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走进山西运城 寻访包公的“盐政故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5 22:15:00 来源: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讯 探寻包公足迹,聆听包公故事,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11月15日下午,“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顺利抵达山西运城,来到此行第一站——运城河东池盐博物馆,寻访包公在这里的“盐政故事”。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走进山西运城 寻访包公的“盐政故事”

河东池盐博物馆

运城是一座因盐而建的城市,号称“盐运之城”,在我国历史上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最古老的池盐产地。据介绍,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河东池盐博物馆于2021年11月正式开馆,通过介绍盐池形成、盐业发展变迁等内容,集中展示盐文化发展历程。

那么,包公与运城及运城盐池有什么渊源呢?相传北宋时,廉吏包拯曾以三司户部副使的身份兼任“巡盐御使”,主持过河东盐政工作。河东池盐博物馆内记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在任职陕西转运使时,曾兼理河东盐务。后任三司户部副使,奉旨巡察河东盐政,支持范祥改革。史载“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由于他的治理颇有成效,后人感念他的政绩,在解州立碑为纪。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走进山西运城 寻访包公的“盐政故事”

博物馆内关于包拯的介绍

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薛莹告诉记者:“当时国库空虚,范祥推行‘盐钞法’,让商人承担运盐当中的运费,这样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改革解盐制度触犯了盐务官吏和靠盐池发财的盐商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包拯在新法的立场上,支持盐钞制,并视察解盐的改革情形。他帮助范祥制定新法细则,使盐钞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他的关心和努力下,范祥被再度起用,使解盐商务有了新的转机。“包拯破除了旧势力的阻力,让当时的盐法改革得以顺利推行,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政绩,在解州立碑纪念他。”

离河东池盐博物馆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运城盐湖。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盐湖。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素有“千古中条一池雪”美誉,其具有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史和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走进山西运城 寻访包公的“盐政故事”

盐湖碧波荡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如画。

站在盐湖边,极目远眺,碧波荡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如画。据介绍,盐湖的魅力在于它与中东的著名“死海”相似。湖水中的盐含量极高,让人们能够在水中漂浮而不沉,仿佛置身于仙境般的境地,也被誉为“中国死海”。据河东池盐博物馆记载,隋唐时期,随着河东盐业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晒盐方法“垦畦浇晒法”诞生,让食盐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河东池盐也成为当时京畿和中原地区食盐供应的根本保障。这项传承千年的五步产盐法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盐湖已经不再产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和生态保护区。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江振焕

编辑 王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6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给他立了一座石碑,以示纪念。此次“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将前往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盐池北岸的河东盐业博物馆。这是我国唯一保存良好的盐神庙,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2023-11-14 20:39:00
我从包公家乡来| 千年盐运之城 :“包拯变盐法”妇孺皆知
...改革家”。11月15日,当“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山西运城时,这里的人们向“包公家乡人”讲述了流传千年的包公在运城“改革盐法”的故事。采访团走进盐运之城运城是一
2023-11-16 11:37:00
“我从包公家乡来” | 让“关公”“包公”携手走向世界
...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圆满结束,采访团一行在追寻包公足迹的同时,也探访了当地著名的关帝庙,为“包公文化”的传承发展“取经”。解州关帝庙被誉为“武庙之冠”运城
2023-11-19 16:45:00
包公文化跨海越洋走向世界 “我从包公家乡来”2024大型融媒体采访团在泉州举办座谈会
...的。”5月14日下午,“我从包公家乡来”2024大型融媒体采访团与泉州晚报社、泉州专家学者一起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畅所欲言,发表真知
2024-05-16 14:54:00
...举办五年。由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记者和专家学者组成的采访团,沿着包公仕履足迹,先后前往广东、河南、河北、浙江、广西、山西等省的十多个城市,探寻当地包公故事,弘扬包公文化和精神。
2024-05-12 17:30:00
“我从包公家乡来”:不确定少年包青天是否去过泉州 但他肯定不是大嫂带大的
...传部、新安晚报社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千里迢迢来到惠安县,探寻少年包拯的足迹,并专访了惠安县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张国琳。这位惠安知名的文史专家坚持认为包拯曾经
2024-05-14 08:25:00
包公文化薪传两岸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合肥6月1日电 题:包公文化薪传两岸中新社记者 赵强“包公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历史名人。他忠孝、爱民、公正、清廉,在台湾许多民众心中享有崇高地位。”台湾
2024-06-01 11:59:00
光影里的山西!图说2023
...界”。▲11月底,“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采访团探访冬日壶口瀑布。河水滔滔,奔流不息,雷霆万钧,气势磅礴。▲降雪后,太原市政建管中心从12月12日起,通过“接单+
2023-12-31 09:55:00
【企业传真】大运“远航”: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加速奔跑
...车。”10月下旬,记者跟随“投资山西‘三大经济圈’”采访团走进位于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运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一边参观流水作业,一边听取介绍。同行的深圳电视台记者
2023-11-07 07: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