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济南时报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晁补之是一名有着政治理想的士大夫,齐州是他准备践行理想的地方。他缉捕盗贼、安置流民,踏遍这座古城的很多角落,作为一方行政长官,深情为这一方百姓谋利。遗憾的是,仅在齐州半年后晁补之便被调离。火树银花的元宵节,这位风流别驾泪别齐州城。
趵突泉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摄
大明湖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锋摄缉捕盗贼和安置流民
今天我们知晓的晁补之的身份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是一个文学身份。实际上晁补之也有治理一方郡县的政治才干,他关心民瘼且机智干练。在齐州任上时,他解决了两件非常棘手问题,一件是用智谋一举抓获白天抢夺路人的强盗;另一件是妥善安置从河北流徙于齐州境内的灾民。晁补之的毕生挚友,同列“苏门四学士”的张耒在《晁太史补之墓志铭》中有详细记载:
遂知齐州。境有群盗白昼掠途人,公黙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因宴客,召捕吏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终,悉擒而还。一府大惊,郡为无警。岁饥,河北民流道齐境不绝。公请粟于朝,得万斛,乃为流者治舍次具器。用人既集,则又为具糜粥药物,公皆躬临治之,活数千人。又择高原以葬死者,男女异墟。使者颇忌其功,欲有以挠之,既至境按视,乃更叹服。
——张耒《晁太史补之墓志铭》
盗匪出没,是齐州城作为交通要道和一方重镇时常出现的问题,曾巩知齐州时也曾经处理过盗匪猖狂的治安问题。这项社会治安问题需要有手腕、有智谋的行政长官来治理。晁补之来到齐州后得知,竟有一群强盗白天就抢夺路途上的行人,于是事先不声张,悄悄地摸清了这伙强盗的姓名、住所等底细。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后,晁补之拟定了一个精彩的“收网”计划。一天,他宴会宾客,同时早已派出一队捕快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前去缉拿那伙强盗。酒宴尚未结束,一伙强盗全部被缉拿回来,一府上下皆惊讶且佩服晁补之的智谋,此后齐州太平安宁。
那段时日,正逢河北遭遇灾荒,饥馑的百姓纷纷从河北流徙到齐州。为了救济这场灾荒,晁补之向朝廷申请开仓放粮,得到了一万斛粮食供灾民食用,还给他们安排居住场所、饮食器具等等。利用朝廷的救济粮,他为饥民准备白粥和药物,防止出现疾病蔓延的情况,并且身体力行,亲自督导这些工作。对于在灾荒中死去的百姓,晁补之选址安葬他们,并且将男女分开安葬。有其他地方的官员使者嫉妒晁补之的功绩,想找出一些薄弱之处来攻击他,不过到了齐州境内亲自看过之后,不得不对晁补之十分叹服。
对普通百姓充满深刻的关怀,这与晁补之的成长环境、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有关。早年晁补之随父在外仕宦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见识过百姓疾苦,知道重视民生的重要性。晁端友于熙宁八年(1075)去世后,他们家经济情况更加拮据,作为长子的晁补之扛起养家的重担,也亲身参加农业劳动,遭遇过干旱和螟虫灾害,体会到靠天吃饭的农民的不易。晁补之曾在《策问十九首》中写道:“政在养民,王者务养民以德而已。”这也与他一贯的为官作风相符。
经过晁补之一段时间的整饬,齐州治安和社会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次年立春这一天,雪后初晴,春风满城,晁补之登上北渚亭,写了一首《立春日呈通守资中通直》:摇轩柳态未应还,正在凭高望远间。一夜春风吹北渚,清晨佳气满南山。动头乐事从今数,信手诗章莫放闲。但惜濉阳蔡公子,莺花烂漫向京关。立春这天清早,晁补之登上北渚亭凭栏远眺,一夜春风吹过,千佛山上也洋溢着春的气息,气象万千。这一时期诗人心情不错,盘算了一下赏心悦事,准备写诗作文抒发胸臆。趁着雅兴,诗人还写了一首词作《八声甘州·历下立春》:
谓东风、定是海东来,海上最春先。乍微阳破腊,梅心已省,柳意都还。雪后南山耸翠,平野欲生烟。记得相逢日,如上林边。
莫叹春光易老,算今年春老,还有明年。叹人生难得,常好是朱颜。有随轩、金钗十二,为醉娇、一曲踏珠筵。功名事,算如何此,花下尊前。
这首词上半阕描写了春日刚刚开始萌动的齐州,“平野欲生烟”一句非常曼妙。下半阕抒发了不必太计较功名之事,及时行乐的感慨。
出任齐州知州是晁补之第一次主政一方州县,也是他外放的仕宦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站。远离了朝廷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在距离家乡较近的齐州,晁补之原本是决定躬亲于政事,好好施展一番的。这半年的时间,晁补之可谓兢兢业业治理齐州,不仅肃清盗患、安置流民,连续干旱时日带领百姓祈雨,久雨不晴又祈晴,可谓尽心竭力,治理有方。如他在《齐州祭社稷祈雨文》中写道:
吏慢不德无政事,无以奉社稷而临民人。夏潦为灾,此邦之失业未复者,户十一二,且他邦之转徙廪食者寓焉。今冬又不雪,至春不雨,将大饥疫,吏何以为吏?民何以为民?神食于其土,吏可罚,民不可穷也,何为使至于此极哉!
虽是一段祈雨文字,却流露出晁补之为百姓祈求一场降雨、时刻心系民情的诚心,忧民之思、恤民之情显而易见。另外,晁补之也是真心热爱齐州这片土地,可以说踏遍了古城的很多角落,比如当时尚在城外的玉函山、药山等等。这些都说明,晁补之在齐州践行着他的政治理想。
任职仅半年,晁补之泪别齐州
不过,朝中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并不是一场风波过去之后就告一段落,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他实现理想提供有利条件。晁补之是绍圣元年(1094)六月十六日抵达齐州,恩师苏轼则于同一年十月到达惠州贬所。而此时,朝廷内对元祐旧党的打击还未结束,晁补之未曾料到,仅仅半年之后就又因过错而要改仕别处。绍圣二年(1095)正月初十,因修《神宗实录》失实,他被敕降通判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从此继续辗转飘蓬。而差不多同一时期,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因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
在齐州任职仅半年后便再次接到贬谪他处的诏令,这个消息令晁补之既意外又失落。几天之后,齐州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上元佳节,满城都是五光十色的花灯和出来赏灯的人们,街市里升腾着一片欢悦之情。晁补之也和他的副职一起走上街头赏灯,沉浸在欢愉中的百姓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不过晁补之的心情却是异常苦涩和复杂。此时他虽然身在齐州,却已经得知自己即将离任的消息,所以之于齐州而言,他算是“客”的身份了。想到这些,晁补之忍不住悲从中来,流下眼泪。这年齐州上元节的热闹场景和他的复杂心情,均写在《将行陪贰车观灯》一诗中:
行歌红粉满城欢,犹作常时五马看。
忽忆使君身是客,一时挥泪逐金鞍。
在全城百姓都走上街头赏花灯的上元佳节,笑语盈盈的女子们也在灯火中寻找心上人的踪影。一派欢歌笑语声中,只有知州晁补之悲从中来。离开的日子已经到了,这让他深深惆怅。在这样不舍、留恋的情绪下,晁补之又作了《将别历下二首》:
其一来见红蕖溢渚香,归涂未变柳梢黄。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
其二鸳鸯鸂鶒绕渔梁,摇漾山光与水光。不管使君征棹远,依然飞下旧池塘。去年来到齐州的时候正是盛夏,大明湖的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如今这么快就要离去了,虽然立春已过,柳树还没有抽出黄绿色的嫩芽。这汩汩涌动的趵突泉泉水啊,送我乘着一叶扁舟回到我的故乡汶阳吧。你看那徜徉在湖光山色中的鸥鸟,根本不知道我即将远行,依然在从容地翩然飞舞。这两首小诗语言简易平淡、质朴真挚,诗人直抒胸臆地写出了自己即将离任齐州的怅惋、不舍之情。
晁补之历来以词、文著称,诗歌创作被词名、文名所掩,近现代学者对其诗歌研究不多。其实在当时,晁补之诗作就有很大的名声。在诗歌创作上,晁补之学习陶渊明的平淡萧散、学习杜甫的精工凝练,也学习韩愈的体大气宏。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切关注,也有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的生动描绘。
比如上文中引用的三首诗歌,诗人捕捉了生活经历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或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宦海失意的哀怨,仕途蹇促的无奈,都融入在这古朴淡雅的诗句中。这些句子妥帖自然而无斧凿痕迹,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尤其“不管使君征棹远,依然飞下旧池塘”之句,颇像唐诗中的“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有些中晚唐诗风的神韵。
还值得一说的是,《将别历下二首·其一》中“殷勤趵突溪中水”一句,提到了“趵突”二字。首次把齐州的“三股水”称之为“趵突”的是曾巩,他在熙宁年间担任齐州知州时,很可能是综合了当地居民对这处泉水的称呼如“觱沸”“瀑流”等,经过反复斟酌遣词用句之后,把“趵突”写到了文字资料中。曾巩在《齐州二堂记》首次把这处泉水称之为“趵突之泉”,还有诗作《趵突泉》。对一处泉水名字的称呼不可能从一个时间节点上完全转变,在曾巩之后,趵突泉此前的其他名称如“槛泉”也尚未消失,还在使用中。不过据资料查询,北宋时期在诗歌中将这处泉水称之为“趵突泉”的,很可能仅有曾巩作于1072年的《趵突泉》和晁补之作于1095年的这首《将别历下二首·其一》。而到了金、元以及以后的时代,“趵突”二字则多次反复出现在诗人笔下。
这说明,“趵突”之名在北宋尚未广泛流传开来,而晁补之一定读过曾巩在齐州时期的诗文,才会直接继承了曾巩诗文中的“趵突”二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9 15: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