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司马昱是个很能活的人。
这种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古代版本的“待机之王”。
他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最小的儿子,所以从元帝在位时,东晋王朝就有了司马昱的身影。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身影,因为身为幼子,司马昱和皇位基本上是无缘的。
但就是这道身影,从本朝开国之初,历经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废帝七朝,却始终不倒。
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他却屹立了七个时代。
封建帝制的环境之下,特别是汉族政权,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大体都奉行一个原则: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这种世代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异常坚固,牢不可破,甚至连皇帝本人都不能打破。
规矩是祖宗定下的,皇帝也是祖宗的子孙。
而作为幼子的司马昱,正是这套继承制度里最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人。
当不了皇帝就当不了皇帝吧,上下五千年,古往今来的人们千千万万,能当上皇帝的,一共也就400多位,自己当不上,实属正常。
离开那浮华的一切,司马昱选择了潜水。
说他潜水,当然不是说他成为了一名游泳健将,而是说他相较于那些在朝堂上奔波求名利的人,选择了消消停停的过他的太平日子。
如果说万事如水,那么在水面之上的,就是功名利禄,而水面之下,则是真正波澜不惊的生活。
司马昱选择了后者。
虽然当年东晋著名的学者郭璞曾经指着司马昱的鼻子断言:
“兴晋祚者,必此人也。”——《晋书》
但司马昱并不感冒。

(郭璞雕像)
士大夫们如果能知天命,为什么不去朝廷里谋求功名?
为什么只能在市井之间当个寒酸的学者?
元帝司马睿在位时,司马昱曾受封琅琊王。
成帝司马衍在位时,司马昱又改封会稽王。
康帝司马岳是个酱油皇帝,没等给自己这位长辈封王封爵,就领了便当。
反正不管怎么说,对司马昱本人来讲,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相安无事做一辈子逍遥王爷。
远离朝堂,但却并未远离富贵。
西晋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东晋有王敦之乱,苏峻之叛。
实事求是地说,两晋时期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对黎民百姓,还是对达官显贵,都不能算是太友好。

(东西晋战乱)
所以像司马昱这种雍容华贵,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挺难得的。
百官总有退休的一天,皇帝也总有下岗的时候。
人们攀登高峰,是因为高峰就在那里。
而当人们登顶之后,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拍照留念,插个小旗,有些不太文明的同志甚至还会找一块大石头写上:xxx到此一游。
是的,登顶之后的活动有很多,但有一件,是大家必须要做的,那就是:下山。
人们不可能永远在山峰之上,人们也不可能永远处于权力的顶峰。
总要下山,总要走下坡路。
如此来说,无论是帝王天子,还是朝廷百官,他们一生所求,或者说是最好的结局,也无非就是司马昱那样的生活。
但在太和六年,公元372年,一切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东晋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司马奕被权臣桓温废黜了。
理由很简单,司马奕是个明君。

(司马奕形象)
这倒奇怪了,明君文韬武略,治国兴邦,向来都是昏庸之主才会激起朝臣愤慨,遂被废黜,司马奕既然如此优秀,又为何会被人拉下马呢?
原因也很简单,做一个明君对谁都是有利的,但唯独对想要擅权的权臣是不利的。
因为皇帝早晚会想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是他司马家的,这些所谓擅权的大臣,不过是给自己打工的。
只要自己愿意,自己随时可以开除他们。
很显然,长期把持朝政的桓温并不想就此被开除,然后告老还乡,所以他先皇帝一步,那皇帝给废黜了。
而桓温废黜皇帝的手段也很有一套,那就是搞“网络暴力”。
秦二世胡亥被赵高废黜并杀死,是因为胡亥原本就是一个没有德行且不堪教化的帝王。
汉废帝刘贺被霍光撵下台,是因为刘贺虽然并非凶残之辈,但生性玩乐,并未在帝位上有什么为人称道的建树。
这些被废黜的皇帝,各有各的不是,各有各的毛病,绝大多数都是“问题皇帝”。
而问题皇帝就很难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什么威望和名气。
这样的皇帝,宛如世间蜉蝣,朝得皇位夕可死,桓温只要乐意,想废几个废几个。
但司马奕是个例外。
这位皇帝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了六年,论文治,东晋文化大发展,论武功,开疆拓土,不在话下。

(东晋街道复原图)
简单一句话:这是一位明君。
东晋王朝已经很久没有明君了。
皇帝要么恭顺谦让,一味妥协如司马睿,要么平平无奇,打打酱油如司马岳,整个王朝一直都处在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下。
司马奕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勤奋上进的皇帝在朝野上下都有很高的威望,这样一个皇帝,如果不能找出什么槽点和污点来,很难二话不说就废黜了。
人家是明君,你凭什么动人家?
你把司马奕废黜了,那些忠心于皇帝的士大夫们,不得跟你拼命?
但除掉司马奕迫在眉睫,如果一拖再拖,皇帝逐步掌握实权,就很有可能收拾自己。
于是桓温决定,发动自己公关团队的能力,在坊间流传司马奕是个性无能的传闻。

(桓温雕像)
怎么发动呢?成本很低,找点娱乐记者(说书的),买点热搜(写小说的),四处传一传就够了。
一时间民间谣言四起,有说皇帝不举的,有说皇帝生不出来孩子的,还要说宫里的皇子们都是侍卫和后妃通奸所生的。
造谣只靠一张嘴,但辟谣很可能就要跑断腿。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快,这条消息传遍了整个东晋。
那这消息属实吗?
当然不属实。
既然不属实,皇帝自证清白不就好了?
很难。
皇帝可以证明自己会吃饭,可以证明自己能喝水,皇帝还能证明自己会背诸葛大V的《出师表》,但皇帝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不是性无能。
至于为什么无法证明,还请各位读者朋友们自行体会。
谣言到此时已经变成了实证。
那些曾经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纷纷倒戈,开始对司马奕弃如敝履。
原因更加简单:一个性无能的皇帝是没有办法为东晋王朝诞育血统优良纯正,地位合法的继承人的。
皇帝倘若不能生,那么东晋的国祚岂不是要断绝?
司马奕百口莫辩,在这样一场让人触目惊心的“网络暴力”中,黯然地离开了皇位。
千夫所指,实在是干不下去了。
一个绝代英主,一位旷世明君,没有死于政坛,没有死于战场,却死在了不能辨明是非的人性中。
那一天,建康城下了很大的雨。

(建康城)
那阴沉的天气似乎在告诉人们,司马奕的离去,让东晋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
老皇帝被废黜,谁来接班,谁来当新皇帝就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在古往今来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权臣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
选太年轻的,长大之后控制不住,很容易翻车。
选年龄适当的,雄心壮志,年富力强,怎么会愿意久居人下?
选小孩子当皇帝,又担心活不了几年,到时候白折腾一场,引得时局动荡。
如此说来,选谁当皇帝,真是个技术活,简直就像开盲盒一样惊险刺激。
开得好,开出来的皇帝昏庸无道,没有丝毫的帝王之相,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造。
开得不好的,皇帝前脚刚被扶持登基,后脚就过河拆桥,直接就把权臣踢出牌桌。
选来选去,桓温最终选择了一直游离在东晋政坛之外的司马昱。
这一次,桓温没有任何理由。
他想赌一把,赢了走上人生巅峰,输了进厂包吃住。
于是在桓温的盛情邀请和扶持下,司马昱登基了。
是的,你没看错,桓温盛情邀请司马昱当皇帝。
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古往今来,太阳会落山,海水会退潮,山川会化为树木,沧海会变成桑田,唯有人们对权力的渴望,是永远不会改变和消失的。
有想为了当皇帝,揭竿而起,掀起战火滔天的。
有为了抢皇位,杀兄弑弟,犯下血债累累的。
皇位,似乎永远是带血的,似乎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
但司马昱在面对皇位时,却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冷静。
他知道,这个皇位,不是那么好坐的。
江河日下的东晋王朝危机重重,谁当皇帝,都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
北方平原,长安陷落,洛阳被占,故土难收。
建康城里,暗流涌动,看得见的是权臣桓温,看不见的是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
太平盛世,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皇帝是天下的王。
而在这逐渐式微的王朝之下,皇帝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他终究没有拒绝。
没有讲究的排场,没有盛大的场景,甚至没有隆重的交接仪式。
在一派肃穆的宫殿中,司马昱穿过站满文武百官的大殿,又踏上长长的玉阶,最终坐到了皇位上。

(司马昱登基)
他看遍了东晋王朝的繁华盛景,也看尽了世事无常的沧桑变化。
他看够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也看厌了人们在名利场里挣扎。
既然如此,当皇帝,和不当皇帝,又有什么两样呢?
百官跪拜,山呼吾皇万岁。
这一年,司马昱已经五十二岁。
而这一刻,他那漫长的人生,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八个月后,司马昱因病去世,与世长辞。
是的,出道即巅峰,登基即退场。
这就是这位皇帝的一生,对作者本人而言,当皇帝,也许只是他诸多身份中的一种,在我眼里,我更愿意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历史洪流之下的普通人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8 16: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