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我的外婆林徽因:仗义的、爱美的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4-01 08:38:00 来源:缘之心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家中。(于葵供图)

“外婆称得上是

一位有勇有谋的新女性。”

作者:许晔

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一次,她去给外祖母扫墓,碰到了一名负责打扫墓园卫生的老先生。老先生对她说:“墓园里这儿总是热闹,老有人来。”

那天,于葵在外祖母的墓前看到了不知谁送来的花,花旁放着治肺病的药(林徽因生前饱受肺病困扰),还有一封写给林徽因的信,信封上特意注明“旁人不要乱读”。

“这些年,我的外婆多了不少粉丝。”于葵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今年4月1日是林徽因逝世70周年。

长久以来,林徽因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人们过去惯于谈论她的美貌与感情生活,如今则更加关注她的才华与精神底色。

去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为她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消息瞬间冲上了热搜,并且中外皆然——在中国范(ChinaFun)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无数网友用英语、法语、繁体中文热烈赞美这位了不起的中国女性。

许多人重新认识了林徽因,知道她不仅仅是诗人、作家,更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随着时间的沉淀,国人对建筑愈发关切。近日,中国建筑师徐甜甜、刘家琨分别获得2025年沃尔夫奖、普利兹克建筑奖,引起广泛讨论。热议背后,体现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关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什么是“好房子”?林徽因作为建筑师,或许早有自己的答案。用于葵的话来说,林徽因“格外关注居住在建筑里的人”。

对这位不凡的外祖母,于葵曾和母亲梁再冰一样,默默在心中怀念,对外却三缄其口,只偶尔陪同母亲参加一些纪念林徽因的活动。但后来,她感到“冥冥之中总有种力量”推着自己走近林徽因。

2007年,她因参与央视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在中美两国遍寻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痕迹。2021年,为纪念外祖父梁思成诞辰120周年,她替母亲执笔写下一部口述回忆录《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2024年,为纪念外祖母诞辰120周年,她又撰写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

一次又一次走近外祖母林徽因,于葵看到她人前的闪耀、靓丽,也发现她人后的坚韧、真实,感受着“她的温度、她的心跳、她强大的磁场与独特的魅力”。“外婆的形象依然这般鲜活动人,无数人对她依然这般牵挂。”

以下是于葵的讲述:

热闹

去年,我写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我真高兴能为外婆写这本书,写作的过程使我有机会将宝贵的家藏记录整理汇集,将许多散乱无序的资料关联起来。那些曾被我熟视无睹的老照片、手稿和日记,摆上案头后竟犹如珍珠一般串成了项链。

在我眼中,外婆的形象更加鲜活了。

1934年,她赴山西考察古建时,抬头仰望着一尊露天大佛,似乎正与佛悄悄对话。

·1934年,林徽因赴山西考察古建时,抬头仰望一尊露天大佛。(于葵供图)

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被与她同行的挚友费慰梅记录下来:“徽因忽然起身走向一尊大佛,她要去向佛祖请教有关真理与永恒的问题。我们看着她在那里和佛祖低语交流,待她返回,却只是笑而不语——她说,不能告诉我们大佛究竟向她透露了什么!”

看到这段描述,我忍俊不禁:外婆原来是这样同朋友玩笑的。照片中的外婆好像在我眼前“复活”了。

随着年岁增长,我愈发理解外婆。她是许多矛盾的、互为对立元素的融合体:表面纤柔秀美,但内心刚毅有力;具有西方艺术情结,却无比珍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科学家严谨的作风。

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这让我觉得十分奇妙。

妈妈和舅舅(梁从诫)常说我外婆有“建筑师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她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建筑意”——诗有“诗意”,画有“画意”,在建筑审美者眼里,建筑也有“建筑意”。

哪怕是写有关建筑的学术文章,外婆也不拘于任何固有的框框,而是用灵动的文学语言来阐述。

舅舅回忆说:“那个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我)母亲给‘点’上去的。”

然而,如同当年拿不到建筑学位一样,外婆遍踏荒郊野外艰辛考察,却只是中国营造学社一位无薪员工;她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却长时间既无名也无分。

可即便只能当幕后英雄,她仍然干得比谁都热闹、都投入。因为志趣和热爱,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建筑事业。

除了爱人梁思成,外婆也不吝于与挚友、晚辈分享个人的智慧成果,总是满含激情地为别人“铺鲜花,敲鼓槌”。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常莎娜老师曾对我母亲说,她的事业因我外婆而受益良多。

还有罗哲文先生,是我外婆的弟子,后来成为我国古建筑学家。他也告诉我母亲,当年他年纪尚轻时,不知道怎么深入这个领域,是我外婆耐心指导,甚至告诉他一本专业书最好从哪一行看起。

难怪我问妈妈“外婆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她竟毫不犹豫地回答“仗义”。当年我还疑惑,这个词太“江湖”了,实在不像对林徽因的描述。但如今,越是了解外婆,越是感受到她的真诚、有趣、火热心肠。

执着

2024年发生了一件让我们家里人感到意外的事:宾大要为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

此事始于宾大举办的一次展览。展览中介绍了23名曾在宾大求学、回国后成了“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留学生。

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的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去看展,发现其中只有我外婆一名女性,也只有她一人没有建筑学的学位。

他去调阅林徽因的学习档案,结果发现,除了当时不允许女生参与的两门课——有全裸男性模特的人体素描课和涉及前往建筑工地的课之外,林徽因几乎选修了建筑学所有的课程,而且成绩与班上的男学霸不分伯仲。他由此得出结论:林徽因之所以没拿到学位证书,仅仅因她是一位女性。

这位院长决定做点什么。2023年春天,他准备了一份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的书面提案,最终全票通过。去年5月,我受家人委托前往美国,为外婆领取学位证书。

·2024年5月,于葵(前排左)在宾大为林徽因领取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于葵供图)

“人们常说,每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们通常以这种不完美的方式认可女性在支持丈夫工作和抚育孩子中的无偿劳动。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伟大的建筑师,但今天,林徽因不用站在梁思成背后。”院长在台上发言时有些哽咽,我听着也很动容。

当我从他手中接过外婆的学位证书后,我们一起将它举起来。那一刻的感受,我实在无法用言语形容,只记得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脑海中闪现出外婆当年在毕业典礼上的笑脸。时隔近百年,母校给了她这样的认可,我想,若是外婆站在这里,她会笑得多么开心灿烂……

·1927年,林徽因宾大毕业留影。(于葵供图)

曾经很长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外婆是在到了宾大后才获悉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抱着满腔热情,鼓动梁思成也爱上建筑学,一同前往宾大学习,结果她却吃了闭门羹,这该有多尴尬、多沮丧呢?

后来我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在来宾大前,外婆便了解到该校建筑系不收女生,但偏要来“硬闯”!

我和宾大老师一起讨论,试图弄明白她为何如此执着。

外婆16岁时便已经选定将建筑作为自己的职业,她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爱好,也是在追求一种可以让自己独立并奋斗终身的事业。

她有着超前的意识,对中国建筑学的空白与未来发展有超常的敏感和认知,立志要成为建筑师并为祖国带回一门新学科。

因此,即便遭拒,她也迂回“斗争”,以艺术专业进门,再“曲线救国”选修建筑课程,孤身闯入当时还属于男人的世界。

外婆称得上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新女性。宾大给她追授这个迟来的学位证书,绝不只是一个道歉,更是对她一生执着追梦的认可和致敬。

慈爱

我不曾见过外婆,却非常熟悉她。

我和哥哥姐姐小时候穿的小衣服、盖的小被子都是外婆生前亲手缝制的。她留下的一只白瓷洗澡大盆,也陪伴着我们长大。这些物件似乎带着外婆的余温和特别的关爱。

在外婆去世数年后,外婆的母亲送来一只皮箱,里面装着外公外婆的老照片和日记、手稿。那时我还年幼,但自此,外婆秀美的容颜、典雅的服饰、漂亮的行书小楷,便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我妈妈并不常提及自己的家世——外公梁思成曾忠告她“最难为名父子”,鼓励孩子自食其力,因此她一直过着平静普通的生活。

但有时,关于外婆的往事,无意间就从妈妈口中“溢”了出来。比如有一年夏天,我陪父母游香山。山风夜色中,妈妈忽然即兴背诵起外婆的诗作《山中一个夏夜》。外婆写的诗中,妈妈最喜欢这一首。听着朗朗上口的诗句,我一时恍惚,在妈妈身上看到了外婆的影子。

今年,妈妈已经96岁高龄,她的床头一直摆着一张和我外婆的合照,照片上,外婆俯身慈爱地、温柔地望着襁褓中的她。

·1929年秋冬之交,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在北平。(于葵供图)

20世纪30年代,外公外婆常带着一双儿女在北京古城里玩耍,看遍了四季不同的风景,也拍下了许多美好欢乐的影像,但妈妈最爱的母女合照还是这一张。

妈妈回忆起外婆时说:“我小时非常依恋她,希望她老在我身边,哪里也不要去。”“像所有的妈妈一样,她挚爱自己的女儿,她是我最早最特殊的朋友。”

她对我外婆感情极深,特别是1940年到四川李庄以后,一家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朝夕相处。我好奇地问她:“那时你爸爸妈妈教育你,会跟你说什么?”她答道:“并不在于父母怎么说,主要看父母怎么做。”

妈妈说,外婆似乎不大把一双儿女当作小孩,总是兴致勃勃、平等地同小孩谈天说地,“对小牛弹琴”。平日里,她也不把孩子当心肝宝贝似的整日搂着,但每当孩子生病,她就会立刻变成世上最体贴的母亲。

有人说林徽因“似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但在我妈妈看来,她是一位“万能的”、细心的、善于照顾孩子的母亲。

有一张外婆在李庄画的漫画,我们全家都很喜欢。画上是一只戴着眼镜的袋鼠在看书——我妈妈酷爱看书,外婆担心她近视,便画这幅画提醒她。

·林徽因为女儿梁再冰画的袋鼠漫画和写的留言。(于葵供图)

在那个年代,妈妈可以专心看书,这背后是外婆放下了她最爱的文学创作,承担起全部家务。可见外婆对家人尤其是一双小儿女的呵护。

每每谈起这些往事,我发现妈妈就变得和爱讲话的外婆一般,滔滔不绝。有时讲着讲着,她停下来,陷入深深的思念和冥想中;也有时,她嘴唇颤抖、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追求

除了照片、书信、手稿这些东西,外婆和外公没留下什么别的有形遗产。他俩虽然出身世家,却非一生富贵,后来更是在贫病交加中追求事业。他们给家族留下的遗产,更多是无形的。

妈妈记得,抗战时期,家中变得一贫如洗,“爹爹妈妈却好像满不在乎,很少见他俩愁眉苦脸,而常见他们两人互相调侃,一副苦中作乐的模样”。她觉得我外婆身上有股特别的“精气神”,不论任何时候都不曾丢掉对美的追求。

外婆追求的美,无须以奢华堆砌。

在四合院里,窗前一束梅花,写作的一角被阳光斜射着,光影在房间中变换,这位女诗人的心绪灵感也随之跳动。

因战乱栖身于尼姑庵时,她在什么也没有的空屋里放上一个小小的书架、几本随身书,外加自制的小花环,“鸽子笼小黑屋”转瞬在“神奇建筑师老妈”手中变成了让女儿感到温馨的家。

这些对我妈妈的影响很大。后来,在一些生活小事上,比如穿衣,一贯朴素的妈妈对颜色搭配可谓“百般挑剔”,她说这是“外婆的规矩”,颜色不协调那是“不可妥协的事情”。对我外婆来说,美是原则问题。

·梁再冰身着母亲林徽因用旧衣改制的旗袍在大黄桷树下留影。(于葵供图)

曾经,我还纳闷,怎么穿个衣服还扯出了外婆?但现在,我理解妈妈,也懂了外婆。

走进卧佛寺,我会想起外婆的话:“这里据说正殿本来也有卧佛一躯,唐太宗贞观年间之物。却是到了乾隆年间,这位佛大概睡醒了,不知何时上哪儿去了。只剩了后殿那一位,一直睡到如今,还没有醒。” 忽然间,我感觉卧佛似乎有了鼾息,殿里也有了生机。

来到大同,仰望令外公外婆赞美不已的应县木塔,看着澄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鸟儿围着木塔盘旋,听着微风吹动木塔上的风铃发出悦耳的声响,我便会想起外婆的诗: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外婆似乎从未离开,她教会了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我想,这是外婆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为节选

全文刊载于2025年第7期

《环球人物》杂志

总第538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1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林徽因离世7年后,71岁梁思成执意娶娇妻,却任由女儿掌掴继母
...老妻少夫,这种婚姻多半是基于利益,少数是因为真爱。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在她死后便娶了一位“少妻”,不顾家人反对,不顾世俗眼光,不得不让人相信这是真爱。可回顾他这一段婚姻,却又让
2024-09-01 17:39: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本报电 (王筱卉)为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由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之女于葵所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
2024-06-27 09:42:00
...转自:衡水日报伍簿1936年一个深夜,大姑姐梁思顺闯进林徽因家,拽起女儿周念慈就走。林徽因拦在大门口,梁思顺指着她鼻子大骂:“别用你激进的恋爱观教坏我女儿!”林徽因红着眼圈不
2023-09-28 08:33:00
一百年后,林徽因获得了建筑学士学位
...曼设计学院举行了毕业典礼。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正式向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颁发了属于林徽因的建筑学士学位证书。和其他宾大毕业生学位证不同的是,这份学位证书的毕业年份写着“1927年
2024-06-17 10:28:00
民国才女林徽因为什么写小说挖苦她?
民国才女林徽因出身显赫,容貌俏丽,气质出众,学识了得。不仅在建筑事业上有很高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按说林徽因这么有才情,大家应该喜欢她才对。可让人奇怪的是,她却不断遭
2023-08-15 06:01:00
李蕙仙为什么不同意梁思成娶林徽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不仅伉俪情深,在事业上也彼此成就。可以说他们是民国时期最为门当户对,也是最让人羡慕的典范夫妻。不过,纵是再有才华的女子,一旦结婚,就会面临着婆媳和妯娌问题,那么林徽
2023-08-15 06:16:00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林徽因诞辰120周年 其外孙女出书呈现真实的林徽因《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公开大量档案本报记者 仇宇浩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外孙女、梁再冰
2024-06-16 05:17:00
去世后仍被谣言缠身,如今她终于等到道歉
...毕业典礼上,向这位女性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林徽因。林徽因旧照。(图/维基百科)消息登上热搜,无数人感慨:伟大的女性不是一纸文书所能肯定的。但多少年来,舆论场上充斥着她
2023-10-20 16:43:00
林徽因做了一件事情,从此梅兰芳只要林徽因上台,就永远站着
...兰芳,大家都不陌生,他可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戏剧大师。林徽因也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才女,可是如果说他们其实有很多交集,那么恐怕很多人还真不知道。其实我们来说说林徽因还真是个奇女子
2024-08-07 17:3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秋染太舞小镇
10月5日,游客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舞小镇游玩。国庆假期秋意渐浓张家口市崇礼区太舞小镇层林尽染层层叠叠的树木染上五彩斑斓的色彩漫山遍野的白桦林与枫叶染就了层次分明的金黄与绯红如画的秋色吸引来众多游客打卡游玩10月5日
2025-10-06 07:50:00
河北日报讯(记者陈宝云)10月2日上午,北京游客王珊在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外,通过扫描二维码,登录最新上线的AI数字人导览
2025-10-05 08:26:00
聚焦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访谈|中国杂技正逐渐成为世界的典范
中国杂技正逐渐成为世界的典范——访美国评委皮特·杜宾斯基近日,本届杂技节美国评委皮特·杜宾斯基在接受记者采访。 刘子恒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艺术节之一
2025-10-05 08:33:00
“快来韭菜坪,一起吹吹风”
纵情韭菜坪,撒野二台坡。海拔2300米的草原上,那条被网友称为“大地波浪”的13公里公路——车辆驶过连续起伏的坡道,时而冲上“浪尖”
2025-10-05 16:43:00
国庆假期第五天,景德镇“鸡排大道”人气超高
大皖新闻讯 江西景德镇“鸡排哥”李俊永走红后,引发全网关注,每天被各类镜头“围观”。9月30日深夜,大皖新闻记者赶赴景德镇
2025-10-05 16:50:00
进入国庆中秋长假,太原文旅绽放异彩,吸引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体验,全市旅游市场人气非常火爆。1日至3日,晋祠、北齐壁画博物馆
2025-10-05 18:18:00
10月8日休息?“鸡排哥”澄清:正常出摊,食品安全有检测报告
大皖新闻讯 近日,关于景德镇“鸡排哥”8号将暂停出摊,计划休息的说法在网络上引发关注。10月5日中午,“鸡排哥”发视频明确表示8号他没有计划休息
2025-10-05 18:37:00
农行城西支行:情暖中秋,一张矮凳的“无障碍”柜台
鲁网10月5日讯“吱呀——”一声轻响,农行城西支行的玻璃门被缓缓推开。正在整理单据的大堂经理张静抬头,看见一位特殊的客户
2025-10-05 22:02:00
视频摄制:李畅 曹铮
2025-10-05 20:40:00
东湖漫评:让“青春馅料”裹满奋斗味道
中秋的月、国庆的红,总会在金秋时节撞个满怀。街巷里飘起的月饼香,不仅裹着团圆的甜,更藏着村社区工作者们专属的“青春馅料”
2025-10-05 23:34:00
与国同庆,与子偕老 这个“十一”婚庆市场有多火?
大河网讯 这个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有喜庆的节日气氛,还有浓浓的甜蜜爱意。“八天假期,七场婚宴”“国庆好像全国人都在结婚”……此类调侃刷屏社交网络的背后
2025-10-05 20:39:00
青春志愿红 服务情更浓
10月5日,国庆假期已过半,太原公交二公司的20余名青年志愿者依旧热情饱满、精神抖擞。每日清晨,他们身着统一红色马甲,手持指引牌与急救包
2025-10-05 18:19:00
公交司机节日坚守岗位 温暖乘客出行路
10月5日,国庆中秋假期过半,太原公交电车分公司二车队驾驶员坚守岗位,以安全、温暖的服务护送市民出行,成为节日里“最温暖的摆渡人”
2025-10-05 18:18:00
紧急增氧!安徽一收费站向患病乘客伸援手
大皖新闻讯10月4日晚,安徽交控集团淮南中心吴山收费站道口一片繁忙。一场突如其来的紧急求助,让这个普通的国庆假期夜晚变得不同寻常
2025-10-05 18:01:00
逢节必逛!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国庆中秋超百场活动演绎海派过节新玩法
华灯璀璨,共庆佳节。随着2025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点亮全城,位于虹口四川北路的沪上海派潮流地标“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作为虹口分会场核心活动区域
2025-10-05 10: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