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朱松梅
迁徙的鸟、洄游的鱼、蓬勃生长的花草,这些不止存在于童话绘本中,而是与我们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走进自然,学习自然,关照自身,是自然教育的真意所在。
在我国,北京是最早开展自然教育的城市之一,市园林绿化局十余年来培育了知名度很高的教育基地、品牌活动和人才体系。2022年9月,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京举办,大会一致通过《北京宣言》,发出了“一起向自然”的号召。
首都北京,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森林音乐会 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在森林中做手工 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辨认春花 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森林阅读 何建勇摄
疗愈“自然缺失症”
森林是人类的原乡。
在漫长岁月里,城市的“去自然化”倾向曾非常强烈,以至于人和自然渐渐疏离:森林荒野步步后退,乡野田园远在郊区,河流为行洪而被裁弯取直。再后来,电子产品的渗透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隔着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都变得苍白遥远。
最早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也最先感受到“自然缺失症”的存在。
194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巴黎会议首次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举办的几次重大环境会议,提倡环境教育,各国逐渐形成共识:要让人们认识、学习身处的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关系。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给全世界带来很大的震撼。
1990年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做出了自然教育的相关尝试。比如德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必须将教育作为森林公园的一项基本功能,并让各年龄段、各类人群参与。日本在1996年提出“充实青少年野外教育”,陆续建了28所青少年自然之家。韩国2011年制定《森林教育促进法》,通过发展森林教育让市民获得关于森林的正确知识和价值观。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教育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环境教育、森林体验、野外教育、户外探索等。”市园林绿化局宣传中心主任马红告诉记者,概念虽然纷繁,其指向却是一致的,都是呼吁更多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我们要去认识一朵花、一只鸟,或是几片苔藓,因为每一种生命都自有其价值。认识自然,从而去反思生命、建立更好的生活态度,这是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首都北京,自然教育更可谓恰逢其时。
如果放在十多年前,这是一件稍显奢侈的事情。当时,北京的森林大多分布在郊区,山高路远;中心城的公园绿地以人造园林为主,好看归好看,野趣终是不足。
如今,情况迥然不同了!十年间,京城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41.9万亩,相当于增加了237个奥森公园,城市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8%。“近自然”的绿化理念广泛推广,栽树种花不追求名贵、速生,也不需要齐刷刷的一般高,参差多态才有自然之美。好养活、寿命长、碳汇量大的乡土树被奉为上宾,能为小动物提供口粮的食源、蜜源植物,就更受青睐。
自然教育是涉及研学、教育、旅游等多种业态的服务业。首都在拥有厚实的生态家底之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行业的蓬勃兴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有数据显示,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超3000美元,休憩旅游的需求就会爆发式增长,这意味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自然教育的需求就越大。
让森林更美更舒适
一片完全不事雕琢的野生林,极可能山高坡陡、杂芜丛生,仅适合一些小众的自然教育活动。而景观更美、设施更完善的森林,则能够为自然教育活动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除了安全的考虑之外,天然的野生林往往只具备生态功能,可以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而若要使其发挥体验、疗养、教育、文化等诸多功能,则必须辅之以精心设计的人工设施,比如栈道、自然教育馆、游乐设施等。
因此,根据生态环境和公众需求,本市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自然教育基地。
距城区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就为自然教育提供了科学、舒适的空间。
半山腰的油松林经过疏伐,变得舒朗透气,野生的多花胡枝子、小叶鼠李、绣线菊等花灌木渐渐冒了出来。一条800米长的自然观察径镶嵌林间,由废弃木桩、树皮、石子铺就,沿途有“野花大搜索”“护林员小测验”“鸟巢小座”等17个游戏项目,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
别说孩子们了,就连大人也会忍不住驻足。市园林绿化局的调研显示,游客在此停留的平均时长达到了45分钟。
再往山上走,是游乐体验区和健康休闲区。秋千、跷跷板散落在油松林里,还有一些简易的木架,可以让游客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之类简单的健身项目。此外,林间还专门为瑜伽、冥想、露营铺设了场地。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本市首个森林体验中心,2020年年底,一座主打森林康养的“森林之家”落成了。“暄软的泥土、浩荡的松风、枝头跳来跳去的松鼠,都是开展森林康养的好基础。”公园相关负责人王玲曾用一串数字来说明:这里植被覆盖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57%,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一片暴马丁香林。每年6月,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数量高达3650个。
记者踏访“森林之家”时,正值一场大雪过后,油松林中的高大木屋宛如童话世界,透过大大的落地窗,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积雪和密林。木屋共两层,划分为面谈室、芳香疗法区、手工教室、运动区、身体指标测量等几大区域,还有一间小小的厨房,可用电炉制作简餐。
此外,这里还设有疗养步道、木栈道、露营地、疗养馆、森林书吧、园艺驿站等,它们散落山间,相隔数百米至数公里。丰富的设施让远道而来的人们有事儿做、有地儿玩。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一座生物多样性展厅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成了。展厅设种子世界、兰花小品、松山之眼、金雕故事等展区,展现北京四季生物之多样性。
近年来,本市共建成了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百望山步道、西山自然观察径、松山生物多样性展厅、密云长峪沟自然休养林等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示范区。
四季都有品牌活动
仿佛是一种仪式感,每年春夏,朱哲都要带全家人听一场森林音乐会。
她头一次邂逅森林音乐会是五年前,逛西山时偶然碰到了,就跟着其他游客一块落座聆听。“舞台在西山的一处小山坡上,周围是苍翠的森林和波斯菊花海。舞台和观众座椅都是就地取材,用疏伐下来的木头做的。”朱哲至今记得,一曲琵琶和交响乐合奏的《金戈铁马》,混杂着青草和泥土的特殊气息,开场就镇住了大家。“环境很舒服,心情也很放松。我从前很少接触高雅音乐,那次居然全程认真听完了。”
这场音乐会太特别了。乐器材质以丝竹为主,如琵琶、古筝、竹笛、手鼓等,主持人还会见缝插针地普及森林知识。
“零碳”是森林音乐会十余年来一以贯之的主题。园林绿化部门会对每场音乐会的人员、交通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并采取营造碳汇林的措施,中和温室气体,实现音乐会“零排放”的目标。
目前,北京已在200余个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各类基地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十年来,仅园林绿化部门就举办了近万场活动,贯穿一年四季,辐射人群近百万人次,很多活动都要秒杀、拼手速才能抢到。“零碳”音乐季、森林音乐会、森林大篷车、森林阅读、研学科考等一系列生态体验活动成为首都的绿色名片。
以森林音乐会为开端,朱哲开始频繁带女儿小蛮参与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有时是一节自然课,有时是去野外观鸟,还有时是跟着老师做树叶拓片等手工。
城市里的孩子,只知道拧开水龙头就会有清水源源不断流出来,但他们很少实地接触山川、河流,更谈不上触景生情。“刚上小学时,小蛮只认得大熊猫、丹顶鹤之类的保护动物——那是她打小儿就在书本上学到的。”朱哲说,但女儿对于身边的小动物,比如一只飞蛾、一条马陆,却显得非常淡漠,甚至会恶作剧似的踩一脚。“如果孩子们对小生命都不懂得爱护,又何谈爱护大熊猫呢?”
自然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亲近自然中获得情感力量,提高科学素养。如今的小蛮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她不仅认识很多常见的花木鸟兽,还跟着老师去京郊做森林资源调查,手脚并用爬进山林,学着打样地、挖土壤截面、测林木郁闭度,一招一式,都透着专业。
朱哲也发现,女儿在一次次跟自然的互动中,掌握了很多实用的生存技能。“有一次我们一起去云蒙山,迷路了。小蛮很镇定,会熟练使用指南针。这可不比会做题简单。”
培养大自然的翻译官
2022年秋,记者曾跟随一家资深自然教育机构的老师沧龙,在国家植物园上了一堂自然课,听众是十余组亲子家庭。
这场自然之旅从南院门口的玉兰树开始。虽然玉兰花早已随春而逝,沧龙却在干枯的枝头发现了宝贝——一枚枚灰黑色的、毛茸茸的芽鳞。“北京的春天,最早开花的就是玉兰。这是因为早在前一年的秋天,就已经孕育出了花的芽鳞。”沧龙娓娓道来,“芽鳞还有一个用途:北京毛猴的身体就是用它制成的……”
一路走一路讲,无意中闯入的小动物,更是成为好素材。当孩子们观察一株雪松时,一只小青蛙突然蹦到树下东张西望,孩子们立马兴奋起来。“不要靠太近,这会吓到它。”沧龙压低了声音,示意大家留出更多空间,接着就讲起了蛙的知识:“这是金线侧褶蛙,它只能往正前方跳,如果要调转方向,得先原地蹦着转动一下。蟾蜍就不是这样,它能拐着弯跳。”
沧龙似乎永远“问不倒”,短短几百米的路程,他一口气儿讲了将近俩小时,生动有趣。大家认识了孑遗物种猬实、“植物界的大熊猫”水杉,途中还与一只上蹿下跳的欧亚红松鼠不期而遇,共同聆听了两只绣眼鸟的清脆鸣叫。
“这条路线非常成熟了。不过每次上课前,我们还是要再来踏勘一次,看看植物的新变化。”沧龙告诉记者,大自然千变万化,所以自然教育无法像语文、数学一样,可以做到高度标准化,这就要求教师有极深厚的知识积累。以他所在的机构为例,十多位教师全是生物、地质等专业科班出身。
近年来,不少机构跨界进入自然教育领域,需要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并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些方面,北京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
市园林绿化局宣传中心的邵丹多年从事自然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她看来,自然教育的从业者,应该是自然的翻译官,需要有自然知识的深厚储备和解说技巧,让人们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比如一只花椒凤蝶飞过来,一名好老师不仅能认得它,还能解释这只蝴蝶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附近是不是有寄主等知识。总之,不是死记硬背百度百科的词条,而是去诠释万物之间的关系。”
过去五年,市园林绿化系统总共培养了180多名自然解说员。颁布了《森林文化基地建设导则》等地方标准3部、团体标准2部,出版《自然体验教育活动指南》等专著。
2022年9月,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一致通过《北京宣言》,倡议将每年7月的第2个星期六设立为全国自然日,并呼吁“希望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回到自然的怀抱,享受自然的乐趣。”
随着“一起向自然”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自然教育也将翻开崭新一页。
专家观点
自然教育无处不在
张玉钧
跟自然一起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本曾经提出过少年的“17岁现象”,这个阶段是在高中毕业之前,孩子们因面临高考或即将走向社会而感到焦虑。研究发现,其深层次原因是他们从小成长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跟自然的接触太少了。与之相对的是“昆虫少年”,他们打小儿玩泥巴,跟昆虫花草打交道,焦虑情绪和犯罪率都相对低。
很多国家都极重视自然对人的疗愈作用。韩国甚至提出了“国民森林福祉”,也就是将森林疗愈上升为一种劳保待遇,针对孕产妇、婴幼儿、少年、中青年、老年人等群体,在全国布局可供他们疗愈的森林。
2010年左右,北京市林业部门开始借鉴韩国、日本、德国的经验开展自然教育,这在我国是很先锋的尝试。十几年时间过去了,北京的自然教育从零星、分散走向了系统,政府主管部门创造了很多的平台和场地。
自然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既可以去远郊深山,观察乔灌草的复合结构和土壤剖面,也可以在城里的公园观鸟、认识植物。针对儿童的自然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讲解蔬菜是怎么生长的,豆子是怎么发芽的。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自然教育不仅要认识和体验自然,还应当增加户外锻炼,去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2 08: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