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棣5次漠北讨伐,结果如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6 17:1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靖难之役,让朱棣将帝位从自身侄儿的手上取得成功夺得回来,可是,这一篡位夺权之事,不但沒有被后人人所斥责,反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并赠给了朱棣“永乐大帝”的美誉。

之所以对于朱棣大加赞赏,主要是因为朱棣的诸多功绩,如:将首都搬迁到北京、编写修筑《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收复安南、五征漠北。其中,五次亲征漠北,特别受到了后世的赞扬。因为,从古到今,帝王亲自带兵征战的基本上没有几个,朱棣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一直亲征到长城以北的皇帝。这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大振,声望更高。

元朝政府在朱元璋的打击下垮台以后,蒙古方面的残余势力却还没有被完全清除掉,这些人逃到了塞外,建立了“北元”政权。但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发动新的战争将这些势力彻底铲除,因为,之前的多年征战已经让朱元璋的兵力消耗大半,也使得民生凋零无力再战。所以,朱元璋选择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恢复劳动生产休养生息上,以促使民生发展。

面对北元政权,朱元璋则采用了比较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诏安。即便是这样,大明和北元两个政权的军队防御系统,还是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

兀良哈部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从战有功”,最开始,朱棣对于蒙古还是持有怀柔态度的,但是,到了一四零九年,这个思想有所转变。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汗先是将明朝的使臣郭骥给斩杀了,随后,有在胪朐河之战中,将明朝的十万大军系数歼灭,使得明朝损失惨重。朱棣当时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生气,亲自带领着五十万大军前去讨伐。

就此揭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北伐之战,与蒙古展开了殊死较量。那么,明成祖这十四年的仗打得到底怎么样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永乐八年,朱棣开始了第一次征讨。这次的战果实际上有点尴尬,因为,明成祖二月份发兵征讨,但是,在前三个月里,大明军队几乎是看不到本雅失里汗的大部队的,朱棣带着这五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却犹如围场狩猎,打不到几个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军才小有收获,打了胡人几个兵,缴了几匹马羊,车辆。

直到他们抵达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明军才跟此次的战略目标本雅失里“相遇”,开始了真正的激战。此次战斗,明军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蒙古兵,但是,却没能将本雅失里汗杀死,还让他向着西边逃跑了。由于,明军的粮草经过数月的兼程已经消耗殆尽,使得很多明朝将士都饿死了,没办法,只能将这场维持了五个月的北伐之战草草结束。

永乐十二年,二次征战漠北地区。这个时候,蒙古的瓦剌部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对于明朝的边境有了骚扰和威胁,于是,朱棣又领着五十万的士兵开始了第二次御驾亲征。明朝军队在图拉河处,用大炮向瓦剌部队发起了进攻,使其伤亡惨重。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明军此次战役杀敌数百,这次,明成祖采用了乘胜追击的方式,炮轰之后,开始了近距离厮杀。

双方在激战过程中,死伤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损失更为惨重,后来,被当时在表面上臣服于明朝的鞑靼部阿鲁台吞并。阿鲁台后期势力逐渐强大,然后,便停止了进贡,后期,这支军队更是发展成了犯明大军。

永乐二十年,第三次北伐开始了。这次朱棣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鞑靼部的阿鲁台。阿鲁台由于实力的差距,不敢跟明朝正面冲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队还没到达蒙古的时候,阿鲁台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一众将领逃跑了。

所以,明成祖和他的三十万大军,在到达蒙古之后,连敌方的影儿都没看到。本来朱棣还想追杀阿鲁台,但却在九月末的时候改变了主意,打道回府了。这次征讨的战果是杀敌首数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征漠战斗开始。由于上一次没有打到阿鲁台,而且,其本身也是贼心不死,再次集结兵马卷土重来,迫使朱棣开始了第四次亲征。但是,这次阿鲁台依旧不肯与明军正面交锋,采用的迂回躲避的战术。

不过,在零星的交战过程中,明军也歼灭了阿鲁台大部分兵力,领其最后势力被削减甚多,以至于,最终被死灰复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歼灭了。

又过了一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战漠北开始了。这是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也是最后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这次依旧是空手而回。明军来到蒙古,当地的敌军就是拒不出战,而是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击战。

朱棣虽然派人对各个山谷、狭道进行了反复的搜查,想要找到敌军,但是,都没有看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后来,有人提出建议,想要利用一个月的军粮做诱饵,诱敌深入,但是,朱棣却担心,由于自己离敌军的腹地太近会有遭遇什么不测,所以,就拒绝了这个提议,班师回朝了。

一四二四年的八月十二日,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军加速还京,结束此次北征。

其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且五战五捷,成为了朱棣的主要功绩,也是后世广为流传的丰功伟业。但是,与宣传并不相符的是,事实上,这五次胜利,并没有杀敌无数,也没有将明朝边塞的困扰彻底清除,反倒让明朝与蒙古的仇怨越结越深。

甚至,在短短的二十五年后,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就连当时的明英宗也让蒙古人给抓走了。

这五次漠北讨伐,明朝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胜利,而每次都带着数十万大军的朱棣,其征战之路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声势浩大,但是,结果却战果平平,基本上被敌军溜了个够,更采用了“敌近,我退”的战术,数十万明军也是没有办法。

而且明朝如此兴师动众,连续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蒙古军相比,显然更加吃亏。这样一看,朱棣这动不动就亲征蒙古的行为,并不能给明朝带来太多好处。

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屡试不爽呢?

其中原因与朱棣本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朱是一个个性刚毅,生性好战,好大喜功的人,乐于用各种丰功伟绩来标榜自己,包装自己。而他每次出征,都选择亲征,前呼后拥,更是好不热闹,这种没有结果的屡次征战,却被人们大加赞扬,想来也是阿谀之说大于客观评价。

这些,都让朱棣在亲征的醉梦中,难以自省。

当然,除了个性使然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朱棣之前是篡位夺权,多少有点心虚,所以,他急需一些前人没有过的功绩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粉饰自己的能力。就如同唐太宗一般,当初的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令人唏嘘,所以,他需要用“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之前的“凶残”,已经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驾驭帝王之位。

朱棣,从历史上看,的确是一位具有战略思维,雄才武略的军事家,但是,对于一个治国之军,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数次亲征,无功而返,留下的只有劳民,伤财,而没有更多的实质性意义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6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棣五征漠北,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驾崩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封国北平。建
2023-04-13 11:12:00
...指永乐年间对蒙古各部发动的6次大规模北伐,其中5次是明成祖亲征。每一次北伐,明朝都动用了几十万的兵力,这在历史上算是空前绝后。有人认为,永乐北伐迫使蒙古放弃了元朝国号,打击了
2024-04-29 21:14:00
...于朱棣的北伐,实事求是的说,真心很一般。我们可以拿明成祖北征与明太祖北征做个对比。洪武时期,明军八次北征,都是皇帝坐镇京师,派遣大将领兵出征。永乐时期,明军的五次北伐都是朱棣
2024-07-23 20:27:00
朱棣为什么要坚持5次远征漠北?
要说明代皇帝中谁最“好战”,明成祖朱棣一定是个有力竞争人选。且不说他的帝位本身就是用武力从侄子手里夺来,单是登基之后,朱棣在位22年,竟有12次“万寿圣节”是在出巡和征伐中度过的
2023-06-12 17:56:00
鬼力赤曾一度成为蒙古最强大的力量,为何最终却身死瓦剌人之手
...这一部还是称为“鞑靼”。上图_明时期鞑靼瓦剌地图被明成祖朱棣撵着打得知本雅失里登上鞑靼大汗之位,明成祖派使臣郭骥出使鞑靼,令其归顺大明。结果本雅失里拥有恢复大元的野心,要和明
2023-02-15 17:20:00
朱元璋十三次北伐,朱棣五次亲征,为何蒙古未被消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先后发动了十三次北伐战争,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更是五次亲征漠北。然而,在接近二十次北伐之后,蒙古非但没有彻底被消灭,反而在仅仅二十多年后便又酿成了“土木
2023-03-05 13:19:00
明成祖朱棣三犁虏庭,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
明成祖朱棣是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很浓重笔墨的一位拥有雄才伟略的皇帝,他跟他的父亲一样,一位马上天子,明成祖一共五次北征,史上记载是五出漠北,三犁虏庭。第一次,1410年(永乐八年)
2023-01-13 23:07:00
明成祖朱棣有没有“封狼居胥”?
...重要标准之一。其后,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明成祖朱棣“封狼居胥”的故事也被传播和熟知。那么明成祖朱棣到底有没有“封狼居胥”,他的武功是不是足以让他位列历史顶级名将呢?
2023-01-30 15:40:00
朵颜三卫的问题,是朱棣一生执政中的一大败笔
...良的蒙古铁骑,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三个羁縻卫所。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推翻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时朵颜三卫对朱棣帮助很大,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却在第三次远征漠北时期,顺道剿灭
2022-12-22 21:1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
彩叶映长城 共绘秋景画
10月27日拍摄的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秋景。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进入最佳观赏期山间层林被秋意染透红橙黄绿的彩叶错落交织与蜿蜒伸展的古长城相互映衬色彩交织间尽显秋意
2025-10-29 08:10:00
《愤怒的天府》:中国历史版的“战争与和平”
在当代中国文坛,很少有一部作品能像宋小武的《愤怒的天府》那样,以如此磅礴的气势与思想深度,重构民族记忆的史诗线索。130万字的三卷本
2025-10-28 14:5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嘉祥岳飞纪念馆楹联
(上联:赤胆忠心照汗青 下联:精忠报国千秋颂)(上联:教子育孙尽栋梁 下联:通义明道真贤母) (上联:上继祖德居县伴朝一代名吏 下联
2025-10-28 19:44:00
为何说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这个展览带你追溯“殷商之源”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殷商文化起源于河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从1936年河南省古迹研究会李景聃一行为寻找商文化的起源来到商丘考古调查以来
2025-10-28 13:01:00
东南网10月2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纪念日。当日,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播出4集纪录片《追光》
2025-10-28 10:18:00
鲁网10月27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李安琦)10月24日,德州天衢新区长河街道簸箕刘社区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培训活动——“学四书五经
2025-10-27 17:00:00
【大风影像】黄河岸边谒祖祠——万荣后土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2025-10-27 17:39: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区少陵公园楹联
(曲苑亭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莲香阁 上联:会松竹柳桐梅兰菊桂以为一体 下联:共冀青徐豫荆扬梁雍而称九州)(翰墨轩 上联
2025-10-27 11:45: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青莲阁楹联缅怀诗仙李白,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鲁网10月27日讯在兖州青莲阁内,现存一副楹联:上联: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下联: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诗仙李白
2025-10-27 11:47:00
电影《澎湖海战》发布致敬曲《澎湖》 统一台湾 势不可挡 扫码阅读手机版
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 80 周年这一重要日子,为了纪念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海战电影《澎湖海战》在相关单位指导协助下创作并发布致敬歌曲《澎湖》
2025-10-25 12: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