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上课时的色尔克古丽。通讯员 吴婷婷 摄
上课时的色尔克古丽。通讯员 吴婷婷 摄
本报记者 马振东 通讯员 吴婷婷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西行一个多小时,在黄褐色的戈壁滩中有一座村庄,这就是全省惟一一个哈萨克族村落——马海村。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大柴旦行委马海学校崭新的教学楼,色尔克古丽就站在那里,带着笑意等候着学生们到来。
马海学校,位于村庄西缘,色尔克古丽家就在学校对面,直线距离不超过百米,这所小学就是她曾经的母校。
2017年,色尔克古丽从广西民族大学毕业后,为了让更多村里的孩子像她一样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毅然选择回乡任教,当时,色尔克古丽才24岁,是全校最年轻的一名老师。
乡土,是许多人的来处,也是部分人的归途。
儿时的色尔克古丽坐在教室,望着讲台上的老师,她觉得老师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而她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如今,她如愿成为了儿时梦想里那个“闪闪发光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未来的自己’这个话题。”
“老师,长大后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我妈妈也是这样鼓励我的。”
“老师,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建筑师,为家乡修建好多好多高楼大厦。”
……
课堂上,听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色尔克古丽不禁想起年少时的自己,也曾这样畅想过未来。
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最高兴的莫过于色尔克古丽的母亲。
“虽然马海比较偏僻,但这里的人民很淳朴,在这里教书育人是件很光荣的事。”妈妈的话,在她心里深深扎了根,也让她有了留在马海教书的底气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过去,马海村哈萨克族人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当时村民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只有小学。
2003年,马海学校成立,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在校就读,实现了“有学上,有书读”。
2012年,政府出资修建的教学楼落成,新操场、塑胶跑道、职工宿舍也相继建成,孩子们终于告别了煤炉,搬进了暖气教室。
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15人,学生58人。
“曾经的操场凹凸不平,尘土飞扬,冬天学校都是用火炉取暖,熏得教室墙面灰扑扑的,哪有如今的教室这样宽敞明亮。”
课堂上,色尔克古丽时常向学生展示学校新旧照片,让他们感受学校和家乡的巨大变化。
多年来,色尔克古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伴随着教师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发展和成熟。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生于乡村、又回归乡村的年轻人,她偶尔也会萌生追逐诗和远方的念头。
“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清澈的眼神,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苦都含着甜。”色尔克古丽说,儿时的玩伴有许多人因为家庭对教育的不重视而早早离开学校,从而丧失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让她感到十分惋惜。
“上了初中之后看到外面,才意识到在这里与外面的差距有多大,村里很多孩子甚至没去过柴旦镇。我愿作他们看向外界的一双眼睛。”色尔克古丽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教育方面的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在色尔克古丽看来,如今的乡镇教育,相比于她读书的时候,相比于缺乏教育资源,更为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与更新。
她常常思考,自己要做一名怎样的教师,相比于传授课本知识,她更希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所以她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以什么方式上课。
“当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她总是以此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学生艾古丽说:“色尔克古丽老师平常上课的时候都很有趣,不仅鼓励我们多读书勤思考,还和我们做朋友,一起探索世界,我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
色尔克古丽有自己的想法,她想让学生们在知道读书不是唯一出路的同时,意识到读书代表更多的可能性。“我让他们画下了旅行的目的地,而读书是通向远方的最优路径”。
在这座人口不足千人的村庄里,大多数年轻人在马海学校完成了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而后,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风吹向四面八方。有的人去了远方;有的人回归故事的起点,开启人生新的远航。
色尔克古丽说,现在,她也要成为那个“吹蒲公英”的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