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员工违反约定另起炉灶开新公司,还挖走同事!法院判赔10万元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6-14 20:50:00 来源:小周社会

员工在职期间另起炉灶,设立与公司经营范围重合的新公司,并拉同事入职,公司能向员工主张赔偿吗?

员工违反约定另起炉灶开新公司,还挖走同事!法院判赔10万元

李某于2020年11月16日入职A公司,负责法务工作,后被该公司任命为法务组主管。在职期间,李某与A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保密协议》《员工竞业限制协议》。2021年1月4日,李某作为占股51%的股东与他人设立B公司,并于2021年1月4日至2021年7月8日期间担任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2021年4月13日,A公司以李某违反《员工竞业限制协议》、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为由辞退李某。

不久后,A公司的员工梁某、廖某、陈某相继离职,于2021年7月入职B公司。2021年7月9日起,李某不再担任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也不再拥有公司股份。

A公司认为,李某在职期间设立B公司,并拉拢其他同事入职其创立公司的行为违反竞业限制约定,侵害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起诉,要求李某赔偿违约金40万元及证据保全费1600元,并要求B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深圳市龙华区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在职期间设立的B公司中,“法律咨询”经营项目与A公司的经营项目重合,李某作为A公司的法务主管必然会接触到众多客户,掌握客户的重要资料,其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且双方签订的《保密协议》《员工竞业限制协议》明确约定有关服务期内及离职后两年内的竞业限制条款,李某成立公司并担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其行为已违反《员工竞业限制协议》,构成严重违约。李某作为法务主管,在双方已签署《员工竞业限制协议》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违反约定,有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法治原则及员工的基本忠实义务,存在较大主观过错。

此外,A公司的其他三名员工在离职后短期内入职李某的公司,李某具有拉拢A公司多名员工入职其投资公司的嫌疑。B公司在明知李某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情形下仍然予以录用,其行为也存在过错。

经综合考量李某的工作年限、工资水平及过错程度等情形,法院判决李某向A公司赔偿违反竞业限制违约金10万元、支付证据保全费用1600元,B公司应承担连带责任。一审判决后,双方服判息诉。该判决已生效。

法院指出,诚信、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石。劳动关系是一种持续性的合同关系,劳资双方的信赖基础尤为重要,因此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对用人单位忠诚。忠诚义务一方面要求劳动者诚实守信、尽谨慎注意义务,另一方面要求劳动者勤勉作为,不得损害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本案中,李某在职期间在外设立与其所任职的某法律服务公司营业范围相同的公司,其所经营的业务与某法律服务公司存在竞争关系,李某作为法务主管,掌握大量的客户信息等商业秘密,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忠诚义务,亦违反了竞业限制约定。因此法院认定李某构成根本违约,判决支持某法律服务公司关于要求李某支付违反竞业限制的赔偿金的诉讼请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通讯员:龙华法宣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传凌

举报/反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4 23:45:5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与男同事聊天“过火”,内容遭截图发朋友圈!女员工被开除后要求赔6万,高院判了
...解除劳动合同后,要求支付6万多元的赔偿金,但遭到了法院的驳回。她不服判决,先后上诉到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均未得到支持。这是一起涉及劳动合同法、劳动纪律的案件,发生在杭州市,历
2023-12-25 09:20:00
...,连工资都打了水漂。6月6日,记者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获悉了这样一起案件。李某是一名健身教练。2021年5月,李某的前同事张某前来拜访,称其现为某科技公司大股东,正与该科技
2023-06-08 01:46:00
...行为均已触犯刑法,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近日,法院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判处饶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2023-01-12 14:46:00
员工参加公司蛙跳游戏致十级伤残,要求赔偿却遭拒!法院这样判
...慎受伤能否要求公司进行赔偿呢?近日,苏州太仓市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案件2022年,年过50岁的李某,与太仓一家餐饮公司签订了一年期的劳务合同。合同约定:李某从事服务员工作
2023-10-12 15:59:00
配送员发生交通事故 “为谁打工”引争议
...自:南宁晚报配送员发生交通事故 “为谁打工”引争议法院经审理认为承包合同并未改变劳动关系,事故责任应由用人单位承担■本报记者陆增安 通讯员黄艳芳 罗丹企业为规避用工风险,与个
2023-10-26 07:25:00
...。公司在李某辞职后向其追讨私人账号及营业款,未获得法院支持。日前,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这样一起劳动争议案例。据了解,该直播公司通过员工实名认证注册了多个短视频平台账
2023-07-13 03:26:00
...同事打卡被开除本报讯(记者张宇 通讯员顾文静)大兴法院通报一起“员工用指纹膜帮同事打卡被开除”案件,认为这名员工替同事打卡属于违反劳动纪律的不诚信行为,用人单位以此为由解除劳
2023-04-21 13:54:00
...以代打卡违纪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后很不服气,并为此诉至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李某将其员工卡权限复制到手环中,并多次将该复制卡交由其他员工代打卡和替其他员工打卡,系伪造
2024-03-31 01:23:00
...载秘密文件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近日武汉江岸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登录他人电子邮箱盗窃商业秘密的刑事案件据长江日报报道,某技术公司的电子邮箱内含有涉密的技术信息,公司要求员工单
2023-11-17 23:20: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