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安康日报
王春久
通讯员 周亭松
“很高兴能拿到这个奖,但说实话,做好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一定带着鼓励更加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让安康富硒茶的名片更加响亮。”4月29日,安康市汉滨区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南山片区制茶技能大赛在大竹园镇举行。年轻的制茶师王康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几年前还在大都市写字楼里工作,如今却能扎根乡村,以茶为业。王康的变化得益于父亲王春久的言传身教。
做一杯好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汉滨区制茶人王春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做茶,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技艺、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走上因茶致富的道路。
潜心技艺做好香茗
一场春雨过后,汉滨区大竹园镇茶栈村漫山遍野的茶叶加速生长,趁着天气晴好,王春久和茶农们一起走进茶园,边采边聊,并就采摘过后的修剪工作开展指导。“这是入夏前最后一次采摘。这一次采完,就要进行修剪。我们的标准是离地15厘米高,把上面枝条全部剪掉。”王春久说。
生在茶山上,长在茶园里,王春久打小就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情感。脚下的这片茶园位于瀛湖上游、汉江北岸,海拔1000米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富硒资源,让这里的茶叶声名远播。种茶、采茶、制茶,更是成了王春久的全部生活和唯一热爱。
“我们这里阳光照射时间长,基本是从早到晚全覆盖。所以这个地方的茶叶耐泡,第一泡喝下去感觉润喉,第五泡喝下去仍有余香,所以就叫五碗香。”王春久对自己家乡的茶叶和他所创立的品牌都相当自信。
杀青是做茶最重要的环节——这是上一代传下来的秘诀,也是王春久多年实践得来的经验。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王春久眼前闪过一个勤奋的少年——为了做好茶叶,他赤手空拳在热锅里练习,翻炒了无数次,也烫伤了不知多少次。如今,他的双手早已变成了金刚不坏的铁砂掌。
“杀青也就是炒茶,这个工艺不容易掌握。要用眼睛看,用双手练,还要用脑子想。”王春久说,老茶树叶肉薄,炒起来温度要低一点,“陕茶1号”壮实些,炒的时候可以温度高一点。如果两个混到一起炒制很容易出现问题,一部分炒焦了,一部分没炒熟。
热爱为犁耕耘乡土
兄弟姐妹9人,因排行老九,王春久由此得名。早些年,生活困难,山上不起眼的茶叶经过大人们手工“炮制”,不仅能自己泡水喝,能招待客人,甚至还能拿到集市上卖钱——王春久认准了茶叶,茶叶也成了他最可靠的朋友。从最初的手工制茶,逐步扩大规模,到加大产量、提高销量,王春久埋头苦干,潜心钻研。2006年,王春久建成了茶叶加工厂,现在年产量达10吨以上。他还创办了安康市汉滨区硒湖茶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成455亩茶园,研发出银针、毛尖、翠峰等多个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春久的“五碗香”茶叶品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他本人也获得了多个茶叶类奖项和荣誉。2020年,王春久被陕西省茶业协会评为“十佳制茶工匠”。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咱们做茶也做了几十年,到老了反而还觉得欠缺很多。要做出大家都认可的好茶,我们需要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从不止步。王春久始终相信“金杯银杯都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好茶需要市场来检验。受当地茶产业发展水平所限,过去,山里的茶农只采一季春茶,大量的鲜叶都留在茶树上。为了更好利用安康富硒茶资源,王春久在做好绿茶的基础上,陆续探索研制了红茶、白茶等多个新产品,投入市场,广受欢迎。家乡的夏秋茶终于也能走出大山,为群众带来收益。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平利茶能做好,我们汉滨茶也一定能做好。”在他热爱的做茶事业上,王春久显得信心十足。
传承造就生生不息
今年已经58岁的王春久根本闲不下来。“五一”假期,恰逢厂里新一批红茶生产启动,他变得更加忙碌。虽说生产线有儿子王康在照看,但他总是不放心。机器是自动的,但人不能被动,挑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一步都要用心用功。作为亲生儿子,王康却不是他的亲传弟子,像大多数父子一样,他们之间的沟通并不是很顺畅。王春久给儿子找了个“更有本事”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但手把手教技术,还时不时上上思想课。王康在老师的教导下进步飞快,早已不是刚回家乡那个心浮气躁的样子。王春久说,这也是“杀青”的过程。
“看到家乡这么好的富硒茶资源,我觉得我们年轻人有责任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产业发展得更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康说。
王康给自己找了些帮手,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罗振平就是其中之一。“我能用一只手劳动,平时在茶厂里打扫卫生,有些活儿还能打个下手,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罗振平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多年来,王春久通过多种方式带动20多户残疾人从事茶产业,每户年增收10000多元。他还以订单农业的形式与附近村民签约,带动大家种好茶叶、管好茶园,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王春久自己也带了几个徒弟,弟子们都很争气,他们现在已经在汉滨区多个产茶镇发挥作用。
2022年,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入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2023年,汉滨区自主选育的“陕茶1号”新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全区共有茶园21万亩,茶叶产量9500吨。
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王春久将安康富硒茶推广到了更远的地方,经常有外地的客户打电话来订购茶叶。茶厂的加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如今已经能加工茶栈、马泥两个村1500亩茶园的鲜叶。
东风吹来,心潮澎湃。王春久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里就只有茶叶。我只求做好一件事,就是把这片叶子带出大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08: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