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襄阳日报
科技助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襄阳市农科院开展畜牧科技服务纪实
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启盖教授(左二)携市农科院畜牧团队至南漳县武安镇动物疫病防控消毒点调研入境生猪运输车辆消毒情况。
市农科院畜牧团队联合驻村工作队免费为武安镇陈家集村养殖户吴守斌采集猪场环境样品检测病原并发放生猪健康养殖技术手册。
市农科院畜牧团队联合武安镇畜牧中心工作人员至武安镇试验猪场采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
李仕海 许顺鑫 李勇 胡家连 刘佳城 文/图
南漳县是全国生猪外调供应大县,其中武安镇生猪养殖居南漳之首。2022年初武安镇被纳入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市农科院积极应用省体系项目专家团队科研成果,由点及面探索“猪场防控—乡镇连片防控”模式新技术,初步摸索出一套生物安全综合防控+猪只生态安全管理、内外兼治、双管齐下的双层防控体系,为全市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科研实干在一线 奋力攻难关
2月7日,立春刚过,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启盖和推广首席专家、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谢军带领团队到襄阳市调研指导生猪产业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专家组一行先后到南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武安镇动物检疫申报点、神龙山片区车辆消毒点、生猪养殖场等地通过现场交流、查看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生猪养殖条件、疫病防控措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情况,随后在南漳县武安镇赵家营村委会召开了座谈会,推广岗位专家王文建和襄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蒋辉胜分别汇报了市农科院加入省体系项目团队以来的工作实施情况。
2020年对所有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市农科院畜牧团队顶着巨大压力,在指导养殖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为养殖户邀请行业内专家培训授课、现场指导,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培训并发放技术手册,累计发放各类技术手册、资料1000余份。武安镇陈家集村养殖户叶守乐说:“通过科技培训和科技指导,我改变了养殖理念也提升了饲养管理技术。通过抗体检测,能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养殖风险。”
2020年9月,刚刚加入省体系的市农科院畜牧团队负责襄阳地区的生物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定期到襄阳市各县(市、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监测、技术服务等活动,对养殖企业提供监测与检测技术服务,督促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及个人安全防护等方面查漏补缺。据蒋辉胜介绍,武安镇地形多为丘陵山地,生猪产业地方特色突出,中小规模猪场较多,新型经营主体众多,生产管理多数较松散和自由,缺乏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和粪污处理技术。
市农科院畜牧团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深入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生猪养殖场做好养殖环境净化、消毒工作、开展生猪复养,鼓励添加益生菌饲养提高饲料转化率,指导开展生猪生物安全防控,推广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发展种养结合模式,以科技服务助力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襄阳市生猪存栏超过336万头,生猪出栏616.4万头,出栏量持续攀升,位居湖北省第一。南漳县是畜牧养殖大县,也是湖北省生猪调出大县,2022年生猪出栏95万头,其中武安镇生猪出栏30万头,占全县生猪生产三分之一。武安镇共有规模养猪场227家,常年生产方式以“自繁自养”为主,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有133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的94家。
科学试验有声色 示范稳生产
襄阳市农科院畜牧团队针对武安镇中小规模猪场(户)积极应用省体系项目专家团队科研成果,筛选了18家意向强烈、防控技术需求高的猪场开展生物安全防控试验。猪饲料添加中草药、益生菌、分子肽等预防试验,为武安镇40余家中小养猪场,免费采样检测达110次、581份样品。“在猪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改善生猪肠道消化环境,并减少粪便臭气和对环境的污染。猪粪尿通过微生物菌液解析发酵成为有机肥,实现粪便再利用,我们猪场几乎闻不到一点臭味,农科院的技术让我养殖更有信心。”陈家集村养殖户吴守斌说。截至2022年底,试验猪只健康状态好、猪场生产成绩稳定。
据了解,市农科院畜牧团队三年来累计组织举办全市范围内的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及各地的乡村振兴生猪养殖技术培训12场,培训学员2000人次,全力指导养殖户复产复养。
武安镇的天蓬养殖场负责人为王玉熙夫妻,2019年开始涉足养猪业,2020年猪场淘汰了大批母猪,仅留存少量自繁自养,市农科院为其制订了科学严格的防控技术方案:加强检验检测,严格淘汰程序,加强人员、车辆管控,制定严格的物料转移程序。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现存猪群的稳定生产。“2021年底,何启盖教授和市农科院畜牧团队现场指导我们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提出了整改意见,我们随即完善了车辆消毒烘干通道、隔离墙、物资烘干箱,并实现了分段饲养模式,成功复养复产,2022年底能繁母猪从700头增加到1000头,我们现在对生猪养殖已有经验,可以带动更多的村民加盟到养殖产业中来。”王玉熙高兴地说。
目前,南漳县天蓬养殖场占地100亩,设计规模能繁母猪存栏1500头。养殖场采取标准化设计,实现自动化生产,按照产、保、育三区分离,东三栋为母猪生产区,西五栋为保育区,武安镇刘家河村分场为育肥区。年出栏仔猪3.18万头,成活率95%以上,预估全年生猪养殖产值2000万元以上,该场顺利复养复产、扩大规模的好消息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地其他养殖户的信心,辐射带动了周边生猪养殖发展,有力推动了当地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为稳产保供作出了贡献。
小账连着大账。技术团队在查看南漳星火养殖有限公司、北河洲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吴玉刚牲猪养殖购销合作社等场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和吸纳场地后,指出实施农牧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生猪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务必高度重视,资源化利用项目必须做好做实做成示范项目,养殖过程中要控制粪污的产生量,推广节水饮水器,要根据生猪存栏量、粪污产生量和农业农村部《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规定配置吸纳地和储液池,并科学合理布置管道,确保粪污真利用、真有效,同时要做好粪污产生和利用的台账。
“生猪产业已成为武安镇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推广生物安全综合防控物+粪污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养殖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安特色的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武安镇畜牧特产服务中心赵守华说。
科技支撑产业链 创新结硕果
市农科院畜牧团队三年来在前期广泛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襄阳市生猪养殖现状、防疫体系、防控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传入风险点,积极参与襄阳市生猪产业链工作,参与起草《襄阳市生猪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夏季高温天气生猪安全养殖技术指导意见》等技术资料。
市农科院畜牧团队埋头苦干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试验示范新技术3项,制定新规程4项,集成新模式3项;服务襄阳市各县(市、区)119个新型经营主体,举办12场培训班,提供技术咨询120场次;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争取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
积极响应抗灾减灾,指导养殖场战洪涝、斗高温、保生产。2021年汛期,襄阳市连续多次遭遇暴雨天气,襄阳综合试验站技术团队及时深入实地了解受灾情况,到受灾严重的南漳县等区域中小规模养猪场指导灾后环境消杀,采集受灾猪场的水质及环境样品检测,发放消毒药剂和技术资料。2022年高温天气期间,市农科院畜牧团队累计下乡92人次,指导中小规模养猪户从猪舍通风换气,到温湿度控制、饲养管理、机体抵抗力、消毒灭蚊蝇、临床巡查和日常监测等多方面,做好夏季高温天气生猪安全生产工作。
何启盖、谢军对省体系襄阳综合试验站的各项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压实防控责任,联合南漳县农业农村局、武安镇畜牧特产服务中心全力推进武安镇片区防控工作,提升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打造地方特色的常态化防控模式,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7 07: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