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马家路豆浆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3-12-05 06:2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陈成益

读郑培凯先生《烧饼油条咸豆浆》,我就想到家乡的马家路豆浆。其实在几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但我不愿翻检,我想试试能不能写出一点新意来。

它现在开在宗汉园林路与开发大道的交叉口,这是店主自己家里,一幢三楼三底的农家小院。幸好是在路边,在马家路拆迁以后,他们还能继续把店开在自己家里。

说到马家路的拆迁,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要打通慈溪的西二环,马家路是不得不拆的地方。拆迁前的马家路,是一条百年老街,有宗汉商场、供销社,有文具店、五金店,甚至棕绷、打铁、弹棉花、做棺材的,只要周边老百姓所需的,这里都能买得到。马家路最热闹的时候,恰恰是早上,特别是七八点钟,上班、接送小孩的,最重要的,还是人们来马家路上吃早点,这里堪称早餐一条街。从南往北,分布着差不多十几家早餐店。

马家路小笼包,开在宗汉邮局的南边,一间破旧的房子里。说是马家路小笼包,其实是一对嵊州夫妻开的。他们的小笼包,个子小小的,味道很好,在我女儿尚读幼儿园的时候,就能吃下一笼。所以有些胃口好的人,往往吃一笼是不够的。小笼包生意特别好,但一直只有夫妻两个人做,现做现卖,所以往往得等,才能美美地就着馄饨吃上一顿。这对夫妻在此开了三四十年,所以不管是哪里人,人们只记得马家路小笼,当他们是老街的一分子。后来,他们搬到了新华路宗汉菜市的斜对面,依然生意好得不得了。

宗汉小吃部,在辛亥烈士马宗汉故居所在地朝盛的路口北首,这是一家开了很多年的点心店。说是小吃部,也没什么花式小吃,只是烧面、牛肉面、大排面之类。可能这是特殊年月里乡里唯一的一家饭店。我外公很年轻就在宗汉乡里当干部,后来管小吃部,到我记事,他已经什么都不是了,据说是被精简掉的。因着这层缘由,我们的两个阿姨先后被照顾进了农机厂。随着改革开放,个体经济被鼓励,赚钱快,阿姨们和我的父母,都到浒山汽车站边开起了点心店、饭店、夜宵摊,这显然是受我外公小吃部那段经历的影响。虽然辛苦,却是他们的第一桶金。

终于要写到豆浆了,豆浆摊开在朝盛路口的南首,小吃部的对面。他们家有两间店面,那个时候,马家路已经拓宽过一次,店面被拆得只剩短短一截,只放得下两三张桌子。烧豆浆的炉子,被支在人行道上,这是被默认的,没人会来干涉。他们家的炉子好像是特制的,装豆浆的桶支在这个炉子上,不断烧,保温,但绝不沸腾。这个火候的控制,全赖这个炉子,他们烧柴爿,我想有助于保住豆浆的本味。

那个时候豆浆摊还是以他家的妈妈为主,她调料、打豆浆。因为长年的劳累,六十不到,已经差不多都很难站立,一条腿紧紧靠着桌角,我总是怕她坚持不住。一看到她,那副面容,那种外貌,也总是让我想起自己已经过世的妈妈,她们都太过操劳了。二三十年前,在我读中学、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因为年轻,我喜欢睡懒觉,不到点不起床。我妈出市买菜,总是带着搪瓷杯,给我带回来一碗豆浆,外加烧饼油条。美美吃上一餐,然后去上学、上班,一整天都是那么美好——那时候,我是我妈的宝贝吧。

所以豆浆摊妈妈总是记得我妈,有时候打招呼,也总是会提起我妈来。后来她大概知道了实情,就不再提起,总是说“好久没来了”“小孩都这么大了”之类的。

一开始,豆浆小哥只是打打下手,收拾桌子,端端豆浆。有时候,态度不好,甚至会骂食客。这个时候,他妈就开始骂他,怪他不懂事,把顾客都骂跑了,小哥往往不服气。有一段时间,大概因为豆浆妈妈身体不好,把最重要的岗位,交给了儿子。他也做得头头是道,打豆浆也一气呵成,只是态度依然不是很好。比如食客坐在桌子边,等着他端过去,他就来气了,“我这里都是自己来端,我哪有那么空,给你拿过去?”他说的当然是实情,生意实在太好了。熟人还好,自己端自己吃,吃完走开。但他们的豆浆声名在外,往往有一些陌生食客,不知道彼此心照不宣的规矩,这样就触怒了本来就忙得晕头转向的豆浆小哥。其实据我观察,十多年下来,他已经磨圆了很多很多,只是有时候依然本性难移。

豆浆摊的存在,也让这条老街的早上,显得特别热闹,甚至成了马家路上的一种特色。他家只做豆浆,隔壁就做起焦饼、油条,与之配套。留着八字胡的一个很敦厚的男人,做起焦饼来,也是很灵巧的。揉面、往炉子里贴饼,观察,然后拿一个铁钳钳出来,搁在面板上。整套动作,简直行云流水。人们到此地来吃早餐,往往是先来他这里排队拿焦饼油条,然后再到豆浆摊上。

如果想要在豆浆里冲点羊肉,那么马路对面就有一个大伯专卖羊肉。人们称上五块、十块钱的羊肉,请他切成碎末,拿到对面豆浆摊。滚烫的豆浆,往碗底的羊肉末子一冲。羊肉富含的油脂被逼出,让整碗豆浆也变得丰腴。这简直是整条马家路的灵魂所在,简直是人间最美味的早点。他家的豆浆本来就做得厚实,有那种绵厚的质感,绝不清汤寡水。而羊肉与豆浆又融合得天衣无缝,虽然要多花上几块钱,但这样的美味,是这几块钱可以衡量的吗?

阿城说,思乡是味蕾的缘故。对于没有离开的人们,有这样的吃食,就像是妈妈做的菜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马家路豆浆开了有一百年了吧?我没有做过调查,不敢乱猜。但他家现在的店堂里,镜框里装着两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商登记执照,是全县前几号的。豆浆摊陪伴马家路一代又一代的人。

住在附近的我,也乐于请朋友们品尝这样的美食。老街还存在的时候,文友们想来老街看看,我就说你一定要来得早啊,从这碗豆浆开始,一下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然后再去看看马宗汉的故居,逛逛那些古早的店,说不定会有什么惊喜的发现。甚至有朋友来过慈溪,吃过这碗豆浆,就一直念念不忘,仿佛豆浆,成了他对慈溪的唯一念想。

其实在拆迁前,老街上都开出了咖啡馆,人们愿意在老街上,悠闲地坐坐看看、聊聊天。我们作为当地人,出于一种本能的留恋,也发出了抢救、保护的呼声,甚至在我编辑的《慈溪文化》上策划了一个专辑——“记得住乡愁”,可最终,这些都是徒劳,那个专辑仿佛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献。如今,连马家路这个路名都没有保留,成了西二环北路。整条老街,连着一种生活的式样,全都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好,我们还有这一碗豆浆可吃,但愿它能一直开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昆明老宅里看剧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马家大院上演的滇派清口。《露茗》话剧演员走进观众中表演。 银柜U剧庭院剧场。观众在莲花池庭院剧场看演出。 莲花池庭院剧场上演的话剧《露茗》。在莲花池庭院剧场
2023-07-05 05:58:00
昆明老街焕新记
...里,人们正在跳舞。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游客在老街的马家大院观看“庭院剧”。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一名读者在老街的东方书店内阅读。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 人们在老街居仁巷的一
2024-06-25 09:25:00
...董糖每样来10元钱的。”“老板,这石榴汁怎么卖?”“马家片糕来一盒尝尝。”10月17日上午,秋日暖阳下,高淳老街上的马家糕饼坊前,选购糕饼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店主李玉芬和家人
2025-10-29 07:53:00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清晨的闽北家乡,豆浆粉的香气从老街巷子口溢了出来,鼻子里胃里都是。酣睡了一个晚上,就等这一碗,非得等这圆润Q弹的豆浆粉漫过了舌头,过了嗓子眼,这一天才会过得踏实
2023-01-31 02:33:00
富顺豆花香
...花流进桶里。一口大铁锅,锅里的水冒着热气。银大姐把豆浆倒进锅,一边熬一边不停地搅动,豆浆在锅里起伏翻腾,冒着泡泡。“熬豆花一定要搅得好,豆浆才会又香又不粘锅发糊。”银大姐一边
2023-07-03 05:46:00
十岁那年的春节
...的,挑担的,步行的,人们成群结队地涌向15华里以外的马家洼子赶集购年货。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叫卖声不绝于耳。放眼望去,有卖鸡鸭鹅兔的,有卖羔羊猪崽的,有卖绿豆豇豆杂粮的
2024-02-06 06:42:00
...8点,曲靖中心城区的西门街的网红早餐店——“晏三美豆浆”的店门前排起了长队,市民等着现炸的油条出锅。人太多,队伍变成了“S”形。“老板,一碗豆浆,两根油条。”“好嘞!”接过热
2023-01-16 00:14:00
(乡村行·看振兴)探访江西广丰马家柚果园:“万企兴万村”助力“黄金果”长成大产业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上饶4月16日电 (朱莹 吴敏)马家柚原产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南镇马家,因此得名,是中国八大柚类之一。春日时节,记者探访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西坛村蛇头山
2024-04-16 22:33:00
本文转自:甘肃日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马家窑村:文化为美丽乡村添彩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一幅幅以彩陶为主题的彩绘点缀着广场墙面,一个个彩陶罐立体镶嵌在巷道两侧的墙体上
2023-07-13 03:54: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 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 初中生回忆去世的奶奶感动全网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奶奶明明没吃,却和我一样开心,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近日
2025-11-16 07:58:00
提醒老人接娃 活动室装上“放学铃”
“叮铃——”清脆的电子铃声响起,正在活动室排练舞蹈的老人们停下动作,互相道一声“下午见”,便匆匆赶往学校接孩子。社区活动丰富多彩
2025-11-16 15:37:00
鼻孔塞入异物 深夜送医取出
2岁孙子出于好奇,将一粒花生塞入鼻孔,爷爷尝试多种方法均未能取出。11月15日晚,网格员接到求助后,立即开车将孩子送往医院
2025-11-16 15:37:00
孩子头上磕了个包? 头皮血肿的紧急处理与护理误区
客厅里突然传来“砰”的一声闷响,紧接着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冲过去一看,宝宝额头鼓起一个大包,或是后脑勺磕在了桌角,慌乱之中
2025-11-17 04:59:00
孕妇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孕期不仅是孕育生命的美好时光,也是女性心理变化最为复杂的阶段。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身体形态的改变以及对未来角色的期待与担忧
2025-11-17 04:59:00
从反思到前行: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教育的旅程,是一场漫长且温柔的修行。它没有惊天动地的轰鸣,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力量。身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在课堂的细节之内、学生的眼神之中
2025-11-15 05:22:00
【天眼快评】男孩总把牛奶给同学喝,一句“他没有妈妈”,让人瞬间破防
近日,河南一位妈妈与儿子的对话,让“一盒牛奶”成了全网热议的温暖符号。这份藏在牛奶盒里的善意,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层层转折中
2025-11-14 16:12:00
【天眼快评】养儿防老变成养儿挨打?九旬老太被亲儿子暴打,家丑背后是犯罪
我真的气到手抖!你们看到那个视频了吗?江苏常州,一个中年男人,先对90多岁的老母亲厉声质问,然后揪住头发,一巴掌一巴掌往脸上扇
2025-11-13 12:00:00
爱不该只放在心上 珍爱网倡导勇敢表达的力量
在爱情里,有些感情藏在心底,却从未说出口。有人以为“懂我无需多言”,却忽略了真心若不表达,往往会在沉默中被误解、在等待中被消磨
2025-11-13 16:41:00
“詹胡涛加油,你的座位我们一直留着”!安徽18岁少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后病逝
大皖新闻讯 以詹天佑为榜样,梦想是造出最好、最安全的火车......今年夏天,来自安徽太湖的18岁少年詹胡涛考取了心仪的大学
2025-11-13 19:11:00
徒步1500公里 蚌埠一男子耗时49天从深圳走回老家
大皖新闻讯 两双徒步鞋,一个简单的行囊,53岁的丁先生从深圳繁华的都市圈出发,沿着105国道一路向北,历时49天,徒步1500多公里
2025-11-11 16:16:00
妥协换不来爱情 珍爱网:主见是爱情里最迷人的底气
有人为了伴侣放弃心仪的工作机会,后来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后悔;有人因为怕对方不高兴,藏起自己喜欢的小众爱好,慢慢忘了自己本来是什么样
2025-11-11 18:22:00
一碗炒饭香 一片真情浓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初冬寒冷,暖阳温馨;生活多磨,真情动人。这几天,吉林一位父亲为女儿吃上自己的炒饭900里奔赴的故事
2025-11-11 11:14:00
张纪中妻子杜星霖向“黑粉”宣战后最新发声:接受议论但无法忍受网暴,将起诉维权
大皖新闻讯 近段时间,著名导演张纪中妻子杜星霖以长期遭遇网暴忍无可忍为由,发视频向“黑粉”宣战一事,持续引发热议。此后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两个账号处于停更状态
2025-11-10 14:05:00
图说“市监蓝”丨服务型执法·护航新福建
p{margin-top:0pt;margin-bottom:1pt;}p.X1{text-align:justify
2025-11-10 16: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