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刚刚过去的6月,文化的传承发展备受关注,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在贵州,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遍布黔地,诸如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黔东南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毕节织金古建筑群、贵阳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等,既是当地文脉的亮眼标签,也是引人探究的人文胜景。
或雕梁画栋,或飞檐翘角,或红墙青瓦,或吊脚成屋,分布在贵州各地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昭示人文历史的丰富斑斓。郎德上寨的木吊脚楼映照苗家生活图景,天龙屯堡的大明遗韵折射贵州建省风云,黄平飞云崖的园林古意吟唱旧时光的密林深幽……每一处古建筑群,展示着不同的历史断面。由诸多古建筑组合成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方阵,一砖一瓦一梁一檩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或明或暗地显示着贵州地域的文化色泽。
岁月不掩古风遗韵
“每年我会来郎德上寨一次。就是喜欢这里的古建筑和这些建筑散发出来的气息。”上海摄影师大卫满身挂着型号不一的照相机,穿梭在雷山郎德上寨,对着停留在这些建筑中的景物和人不停地按下快门。喜欢走南闯北的女摄影师巴米尔,对郎德上寨十分痴迷,在她的眼中,那些古建筑是“从历史深处长出来的”。
郎德上寨的规模不算大,百户人家井然有序地分布于山脚河边。寨子里的房屋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原生态面貌保存完好,拥有着“全国首家村寨博物馆”的响亮名头。吊脚楼、苗族歌舞、苗族银饰,郎德上寨的“宝贝三件套”,如游走的民俗,让“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实至名归。行走在鳞次栉比的建筑间,能够感知到绵延不绝的历史气息,以山水为背景的苗族文化,于工艺精细的建筑间熏染着一段苗乡记忆。
在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西隅,掩映着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土司官寨之一——马头寨。与雷山郎德上寨大为不同,马头寨的民居多为布依族干栏式风格,一般为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一正两厢加对厅或照壁,多建于明清时期。古香古色的古木房依山顺势纵横交错,三合院、四合院有规律地分布在两条山脊梁中轴的两侧。这些三合四院的建筑,都是封闭式的石院坝,朝门一律向西开。
马头寨建筑的大门、腰门、朝门、栏杆、雕窗乃至家具,散发出清晰可感的古风遗韵。最为亮眼的是万字格雕窗,上刻水车花式浮萍花,是灌溉工具竹筒水车的象征,折射出傍水而居的布依族对水的尊崇和运用。雕窗的外围是福禄寿喜的象征物,即蝙蝠、梅花鹿、寿字匾、龙凤呈祥。这些图案是汉文化与布依文化融合的结晶,体现了布依族先民的智慧。97座民居,2座寺庙,50余米寨墙,1座石拱桥,1座戏楼,2口古井,1000余米古道,诠释着马头寨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思南县城卢家码头的“周和顺盐号”,是思南古建筑群的代表之一。这个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四合院落,由石库门、对厅、两厢、正房、厨房、盐仓、花园、天井等构成封闭式四合院,有大小居室30余间。院内修建有组织排水系统,外建马头形防火墙,水往院内流,称“四水归堂”,既有排水功能,又寓意“肥水不落他人田”。全木结构,雕刻花草,美轮美奂,古香古色,是思南保护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思南府文庙是贵州保存至今较为完好的最大文庙,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始建于1486年。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包括崇圣、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棂星门、照壁礼门、德配天地坊等。府文庙内,至今尚有数十块保存完好的《思南府学碑记》《生修文庙碑记》《永禁私派陋弊碑》等明清碑刻,贵州省乌江博物馆就设于其中。
“中国传统建筑所依靠的传统工艺技术,是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建筑智慧的亮点。贵州的古建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相融交织呈现的景观。”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畅说,这些古建筑既有独立可观的单体美感,也有整体连绵的视觉魅力,是贵州时空变迁的一个折射,同时也是贵州文脉的活态反映。
建筑解锁历史文化
“经常跟外地游客说沈万三的故事,我差不多成天龙屯堡的义务解说员了。”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村民沈向东住在屯堡内,他每天都要到先祖沈万三的老宅去,有游客来,讲解员又忙不过来的话,他就给来客讲述明朝首富——沈万三在云贵的故事。
天龙镇政府所在地的天龙屯堡,是黔中屯堡的典型代表。无处不在的石头,脚下踩着的是石头,墙是石头,瓦是石头,层层叠叠的白石头错落有致。这里的石头房子不仅仅是民居,还是兼具有攻防性质的军事设施,每条巷道都经过精心设计,许多房子都开有射击孔,以备抵御来犯之敌。岁月的淘洗让天龙屯堡的建筑愈加沧桑古朴。
黔中是贵州屯堡最为集中的地区,离天龙不远的云山屯古建筑群,大明遗风已浸透人们的生活,那些古建筑仿佛从明朝穿越而来,成就屯堡文化在黔中大地生根开花。
云山屯古建筑群包括云山屯和本寨,始建于明朝初期。为了加强统治,明朝廷推行屯田制度,洪武四年(1371年)在今贵阳设贵阳卫,军屯、民屯、商屯不断出现。以军屯为特色的本寨地势平缓,采用城堡和碉楼增加封闭性,使村落的防御功能更加突出。本寨建筑集中成团,周围三面开阔,以屯墙连接山墙而围合,9座碉楼守卫寨中要害,巷口设门,巷道成树枝状布局,各户多设高墙射孔对着巷道。民居一般为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合院建筑,户户有暗门相通,形成布局严谨、结构坚固、主次有序、易守难攻的戍守格局。
本寨的建筑依山择平地而建,屯墙、屋基多用方整石块砌筑,大多为硬山式建筑,屋外铺设精致的石地墁和石水漏,街巷均建有明沟以排水排污。民居院落以封闭“四合院”“三合院”式样构造,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居住舒适,其特点是既能居住又能屯守。每个宅院大门均有雕琢精美的垂花门楼,房屋内均装饰雕刻精美的隔扇门窗及额坊门簪,寨中“杨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有些民居还在院落之角砌筑多层石碉堡,每面墙体均开有“凸”形、“口”形观察孔以及“一”“上”“十”“O”形箭孔、枪孔,显示出冷兵器时代的基本特征。
雄踞汇川区高坪镇龙岩山巅的海龙屯,从现今留存的屋基、城墙、石阶的规模可看出,这座土司城堡四面悬崖绝壁,易守难攻。宫殿布局完备,有老王宫、新王宫、杨氏行宫、金库等,军事设施有炮台坡、打眼岩、校场、火药库等。1600年,节节败退的播州第30代土司杨应龙退守海龙屯,倚天险与明军对峙,杨应龙败亡。如今行走在海龙屯,仿佛听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声音。
土司城堡海龙屯,是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平播之役”的主战场,它的陷落使得明朝开辟“二千里封疆”,不但让一个统治了725年的土司家族就此彻底结束,还瓦解了贵州悠久的土司制度。
旅游体验人文之美
海龙屯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遗址至今仍保留漫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倾圮的宫殿,在经历了数百年之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15年7月,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海龙屯景区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它不仅是我省历史文化的高地,也成为我省文化旅游的地标。
“这里有浓郁的文气,看看那些古建筑,你就觉得在这里旅游也好搞艺术创作也好或是创业也好,都觉得很有意思。”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谌宏微的老家在织金,对于织金县城的那些古建筑,身为画家的他感受特别深刻。
织金县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古道、作坊等,分布在一座座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等10余座建筑,构成了风格各异的古建格局,无论是哪一种建筑,都有着显赫的“身家”。这些建筑也成了游客的打卡地。
古建筑本身所具有的观赏价值、人文价值,毫无疑问的成为旅游景点。
“全国首个民俗风情村寨”,这个响当当的称誉恰好体现了雷山郎德上寨的旅游价值。郎德上寨的景点主要由吊脚楼、风雨桥、芦笙堂等组成。在郎德上寨,人们不仅可以参观风格独特的建筑,参与歌舞体验,还可以观看苗绣现场制作,看看那些精美的绣片是如何一针针绣出来的。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郎德上寨民族村寨博物馆至今参观人数已超过7万人次。
松桃寨英古民居是明清修造的建筑群,除了民居外,商铺、会馆、城墙、码头等古建筑融居住、经商、防御为一体,现今仍保存完好。隔墙、暗道、射击孔等设施,显示这里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民居大门连楹多做成牛角形,会馆用鹅卵石砌墙裙,多做成鱼骨形,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历史遗存,吸引大量游客蜂拥而至,人们试图探寻和体验汉文化与苗族文化的交融之妙。
安顺云山屯本寨的古建筑,是游客选择此处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走进屯里,宽袍大袖、迎财神风俗、地戏表演……“明朝的那些事儿”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
“无论是宏观的一山一水还是细微的一桥一房,贵州的旅游资源显示出来的丰盛度十分饱满,色泽也十分鲜明。”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原院长张晓松看来,贵州的古建筑挥发着人文的璀璨光芒,占据着旅游资源的重要一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4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