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晚清改革的礼仪之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4 14:0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跪与不跪:

晚清改革的礼仪之争

晚清改革的礼仪之争

▌洪宇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朝大小京官目睹了英法联军打入北京城。在一些清代杂谈笔记中人们能看到亲历者对这一天的各种记录。英法联军登上安定门城墙后,升起了自己的旗帜,将清军配置在城墙上的大炮掀翻,换上自己带来的炮,只不过炮口不再对着城外,而是朝南对着紫禁城。

数天之后,留在京城与洋人交涉的恭亲王奕訢看到京城西北一带浓烟密布,打探后才知道原来是英法联军正在圆明园大肆劫掠。后来他在给躲在承德的咸丰皇帝的信中写道:“痛心惨目所不忍言”“目睹情形,痛哭无以自容”。皇帝出逃、京城沦陷、圆明园被毁,在清代人的记忆中,这次英法联军攻打京城被称为“庚申之变”。这种称呼不但是民间叫法,在清代官方档案中也普遍使用“庚申之变”这个词。

在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帝王制的社会中,官方使用的词汇会慎之又慎,虽然事件的通告或者接收人是一般臣民,但评价主体却是皇帝,词汇意义需要绝对符合当权者对于时事的想象。此前,魏源记载鸦片战争的著作,初名为《夷艘寇海记》,尽管已经透露着蔑视和轻视,但后来更名为《道光洋艘征抚记》,还需要用“征抚”这种华夷秩序下的官方用词,来体现事情是处于清政府的控制范围内,只是小事件,与边疆部族的骚乱差不多同一个等级。但这次从上到下没有再用文字粉饰太平自我欺骗,这意味着朝廷和民间在洋人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一种不可阻挡的改变即将到来。

人们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会将这一年视为中国醒悟的开始。但走进清代的历史细节中,人们会看到这场战争并没有唤醒清政府,沿海地区的士绅将他们视为倭寇之流,本地义民张贴的宣传资料中将英军比作不懂礼义廉耻未开化的蛮夷,嘲笑他们穿的衣服没有大清的湖丝就无法织成,嘲笑他们吃的用的没有大清就无法供给,痛骂他们离开了大清就无法活下去,“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知识分子们更是轻蔑地认为洋人的这些都是小玩意儿,自然谈不上虚心学习更谈不上民族觉醒。

历史研究学者谌旭彬以探寻晚清的改革与转型为主题,书写晚清的改革历程,他不以1840年为始,而是以1860年清朝当权者真正见识到自己与西方的差距作为开端。以一本《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从1861年一直写到1911年清朝灭亡,纵观清政府从希望到失望的执政过程。书中以半编年半专题的形式,通过总理衙门的创设、同文馆的建立、近代海关系统的引入、洋务军工企业的创办、外交使团的西行、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的讲述,分析其背后问题,解答为什么希望改革的大清在五十年中并没有逐渐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

作为庚申之变的主理人,恭亲王奕訢是直接和西方进行接触,相比咸丰皇帝他对于西方的强大更有体会。咸丰皇帝对清朝失败的问题并没有深入思考,他更加在乎的是天朝上国的面子不能丢。当他知道英法两国用鞠躬礼会见了皇弟恭亲王奕訢,他特地在诏书中将此事定性为有辱国体的重大耻辱:“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早在签订《天津条约》时,咸丰皇帝就下达了指令,要求西方使节来华后须按照中华的跪拜礼觐见。然而,作为一个屡战屡败的败国之君,清朝也没有力量强迫西方使节跪拜,处理的大臣们只得不让皇帝与西方国家的使节见面,这样就避免了是跪拜还是鞠躬的争议。就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提出八项议和条件时,咸丰皇帝表示都可应允,但只有使节要亲呈国书给大清皇帝御览这一条他坚决不同意。他提到要不然让使者跪拜,要不然将国书交给钦差大臣呈上,否则的话就要与他们决战到底。后来,英法联军劫掠一番后,咸丰皇帝仍不愿意返回北京,他倒不是担心不安全,而是怕洋人的使节还在等着亲自递上国书。所以他专门下诏,要求负责谈判的奕訢必须保证洋人使节不能与他见面,如果他回京后见到洋人使节,就要追究奕訢的责任,这一等一拖就耗到了咸丰皇帝病逝承德的消息。

不见洋人不行鞠躬之礼的规矩,在十二年后同治皇帝大婚前被打破了。书中在1873年这章中专门以“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为标题,其中的来回交涉,以及对于此事的阻力可想而知。最后,还是用了双方都不满意的处理办法勉强度过了这次争议,有意思的是,当年的媒体报道却脑补了一出华夷之辨思想指导下的大戏。洋人被十八岁的同治皇帝的天威震慑到张不开口、拿不稳国书,最后满身是汗狼狈不堪,六国公使被吓坏的情节,在这一年中被广为流传,然而一时的热议话题在本质上的差距里,只能看作是夜郎自大般的自我安慰。

是跪是拜这一话题是这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对于这次的庚申之变,在后续的章节中,清政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我们也看到了,这次的面子之争,日后在改革中屡次出现,改革的重臣们着重被考察的并不是其对改革的认识和个人能力,而是如何在改革中维护好皇帝的面子维护好大清的面子。我们看到的结果是,那些改革重臣在重要时刻往往自己背上了骂名,在皇帝的面子前让自己身败名裂。

如果把晚清改革整体来看,或许这就是个失败逐渐明朗的无奈过程,作者用编年体的方式讲述每一个专题议题,反而让读者在事件中,累积出了王朝末路的全过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曾杀了敌方使者是什么下场
...等楚国大军渡过河,扎稳阵脚,再和他们打,这就是战争礼仪的表现。战争是反人性的,同时也是残酷的,那为什么还要给战争制订规范呢?其实是因为春秋初期时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一家人内斗,
2023-05-15 14:50:00
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为何不欢而散?
...使团。结果,双方不欢而散。其中,就与乾隆皇帝会面的礼仪问题发生了争执,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不同意马戛尔尼的通商请求。这是表面原因,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47年后的1840年
2023-02-04 21:13:00
咸丰为何授意僧格林沁抓捕巴夏礼
...欢而散。争论的核心,是有关英使入京,拜见大清皇帝的礼仪问题。据巴夏礼所说,此次进京,除了要求修约之外,还要向大清皇帝面呈英国女王的国书。怡亲王一听就表示,要见皇帝,兹事体大,
2024-04-14 09:56:00
他是清朝最后一位掌实权的皇帝,也留下了清朝灭亡的隐患
...年即位之后,便颇有中兴清朝之心。他清洗军机处,任用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大举提拔汉族士绅官僚,镇压太平天国叛乱。从《清文宗实录》中看,他此时的工作极为勤奋,每天都有许多谕旨下达
2023-01-04 19:19:00
...子。面对内忧外患,奕詝即位后尽心尽力,大力推行朝政改革。他力图革除弊端,重振朝纲。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借助其训练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有胆识的肃顺,支持其
2024-04-30 11:31:00
清朝最后崛起的希望是谁,开启洋务运动,却因心力交瘁英年早逝
...之心。咸丰帝即位之后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军机处,任用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二是大举提拔汉族士绅官僚,镇压太平天国叛乱。从《清文宗实录》中看,他此时的工作极为勤奋,每天都有许多谕旨
2024-06-23 21:14:00
揭秘咸丰到底是不是昏君
...修改条约为理由意图再次发起侵略战争,咸丰帝虽然着手改革,但是并无实用,还是战败于列强之手,签下了使得土地大量丧失的众多不平等条约。第二条是其在英法联军再次入侵时,大沽口战役时
2023-05-15 15:57:00
清朝皇帝咸丰帝是怎么死的?
...?这场战争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咸丰帝!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彻底觉醒,睁开眼睛来看世界,他们依然沉浸在天朝的迷梦中。1854年,英、法、美等国提出
2023-08-29 13:23:00
聊聊历史上三位“文宗”皇帝,都名副其实吗?
...元文宗还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元文宗病逝,终年二十九岁,死前自悔谋害兄长之事,吐露真情,遗诏立元明宗之子以自赎。
2023-07-13 19: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