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皇帝的简称,比如汉武帝、隋文帝等等,但是有人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自隋炀帝之前都称帝,隋炀帝之后都变成宗、祖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是简单的为什么自隋炀帝后没人称帝,而是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我们称呼皇帝都是XX帝,而在隋炀帝之后我们称呼就变成了XX宗、XX祖。
隋炀帝之前和之后称呼的不同
在隋炀帝之前,我们一般称呼皇帝的简称都是XX帝,比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在隋炀帝之后,我们一般对皇帝的简称就变成了XX宗、XX祖,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清高祖等等。这种称呼方式其实是有区别的,在隋炀帝之前,我们一般简称皇帝为XX帝的叫法称呼的是谥号,而在隋炀帝之后,我们称呼XX宗、XX祖的叫法则称呼的是庙号。
谥号和庙号有何不同?
谥号制度成形于西周,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只要是名人,都可以获得谥号。比如,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得有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只有得谥资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有得谥号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广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庙号”。相对于“谥号”,庙号是皇帝专用的。最初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然后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一般开国皇帝必称祖,其余后继之君多称宗。
为何之前多称呼谥号而之后多称呼庙号?
在庙号刚刚出来的两汉时期,国家对于庙号的使用比较严谨,必须有大功劳的皇帝才允许使用庙号,整个两汉时期,只有七位皇帝才有庙号,他们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汉世祖刘秀、汉显宗刘庄和汉肃宗刘炟。不过,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由于他们很多是原来汉文化圈之外的民族,所以他们对于庙号这个问题就不太严谨了,庙号开始逐渐泛滥,由此导致从此之后所有的皇帝无论是有功,还是无功,他们都有庙号。
所以,在隋炀帝之前,如果我们以庙号来简称某位皇帝,那么很多皇帝都没有称呼,就没法对他们进行称呼,因此我们约定成俗的是以谥号来称呼他们。
隋炀帝之后呢,随着庙号的普及,每一个皇帝都用着谥号和庙号,但是谥号为什么被抛弃而改用庙号了呢?这是因为,在唐朝之前,对于谥号的使用都比较简略,往往一两个字就行了,比如汉文帝是“孝文皇帝”、汉景帝是“孝景皇帝”、隋炀帝是“明皇帝”(隋)、“炀皇帝”(唐)。
而到了唐朝之后,“画风逐渐变得扭曲”,皇帝的谥号是越来越长,唐代皇帝谥号最五字或七字,宋代皇帝是十六字,明朝皇帝是十七字,清代皇帝则最多,多达二十四字。比如,唐玄宗,他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仁宗,他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明朱元璋原谥“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永乐元年,加“神圣文武”四字于原谥之上。嘉靖十七年,加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光绪帝的谥号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由于从唐朝开始,谥号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不好用,所以默认成俗的从唐朝开始,之后的皇帝的简称就成了庙号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21: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