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成祖朱棣有没有“封狼居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30 15:40:00 来源:戏说三国

西汉元狩四年春,年仅二十二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北征匈奴中获取了重大战果。漠北一战歼敌七万余并追杀单于两千多里,兵锋至瀚海(贝加尔湖)方止。为庆贺这次大捷,霍去病分别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举行了祭祀天地的封禅礼,这也是“封狼居胥”这个成语的出处。

明成祖朱棣有没有“封狼居胥”?

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不过“封狼居胥”这个概念诞生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绝对的誉美之词。既可用于褒扬武将们的战功,也可以用来讥讽君王、权臣们的自不量力、好大喜功。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南史·王玄谟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铁骑猛封狼居胥,金戈狂扫焉支山。此生若增廿年寿,马踏匈奴过燕然。《茂陵怀霍去病》佚名

但最近十来年,因网络普及带来的便捷信息交互,“封狼居胥”转变为绝对的褒赞,成为武将们的最高荣耀,也被不少历史爱好者当作判定“顶级名将”和“不世武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后,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明成祖朱棣“封狼居胥”的故事也被传播和熟知。那么明成祖朱棣到底有没有“封狼居胥”,他的武功是不是足以让他位列历史顶级名将呢?

首先,严格意义上,可以肯定明成祖没有“封狼居胥”。因为“封”在古代不是个口头说法,是一个非常严肃且等级很高的仪式–筑坛祭天叫“封”(祭地叫“禅”)。而且明成祖是皇帝,他如果真的“封”狼居胥,就会是等级非常高的祭祀。

举行如此重大的祭祀,明朝官方以及随征的大臣们不可能不记录,至少皇帝身边专门记录他日常言行的起居注官不能错漏此节吧。但是那个时代的正史、野史、朝臣个人笔记等均无相关记载。要么是所有人都故意无视了这一重大事件,要么就是这个重大事件没有发生过。

明成祖朱棣有没有“封狼居胥”?

其实不少历史爱好者也意识到了这个反证,而且他们也替明成祖解释了。大致意思是成祖北征到过狼居胥,只是他太过自谦而且不会装裱粉饰自己,所以没有“封”。

只能说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在故意装作不了解明成祖。

论起装裱粉饰,明成祖在明朝诸位皇帝中的排名绝对是位列前茅的。成祖五征漠北,每一次都要刻石记录自己的功业,有的人甚至戏称,成祖北征是一路刻石刻过去的。

例如永乐八年,成祖首先诏告天下自己将御驾亲征北讨蒙古。三月末成祖率军至凌霄峰,登顶留下名言:“元盛时,此皆民居。今万里萧条,尚敢倔强,果何所恃哉”。

其后大军行至玄石坡,虽然尚无战功,成祖还是令刻石以抒发胸臆。在斡难河击败本雅失里后,成祖下令将战场更名为擒胡山。紧接着明军转击阿鲁台部,双方遭遇后成祖亲率骑兵并败之,战后成祖下令在擒胡山刻石记功。

之后班师途经清流泉,意犹未尽的成祖再令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刻石记功,务必要“使万世后知朕亲征过此也”……次凌霄峰,登绝顶。望漠北顾胡广等曰:“元盛时,此皆民居。今万里萧条,尚敢倔强,果何所恃哉!”......进次玄石坡,制铭勒于立马峰之石,铭曰:“惟日月明,惟天地寿。玄石勒铭,与之悠久。”......上亲率铁骑败之,次擒胡山,勒铭曰:“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又次清流泉,勒铭曰:“于铄六师,用歼丑虏;山高水清,永彰我武”......《殊域周咨录·卷十八》

这样的成祖如果真的到过狼居胥山,刻石纪念并缅怀一下古之名将比视而不见的概率要大很多吧?

如果说成祖并没有在事实上“封狼居胥”过,那么他的北征的武功战果是不是可以和“封狼居胥”划等号呢?

明成祖朱棣有没有“封狼居胥”?

如果把“封狼居胥”定义为少有且罕见的军事行动,那么成祖称得上封狼居胥了。

两千多年皇朝史中,御驾亲征的皇帝并不多。首先在亲征的次数上成祖基本排第一,其次以战果论,成祖也能在皇帝中名列前茅。比汉高祖刘邦、前秦世祖苻坚、隋炀帝杨广、宋太宗赵匡义等不知要高出多少。

皇帝中的大牛,唐太宗李世民亲征的成绩(当皇帝后)也不如他,在这方面唯一能和他比的皇帝只有清圣祖康熙。因此单就“皇帝亲征”,即使不说成祖是第一,他也绝对是唯二之选。

但如果将封狼居胥定义为重大且在历史中拔尖的军事成就,就不能说成祖实现“封狼居胥”了。

从战术上来说,成祖五征蒙古除了第二次在忽兰忽失温大胜蒙古瓦剌部外(斩首数千),其余几次战果都不大。不是明军实力不足,而是蒙古人采取游击战术刻意避战,导致战术单一的明军,只能搞武装大游行。

注:明军也是不没有机动能力(靖难时朱棣的骑兵表现很突出),主要由于地理不熟加上补给困难,因担心被断了粮道,成祖五次亲征都是固定路线并单路行军,所以很难捕捉到敌军。

尤其是最后一次亲征,几十万大军徒耗粮草,到班师时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最终五次征伐虽然都是胜利,但是其军事成果和卫青、霍去病、窦宪、李靖、蓝玉那种重大胜利相比,还是差得太远了。

再从战略上去看,成祖的五次征伐收效也不大,离“漠北清尘”的目标远了去了。

虽然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是每次征伐巨大的规模和声势也意味着这种进攻持续性很差,因为朝廷难以长期承担和供应大军所需的粮草。而且这种简单的征讨如果不能对蒙古造成有效且重大的杀伤,就不能遏制或者威慑住他们的南侵。

蒙古人只需采取避战、拖延的战术,待明军耗尽粮草撤军后双方态势又会恢复原状。十五年内,六次(第一次成祖未亲征)大举征伐蒙古本身就旁证了这个问题。

而且成祖在此过程中,过于强横,没怎么考虑蒙古内部的均衡以及各部间的掣肘。

经洪武一朝的持续打击,到永乐时期原本强横的蒙古不但变弱还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分。蒙古的不幸,对于明朝而言就是利好,只是成祖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点。

明成祖朱棣有没有“封狼居胥”?

成祖太过于在意蒙古诸部是不是“臣服”,六征蒙古中五次都在征讨脖子比较“硬”的鞑靼阿鲁台部。

结果不仅未能从根本上削弱蒙古的整体实力,还实质性地助长了瓦剌部的壮大,为其统一蒙古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多小部族因互市以及惧怕明朝打击,脱离鞑靼归附明朝优待的瓦剌部)。

而统一的蒙古必然会成为明朝的敌人,永乐之后不到三十年,原本老实的瓦剌部就制造了改变明朝的“土木堡之变”。虽然这口锅不能扣在成祖头上,但是也无法完全撇清成祖的责任。

最后,成祖长期对外征伐的国策(征伐蒙古和安南)对于明朝的消耗太大,以至于仁宗登基时就不得不冒“大不韪”,对先皇各项政策进行改弦更张,并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收缩。所以实事求是地说,明成祖距离我们所认为的“封狼居胥”还有不小的距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0 1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成祖朱棣三犁虏庭,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
明成祖朱棣是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很浓重笔墨的一位拥有雄才伟略的皇帝,他跟他的父亲一样,一位马上天子,明成祖一共五次北征,史上记载是五出漠北,三犁虏庭。第一次,1410年(永乐八年)
2023-01-13 23:07:00
明成祖朱棣第一次北征就打垮了鞑靼,他的军事能力有多强?
...心继续臣服于明朝,多次派骑兵袭扰明朝边关。第二年,明成祖派给事中郭骥为使者,出访鞑靼,也被阿鲁台杀害。明成祖震怒,任命“靖难之役”的功臣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实际上
2022-12-30 13:43:00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那么永乐军事实力多强?
...朝在当时的世界上的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了,我们可以通过明成祖朱棣的几次御驾亲征看出。史书中这样记载过:永乐帝之强,强到当时的粮食多的吃不完而腐烂在仓库里,而明成祖5次御驾亲征蒙古
2023-02-07 18:05:00
明成祖为何让郑和七下西洋,仅仅只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吗?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不过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宣扬国威,对外扩张中国的政治影响力罢了,当然,也进行了大量的商贸活动,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交流。但是,在小编
2023-10-21 11:47:00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靖难之役”而获登大位的明成祖朱棣,按照汉儒文化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说,其获皇权之道,似总有被后世正统史学家们有所指摘与诟病之嫌。但他以个人的英武而与北元进行的斗
2024-06-26 15:10:00
朱元璋十三次北伐,朱棣五次亲征,为何蒙古未被消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先后发动了十三次北伐战争,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更是五次亲征漠北。然而,在接近二十次北伐之后,蒙古非但没有彻底被消灭,反而在仅仅二十多年后便又酿成了“土木
2023-03-05 13:19:00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何连续5次出征漠北
...,却自己打出了功名,建立大明朝平定四方。另一个就是明成祖朱棣了,说起朱棣是因为那场靖难之役,朱棣篡位成功而坐上皇位,始称明成祖。朱棣在登上皇位后励精图治,有不输于朱元璋的功绩
2024-07-07 21:57:00
为何后世评价明成祖朱棣远迈汉唐呢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洪武三年,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
2023-05-17 19:38:00
朱棣为何“北建故宫,南修武当”?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曾因为“天子戍守边疆”的言论,五次北上讨伐元军,从而稳固了当时北方动荡的局势。之后,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建造皇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故宫。之后将明朝首都迁至北京,为北
2023-07-11 10: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