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 把最好的教育给孩子(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信阳篇)
——同心共建“美好息县、美好教育”回眸
千年古息尽朝晖。
①息县二中现代化图书馆。
②息县第十一小学校园一隅。
③孩子们正在息县第三幼儿园内做游戏。
④新建息县第十三小学校园一隅。
⑤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
⑥新建息县高中鸟瞰。
本版图片均由息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刘一兵 余江 胡译丹
淮水奔涌,息壤生金。
冬日艳阳,信步信阳淮河新区,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中、息县一中、息县一小、淮河新区幼儿园……一所所新建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淮水之滨。校园里,色彩明朗的操场上传来阵阵加油声,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息县发展的高度和质感,与教育密不可分。”谈及息县教育,息县县委书记管保臣话语笃定,“多年来,我们坚持将人力、物力、财力向教育倾斜,就是要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把最好的教育给孩子。”
基础教育全面普及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曾几何时,教育却是息县百万干群无以言说的“痛点”: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问题突出,很多学生不得不侧着身子单手背在后面听课,被群众调侃为“一把手”;教学设备陈旧,一台老式大块头电视机静静地挂在教室前角如同摆设。这调侃里、静默中,透露出多少辛酸泪。
痛定思痛。近年来,息县找准“靶心”、重点发力,大情怀、大投入,强保障、强担当,补短板、补欠债,不断刷新着息县教育发展的新纪录。
新学校。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工程,累计投入30亿元,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通过建新校、改“弱”校、联“名”校等措施,新建成息县第二十小学、第七幼儿园、第九幼儿园等,改扩建息县一中明德校区、息县龙湖中学教育集团东校区、息县第十五小学等3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集全县之力、凝全县之志与华中师范大学合办息县高中,一期工程历时150天建成招生,二期工程荣获国内建筑业最高荣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实现了信阳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3年间,息县城区学校由35所增加到42所、学位由9.43万个增加到11.35万个,“大班额”和“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新条件。走进息县第十一小学,看到孩子们在“和园”中辛勤地为果树浇水、松土、除草,忙得不亦乐乎。
为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作用,打通课本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壁垒”,息县教体局联合县林业局,在息县第十一小学成立了全县首个劳动教育基地——和园。
“实行班级‘三包’政策,即包养护、包管理、包收成,班班动员、人人参与,真正以劳动教育赋能‘双减’,为学校素质教育增添新活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平台。”息县第十一小学校长岳银萍介绍。
在息县第十小学,每周五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天,孩子们可以跨年级跨班级走班上课参与自己喜爱的社团活动。
学校坚持“博学健体、快乐成长”的校训,按照艺术类、竞技类、学科类、科技类等四大类别,为孩子们开设了七彩梦美工社团、筑梦童声合唱团、美食坊、科学小试验、古诗诵读社团等38个兴趣社团。
“传统的学习,孩子只是复制知识,现在通过社团活动等,可以摆脱课本的束缚,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以兴趣引领特长、培养创造力,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息县第十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和静静说。
沿息县县城一路向南行驶10公里,就到了息县八里岔乡李塘实验学校,新修的操场塑胶跑道、艺术综合楼、学生食堂、异彩纷呈的文化墙便映入眼帘。
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新型多媒体设备,老师生动翔实的讲解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设备结合起来,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干净卫生的食堂,每天中午为孩子们提供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如今的农村孩子也和城区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
“现在农村学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教室设施齐全,教学条件和县城不相上下,这让我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干劲更足了。”孙庙乡范楼小学教师曹玉高兴地说。
如今在息县,红旗飘得最高的是学校,环境最好的是学校,人气最旺的还是学校。
师资队伍持续建强
从“基本支撑”到“高质量支撑”
学有所教,不如学有优教。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命的源泉。为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息县建立了特岗招聘、公开招教、招才引智为主渠道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源源不断补充教育“活水”。2018年至今,息县面向全国选调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招聘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一流高校的优秀毕业生超过750人,全县师资水平大幅提升。
为了让优秀人才“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息县大力实施教师激励、教师成长和教师关爱“三大工程”,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投入专项资金奖励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大力实施“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的五级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选树培养机制,推进老中青教师队伍梯队成长,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按照新标准按时足额兑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教师教龄津贴,持续改善广大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努力让教师成为全县收入高、待遇好、幸福感强的职业。2023年以来,全县成功培育评选出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名师530名,市、县两级师德先进个人160名。
“刚毕业时,压根没想到要回息县。”息县高中57班班主任胡山从华中师大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了省城,在河南省实验中学工作。谈起回乡工作,胡山腼腆一笑:“息县高中建好后,我就考回来了。因为今日家乡已非往日可比,待遇也越来越好了!”
“从看不起、不信任,到如今的充满信心,我深切感受到了息县人民特别是息县学子对息县教育态度的转变。近年来,息县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这一路走来十分不易,但结果令人欣喜。”见证息县教育多年艰难发展历程的息县高中党委书记刘臻感慨道,“息县高中现有教师750名,平均年龄只有32岁,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近500人。‘500名研究生共建一所高中’成为佳话。”
“办好教育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息县教育从深水突围迈向长足发展,从质量落后迈向提质增效,大大改变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看法,增强了振兴教育的信心。”息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付超峰说,“2023年全县中考前200名,有190名学生选择了在县内就读,极大改变了往年优生外流的囧状。”
教育结构优化升级
从“相对协调”到“全面发展”
2019年11月5日,信阳师范大学与息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谋划新建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开创了省管高校“县域办学”的先河。2020年3月,息县全力克服肺炎疫情影响,顺利启动淮河校区一期建设,短短180天建成招生,彰显了息县担当!
又到金秋,地处不息之壤、淮水之滨的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迎来新一年的开学季。2023级5400余名莘莘学子从五湖四海踏歌而来,激情奔涌、青春激荡的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目前,淮河校区实有在校师生已近万人,县域办大学的道路在息县越走越宽。
与此同时,距此不远的息县中等职业学校操场上,“一二一!一二一!”的口号声响彻云霄,该校首批入学的1600多名新生正在军训。
作为拥有113万人口的教育大县,息县每年初中毕业生1.1万人左右,而城区原有的3所公办高中每年招生约6000人、一所民办职业高中每年招生约1000人,剩余4000人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
2022年,为有效缓解息县职业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投资7.08亿元高标准新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2023年8月29日,息县中等职业学校正式揭牌;9月8日,首届2023级1600多名学生正式报到开学,成为息县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的时刻。
息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引领、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实际,开设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食品加工工艺、作物生产技术等五个专业,着力推动县域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融合,开创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新局面。
如今,息县教育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大学在内的全学段公办优质教育,当初的单一教学变成了现在的多样化教学、文化灌输变成了素质提升、知识学习变成了全面发展,教学成绩更是屡创佳绩。
2023年高考,全县有4人被北京大学录取、6人被录取为飞行学员,一本过线率17.4%、较上一年增加242人,本科过线率49.7%、较上一年增加582人,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中考,全县650分以上411人,较上一年增加47人,600分以上2152人,较上一年增加226人,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
“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是全县上下矢志不渝振兴教育的如磐初心和使命担当。”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贡少辉说,“这也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列为‘一把手’工程,凝心聚智、真抓实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让每一个孩子尽享教育公平的阳光。”
“当下可喜,未来可期。今天的息县教育,成绩与荣誉共睹,奋斗与艰辛同行,机遇与挑战同在。”息县县长郑春表示,“全县上下将团结一心、踔厉奋发,深入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书写‘美好息县、美好教育’的出彩绚丽新篇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7 08: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