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教授当“智囊”,给出小麦高产“良方”
翻出“生土”播良种,指导防治赤霉病,小麦单产达564.7公斤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敬清
通讯员何玉奎
眼下,正值水稻插秧时节。然而,在人们忙着夏种时,六合区雄州街道种植大户朱春华已开始着眼秋种。前两天,他专门找到六合区文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提前“下单”了小麦播种服务。
“这是为啥?还不是尝到丰收的‘甜头’了嘛!”谈及今年的小麦收成,53岁的朱春华难掩喜悦。去年,他在雄州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种了1000亩小麦,6月初开镰收割。6月2日,老朱拿出3亩田实收测产,经专家组实测,单产达564.7公斤。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六合这一季小麦生长期间,先后面临低温冻害、赤霉病暴发风险近10年最高等不利因素,本不具备高产条件。但据六合区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区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呈“三增”态势,预计亩产406公斤。老朱种出的小麦更是大幅增产,“即使刨去参加测产的3亩高产田,平均亩产也有470公斤,同比增产10%。”老朱说。
“小麦高产有啥‘秘方’?”面对记者的追问,有着10多年种植经验的老朱打开了话匣子,“小麦要高产,必须打好良种良法良技‘组合拳’。首先要选择具有高产潜力的良种,其次就是整田方法的改变。”老朱告诉记者,不同于以往旋耕还田,去年水稻收割结束后,他就采用秸秆犁耕深翻技术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翻田深度超过18厘米,不但把秸秆深埋在土壤中,而且还把“生土”翻了上来。“这‘一上一下’更有利于种子在土壤中扎根生长,同时‘生土’细菌含量更少,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
农村有句老话: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误农时,适时播种尤为关键。根据老朱的经验,当地小麦在10月25日到11月10日这个时间段里下田,才能更好满足发芽积温要求。只有这样,麦苗在低温来临前才能长得更壮实,抵挡得住寒潮冰冻的侵袭。
“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话虽如此,但在田管期间,老朱也不敢怠慢。由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段亚冰、副教授李俊为主要成员的“智囊团”成了老朱的“导师”,他时常邀请他们下沉一线指导农田杂草防除和赤霉病防治。尤其是今年小麦赤霉病暴发风险较高,赤霉病有小麦“癌症”之称,防治不到位甚至有绝收的危险,选择什么药、何时打药,老朱一时犯了难。“把农药排成一排,拍张照片发过去,很快就有回音。有‘智囊团’坐镇出谋划策,赤霉病防治不在话下。”老朱乐呵呵地说。
在各环节悉心管理下,老朱种植的1000亩小麦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田时就被收购商“预订”。“下一个小麦季,南农大团队将在耕种管收各环节为小麦生长赋能,我有信心创造单产600公斤的新纪录。”展望未来,老朱满怀憧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