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古至今要说德行好的,就一定具备首要条件,那就是孝。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从这句古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孝在首位。所以一个人的德行好不好就看他孝心如何。对父母怎样。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呢可能和上面说的有些差别了。大家都知道孝道就是讲究对自己父母以及长辈。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这位开国君主一下就做了三件不孝之事。却还得到了圣人孔子的称赞。这让人很是难以接受。下面我们来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故事。

这个做了三件不孝的开国皇帝就是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也就是周太王。兄弟三人,吴太伯排行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这个人有什么魅力呢?为何却能得到少有称赞人的孔子,却在《论语》中推崇他为“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至德”是德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他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这是为何?

大家知道自古帝王大多是传长不传幼。太伯是长兄、仲雍是次兄,而季历最小,本来按宗法应该是长兄继位。但是问题来了,太王觉得季历最为贤能,因此最喜欢他。更重要的是,季历生了一个更加卓越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面的周文王了。姬昌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他还曾说过:“想要国家强大昌盛,只有姬昌可以做到”。太王是希望把周国的君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但因家规亶父只能作罢。

然而泰伯察觉父亲之意,孝顺的大伯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于是他做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他带着弟弟仲雍,居然跑了!
根据东汉著名学者郑玄的考证,兄弟俩是在太王生病的时候托言采药,说要到遥远的南方去采集药材,回来治父亲的病,就跑到了荆蛮之地,也就是后来的吴国。父亲生病而不在身边照顾,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这是不孝。

太伯还不只如此,等到太王病故了之后,准备举行丧礼。按照古礼,必须由下一任的继承人,也就是嫡长子来主持。但太伯不在,这下该怎么办?于是为了父亲的丧礼,季历便派使者请哥哥们回来奔丧。接下来,太伯做了第二件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他和仲雍拒绝回来参加父亲的丧礼!不肯参加父亲的丧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这还是不孝。
等父亲下葬之后,季历又派使者来请哥哥。太伯和仲雍为了表现不愿回去的决心,于是他们两个“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什么叫做文身断发呢?纹身,是在身上刺青;断发,是把头发剪短。在古人来看,随意毁坏父母给你的身体发肤,这更是不孝。

所以《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断发文身便是不孝之人,不孝之人当然不能担当继承人。两个哥哥坚决不肯回来,大家只好立季历为国君,他就是后来的王季,他的儿子昌便是周文王,太王的心愿确实完成了。
孔子在《论语》中对太伯这样的行为非常赞赏,称赞他是至德之人。意思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因为太伯和仲雍,在嘴上一个让字也没有说,他们不用说的用做的,所以是“至德”。我们一般人所以为德不卒,就是因为说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所以这兄弟两可以说把孝悌都做到了极处。要是说现在人,如果是遇到这种情形,争都来不及了,哪里还会想到让?甚至父亲尸骨未寒,兄弟之间就会打官司争财产了,这往往有之。真正像这一家那样的谦让,那样的大公无私,真的是堪受得起孔子赞叹,说泰伯是至德。这是心中完全没有私心,绝对没有把名利、把享受、把权力欲放在心上,一切都以万民。真的如果泰伯没有让位,也就无法成全文王、武王成为圣君;也就没有可能使周朝有八百年的基业,这个盛世;也不可能有像周公制礼作乐,为后世三千年定下这么好的礼乐制度;也可能就没有儒家了,孔子也就不知道要学谁了。

孔子他最羡慕的是周公,最崇敬的是周公,他要推行周公之治。如果没有泰伯以天下让,怎么可能有后面的历史?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泰伯这个做法那是无量的功德。他这么一让,让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辉煌,使到后来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也能出世。
始祖泰伯公虽距今已三千三百年,但其德行仍为后辈之楷模,后世当善加学习以不没至德家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9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