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克服作业场地狭小、登高恐惧等困难,月山工务段月山桥隧车间桥隧工——
86米高空“走钢丝”
本报记者 张蕴勃 韩 瀚
一场小雨过后,立春后的太行山迎来了一波寒潮。2月9日7时,在月山工务段月山桥隧车间检查工区,6名桥隧工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太焦线丹河铁路大桥,对大桥进行检查养护工作。
跨越晋豫两省交界处的丹河铁路大桥建成于1959年,为混凝土结构,全长144.84米、高86米、跨度130米,是一座64岁的老桥。“我们桥隧工的任务就是检查养护大桥,及时发现病害并上报车间及时解决,全方位护航大桥安全。”检查完作业工具,工区工长宋剑对记者说。
太焦铁路是晋煤外运大通道之一。春运期间,每天有140多趟满载电煤的5000吨重载列车从桥上通过。时间一久,列车通过带来的震动和雨水的侵蚀,会导致大桥梁体表面出现鼓包、掉块等现象,影响桥梁结构安全。为做好电煤保供工作,月山工务段加大桥梁检查维护力度。
汽车行驶在狭窄崎岖的盘山路上,颠簸了1个多小时,8时许,6名桥隧工来到了大桥旁。“上下行无车,可以跨越线路。”随着现场防护员的一声令下,职工迅速通过线路,来到登桥点,系好安全带,准备登桥。
他们脚踩着钢筋焊制的台阶,手扶着两条钢筋围栏,将安全扣进行拆解、重挂,轻车熟路地爬上了作业平台,脚下便是流淌的丹河。“在大桥上行走就像在高空中走钢丝,我们都习惯了。”宋剑在狭小的空间中闪转腾挪,不时将身子探出桥体,检查外侧桥面。“我们用检查锤轻轻敲击梁体,声音清脆的话,说明梁体没问题,如果声音发闷,就是有鼓包。”宋剑介绍。他所站的高度相当于20层楼高,俯身看下去,让人心惊胆战。
86米,对桥隧工而言是一个习以为常的高度,但对于第一次站在有20层楼高露天平台的记者来说,不仅要适应加速的心跳,而且要克服双腿发抖、头晕目眩的生理反应。“小伙儿,不要紧张,我跟着你慢慢走。”走在队伍最后面的班长靳蓄良一边观察着前方,一边轻声安慰记者。
53岁的靳蓄良已经坚守大桥31年了,是工区里经验丰富的“老将”,而27岁的王继锋是班组里年纪最小的“新人”。“我第一次登桥就是靳师傅带着我,因为有老师傅的带领,所以我一点都不怕!”王继锋跨过一根最难走的立柱,扭头对记者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上桥检查的桥隧工衣服不能穿得过厚。“冬天大桥上的气温平均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我们又是在高空中作业,常常伴有大风,还是挺冷的。”宋剑一边说一边跺了跺稍感寒凉的双脚。在两个半小时的检查过程中,每名桥隧工各司其职,有的负责用望远镜观察大桥上人员无法抵达之处,有的负责记录病害情况。
职工在桥下作业期间,经常会有煤列从大桥上驶过。重载列车驶过时,那近在咫尺的鸣笛声和列车驶过大桥的隆隆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记者,这是在86米的高空中进行作业。
丹河铁路大桥下流淌的河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桥隧工的风雨坚守。他们默默守护着太焦铁路运输畅通,重载列车鸣响的风笛仿佛是对这些桥隧工的致敬。这是对坚守的致敬,也是对奉献的致敬,更是对一代代桥隧工传承精神的致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09: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