物,在整个《红楼梦》中所被描写的片段不多,但是却贯穿着整部书的叙事,是个重要的人物。

贾雨村是什么人呢?有学者曾研究过他的原型,认为贾雨村的原型是董邦达。董邦达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17岁中秀才,雍正十一年进士,后来官礼部尚书。此外,他还是个著名的画家。

也有学者认为,贾雨村的原型是鄂尔康。鄂尔康是谁呢?清朝满洲镶蓝旗人,6岁入学,17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康熙四十二年封为佐领,康熙五十五年被任为内务府员外郎。

当然,到底谁是原型,其实已经不算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知道贾雨村并非一般的乡下教书人,写字卖画人。其实文中也提到过一些,贾雨村“湖州人氏,诗书仕宦之族。”脂砚斋中就有批说“写雨村豁达,气象不俗。”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贾雨村在小说中以一个落魄的身份处境出现,之后在得到甄士隐资助后,中了进士,当了几年官。后来被参革了,最后才到了林家当教书先生。

能够考进士当上官的人,这水准放在那时候,绝对是鹤立鸡群的佼佼者,和如今我们的国考、省考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看看《范进中举》的故事,就略窥一二了,为了科举奋斗了35年才考上,可以想象其难度多大!这绝非只是故事本身,而是当时千千万万科考奋斗者的缩影写照,能考上的都绝非是一般人。

也就是说,给林黛玉当家庭教书的贾雨村,这水准放在当下起码也是一个教授级别的,可不是街边随便拉来的三教九流的混混教书先生。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一个好的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当然,贾雨村这个人物的形象是多样性的,其复杂性我们这里就不作过多论述。)

三、天赋和努力

除了家庭背景的影响,林黛玉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是她文化才华的重要来源。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从小便开始读书识字,尤其在文学和诗词方面有着不俗的造诣。这得益于她天赋和努力的双重作用。

当然,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从不愁吃喝,锦衣玉食,闲暇时间多。这给林黛玉带来了太多忧愁善感的时间外,还有博览群书、吟诗作画的时间。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这要是放在贫穷老百姓家,哪里有那么多闲情给你忧愁善感,干活还来不及,吃了上一顿没下顿的。没钱使人发疯的日子,唯有像老牛一般干活,才能保证不被饿死!当然,这放在古代,拼了老命刚,还不一定就能吃饱饭。

除此之外,古人可没有像现代人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娱乐方式,什么上网、打游戏、看电影,刷手机……就光不用出门的消遣娱乐方式就多种多样。而在古代,大抵就只能看书认字了。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何况,在古代,姑娘一般都只能被束缚在家,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可比不过现在的女孩们,天天能出门逛街,买衣服,喝奶茶,看电影……

天性多愁善感,喜欢读书吟诗,时间又充沛,家中藏书多,读书氛围好,这些都给林黛玉创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机会,成就了她的文化底蕴。

四、外祖母家的教育

虽然林黛玉去外祖母家没有系统性读书,但是她的外祖母家也是她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红楼梦》中,贾母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的人,对于家中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看重。而林黛玉作为贾母的外孙女,自然也受到了贾母的关注和教导。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举例来说,在书中有一段描写贾母教导林黛玉的情节:“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

这段描写说明了贾母非常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而林黛玉作为她的外孙女,自然也耳濡目染受到了她的影响和教导。

林黛玉去贾府又没读书,她的文化哪来的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家庭背景和父母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启蒙教育。她的父亲博学多才,家中藏书极多,为她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而她的母亲也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对她的学业有着很高的要求。

此外,林黛玉自身也具备天赋和努力,对于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功底。另外,以及寄人篱下受到的文化熏陶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她出众的文化素养和才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8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黛玉进贾府,带来两样东西,林家才是高于贾、王、史的顶级家族
...…但被曹雪芹大书特书、大张其是、细细描绘的投亲,是林黛玉进京投外祖贾府的情景。黛玉进荣国府,不是简单的投亲,是大家族文化上的融合(冲突),是贾林联姻的后续,是木石姻缘的展开,
2024-10-04 21:14:00
林黛玉在贾府有双重身份,贾母骄傲对外宣传,两次让宝钗下不来台
林黛玉父母双亡后,在贾家的身份随之改变,早不是外甥女住舅舅家林黛玉母亲贾敏去世后,外祖母派人来接,父亲林如海就安排将林黛玉送去了京城贾家,交给岳母和二舅哥贾政照顾。林黛玉背井离乡
2024-11-03 10:18:00
红楼梦:豪门深深深似海,扒一扒林黛玉之父为啥起名林如海
...快。扒拉来扒拉去,完美的男人还真能找出来一个,就是林黛玉之父林如海。林家在《红楼梦》里被着墨极少,仅仅在黛玉入京之前,有简要的介绍,就是这林家世代书香,世袭列侯,爵位被传了四
2024-10-04 21:58:00
林黛玉一进贾府是贾雨村护送,为何第二次进京,贾雨村依旧跟随?
《红楼梦》里有些细节是很值得深思的,就像林黛玉前后两次进京入贾府,贾雨村都跟随,看似没什么关系,但事实真如此么?林黛玉其实也像刘姥姥一样“两进荣国府”。第一次是母亲贾敏死后,她被
2024-11-03 10:18:00
...也不是庸碌之辈,为何黛玉投奔贾府却显得有些落魄呢?林黛玉进贾府书中曾提到林黛玉来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还是
2023-08-30 17:01:00
...浑噩噩,他也不会帮着去打听黛玉的家产到底去了哪里。林黛玉的理财能力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背景就是贾府经济在走下坡路。如果不去了解经济问题,就没办法对人物作出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2023-08-22 16:46:00
贾母为什么执意要接林黛玉进贾府,这关系贾府的未来
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会面那一刻,两个人都感觉似曾相识,内心多了亲近,同时也将彼此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
2024-12-20 09:41:00
贾琏都经不起一路的奔波,丧父的林黛玉为何反而神清气爽回贾府
题:贾琏都经不起一路的奔波,丧父的林黛玉为何反而神清气爽回贾府?文/姜子说书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2024-12-13 10:07:00
林黛玉母亲贾敏是国公之女,为什么会嫁给没有爵位的林如海?
林黛玉出身四代列侯的林家,尽管爵位只到爷爷这一辈,父亲林如海已没有爵位在身,但本身十分不俗,高中探花郎又很快被钦点巡盐御史出任扬州。关于林家承袭的“列侯”需要讲一下,始见于战国,
2024-09-11 14: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