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鹰潭日报
在贵溪市南部山区文坊镇一带,有一种叫作“冬酒”的民间传统佳酿。“花桥的豆腐斗楼的酒”,这句至今还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既是助力地方特产热卖几百年的吆喝,也成为记者按图索骥前往文坊镇斗楼村采访的缘起。
新春将至,获得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水生态文明村”等诸多荣誉的斗楼村,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其中一味,当然就是这名声在外的酒香。闻香可识路,村里的斗楼酒坊坐落在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旁,规模不大却客源不少。酒坊主人吕永华身处一排排超大酒缸之间,正忙着开缸、取酒、装瓶、封盖……来自贵溪市塘湾镇的彭先生等在室外车旁,他说自己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开车上门打酒了,这回要整个百把斤回去,过年期间朋友聚会多,多备一点。
“斗楼村的糯米冬酒采用传统土法酿造,酒体橙红、入口绵甜、回味悠长,其酿造技艺2021年已列入鹰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此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吕永华如数家珍,斗楼村的糯米冬酒是贵溪市典型的民间传统谷酒,有着数百年的酿造技艺传承;之所以深受大家喜爱,除了一直采用传统民间酿酒技艺外,还得益于当地的地理、气候、物产、水源等得天独厚的条件。
吕永华的父亲、祖父两代人都是以酿酒为业,他从小耳濡目染、跟班学习,也学到很多酿酒的绝活。2013年秋季,吕永华报名参加了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课程的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决心将家传的酿酒技艺发展壮大,成为“一村一品”、叫得响的地方特色产业。由此,他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斗楼糯米冬酒“第三代传人”。
为了传承好这一酿酒技艺并发扬光大,吕永华没少付出心血和汗水。他一边潜心研究实践,结合饮酒习俗的不断变化和顾客的消费体验反馈,不断调整用料和口感。同时,一改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开设了“斗楼酒坊”,实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保证冬酒的品质,并于2016年11月正式注册“斗楼谷酒”商标。目前,斗楼酒坊年产糯米冬酒等各类谷酒8万余公斤,实现年产值140多万元,带动了6名脱贫户实现稳定就业。
“你看这酒,红红火火,甜甜粘粘。只要不贪杯,男女老少都可以喝,最适合过年团圆气氛了!” 吕永华说,“价格也非常亲民,我们要做的就是‘老百姓的酒’。而且只要有人肯来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大家一起来把这个酿酒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3 11: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