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1 17:31:00 来源:戏说三国

1402年6月,燕王朱棣以“继承人”身份来到明孝陵,祭祀父亲朱元璋。自明太祖朱元璋1398年去世后,由于种种原因,这是朱棣第1次“近距离”祭祀朱元璋。

既然已告知先祖,朱棣回到南京城,在奉天殿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第3位皇帝。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3个月后,明成祖朱棣对靖难之役的功臣良将进行封赏,其中被封为新宁伯的谭忠极为特殊,因为他在靖难之役中并没有立下战功,能够享受伯爵待遇,源于他父亲谭渊的功劳。

今天,我们结合史料来了解这位明朝初期“嗜血悍将”的故事。

史料并未记载谭渊的出生时间,只知道他是安徽滁州人,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承袭了父亲的职务,担任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虽然谭渊是朱棣靖难的肱股名将,但是《明史》对谭渊前半生的记载只有短短两句话。但是可以肯定,影视作品中谭渊是锦衣卫,这是不对的。

《明史·谭渊传》记载,“谭渊,清流人。承袭父职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1380年,朱棣受命就藩北平,每位藩王都掌握少量的“护卫”军队,而谭渊就是归属朱棣麾下的“三大护卫”。

朱棣就藩北平之后,非常重视选拔笼络人才,燕王朱棣拥有“谦虚大度、慷慨果断”的广泛好评,身边迅速聚集大批忠勇武将、智囊谋士,而谭渊就是其中之一。

谭渊在战场上骁勇善战,能够拉开两石的强弓,并且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谭渊这样的本领,在朱棣麾下众将中都是独一份,令人敬佩不已。

此外,谭渊还是一位好的军事教官,他为朱棣培养输送不少猛将,比如靖难名将张武、王真,都为朱棣登基立下大功,这两位都是谭渊手下的百户,都是谭渊一手培养起来的将领。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由于朱元璋留下遗诏“藩王不得入京”,燕王朱棣不能到南京参加安葬仪式。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鼓动下,连续削掉5位藩王,其中湘王朱柏自焚抗议而死,这些消息都让朱棣如坐针毡。适逢明太祖朱元璋1周年祭日,朱棣心中害怕,托病留在北平,派3位儿子代替前往南京祭奠。

经过暗中筹备,朱棣准备就绪,就在这时,建文帝刺探到“朱棣谋反”的消息,立即密诏北平布政使张昺捉拿朱棣,没想到朱棣提前得知,在府邸杀死张昺,标志着朱棣与朱允炆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摆在朱棣面前的第一关,是控制北平城的九门,按照提前分配好的计划,朱棣麾下张玉、朱能、谭渊等人立即分头行动,顺利控制北平城,将城中建文帝的眼线亲信逐一拔除。

《明史·谭渊传》记载,“燕王起兵时,他随军攻夺九门。”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朱棣起兵谋反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派遣开国名将耿炳文,带领30万大军讨伐“燕逆”。当耿炳文率领的南军到达真定的时候,他命令南军在滹沱河两岸安营扎寨,耿炳文还命令先锋部队驻扎在雄县。

真定之战是朱棣举兵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秉承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理念,朱棣决定攻打耿炳文的先锋部队,并且顺利攻取雄县。此战,谭渊并非主将,却因勇猛载入史册。

南军在雄县遭遇惨败,耿炳文麾下部将潘忠、杨松前来援救雄县,没想到朱棣早有部署,安排谭渊一项“潜伏”任务。

按照朱棣的计划,谭渊带领一千余人暗中埋伏在月漾桥下面的水中,月漾桥是前往雄县的必经之路,等潘忠、杨松的部队过桥之后,谭渊带人攻占此地。等到朱棣率军正面击败前来支援的潘忠、杨松,谭渊看到敌军撤退迹象,立即率领千名壮士截杀敌军,最终,谭渊活捉南军潘忠、杨松两名将领。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为了实现朱棣的潜伏计划,谭渊想出“别具一格”的办法,他命士兵每人都手拿一大束茭草,士兵的鼻子露出水面,由于草束盖着头、漂浮在水面上,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谭渊带领众位壮士,埋伏在援军脚下,却没有被敌人发现,这份智谋令人敬佩,谭渊仅率领千人就敢截杀南军,这份胆略更令人折服。《明史·谭渊传》记载,“渊帅壮士千余人,伏月漾桥水中,人持茭草一束,蒙头通鼻息。”

谭渊在雄县之战中大显身手,随后在真定之战中也愈战愈勇,表现格外亮眼。

虽然耿炳文在雄县遭遇惨败,但毕竟人数只有万人,主力部队仍然毫发无伤,战斗力还在。后来,朱棣劝降俘虏,获取耿炳文的布防情况,于是主动出击攻打耿炳文,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率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南,破其二营。炳文出城迎战,张玉、谭渊等率众奋击,炳文大败,奔还。”

谭渊率领骑兵绕到城池西南方向,连续击破南军两个大营,耿炳文率军迎战,张玉和谭渊联手将耿炳文打败,此时朱棣已经率军绕到南军背后,耿炳文大败逃走,从此之后退进城中防守,坚守不出。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耿炳文是明朝立国名将,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而谭渊、张玉能够击败耿炳文,足见谭渊骁勇善战的本领。

紧接着,建文帝朱允炆接到前线奏报,决定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统帅南军,继续剿灭“燕王逆贼”。没想到,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大败,建文帝认为是赐予的权力不够,快马送去“专断之权”的圣旨,结果李景隆又在白河沟惨败,基本葬送了建文帝的家底。

幸亏济南有盛庸和铁铉,以坚守不出的战术,勉强抵挡住朱棣的进攻,朱棣率领大军掉头前去攻打沧州。

在沧州之战中,谭渊再次担任燕军先锋,沧州城兵强粮足,城墙上防守的士兵弓箭如雨,谭渊亲自率领士兵冲锋在最前面,冒着箭矢连续冲击死战不退,终于登上沧州城头,燕军随即入城,俘虏城中2万南军以及4位将领。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谭渊的勇猛表现自然不用多说,现在摆在朱棣面前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些俘虏士兵。最后,朱棣决定采取“优先招降”的策略,喊话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如果愿意为燕王朱棣效力的,就留下登记,如果不愿意跟随朱棣的,就发放通关文牒,放俘虏回乡。

当时,大概有3千人选择回乡,朱棣本来打算第二天派发通关文牒,结果在半夜发生巨大变故。因为谭渊性格嗜杀,得知有3千人不愿投降朱棣,于是带领手下在一夜之间将3000人全部杀死。

《明史·谭渊传》记载,“然性嗜杀。沧州破,成祖命给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余人,待明给牒。渊一夜尽杀之。”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因为谭渊的莽撞行为,导致两万降卒人心惶惶,随时可能酿成兵变。朱棣听说后怒不可遏,厉声斥责谭渊,结果谭渊不服气地辩解“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士卒,现在投降却不愿意跟随燕军,如果将他们放回去,不久之后又会拿起武器对付我们”。

朱棣无奈又愤怒地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杀尽敌人,但是敌人真的可以杀光吗?”

谭渊听后,再也不敢抬头直视朱棣,羞愧地退下。

《明史·谭渊传》记载,“王曰: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渊惭而退。”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勇猛并不代表能够幸存,能够看到胜利的,都是幸运儿。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从1400年开始,朱棣麾下老将陈亨被南军悍将平安砍伤,然后送回北平医治,不久之后便去世了;被誉为朱棣“智囊”的猛将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朱棣,被盛庸部将围攻至死。

此时,朱棣麾下的战将已经陨落不少,谭渊的作用更大了。

1401年,朱棣与盛庸两军再次在夹河对垒,当时盛庸已经装备大量火器,在武器装备上要远超朱棣,可惜朱允炆明令要求活捉朱棣,这让盛庸不得不放弃杀伤力更大的火器。

盛庸率领南军与朱棣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谭渊作为主力猛冲南军阵地,燕军士兵备受鼓舞、士气大涨,经过几个时辰的血战,盛庸的南军溃败逃窜。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正在南军大乱之际,谭渊率领军队快速截击冲杀敌军,就在谭渊愈战愈勇的时候,他的战马突然受到惊吓失控,导致谭渊跌落在地上,正巧遇到南军将领庄得,谭渊被杀死。

谭渊的战死,让朱棣痛心不已,悲痛地说“渊之去也,吾失一大将”。

由于谭渊向来勇猛,朱棣麾下将领都非常佩服他,就连如此骁勇善战的谭渊都被盛庸杀死,让众位将领心中萌生退兵的想法,朱棣也犹豫不决。在此关键时刻,幸亏朱棣麾下另外一位名将朱能率军赶到支援,他鼓舞众将迎难而上,最终取得了夹河之战的胜利。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纵观靖难之役,谭渊几乎参与所有大战,亲眼见证朱棣从弱转强,可惜他没有机会看到最终的胜利。

在短短一年后,朱棣率领的燕军势如破竹,抵达南京金川门,早已等候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建文帝朱允炆烧毁宫殿,随后不知所踪,朱棣掌控南京城。

1402年6月17日,朱棣亲自到明孝陵祭祀父亲朱元璋,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刚好4年,但朱棣是第1次亲自祭奠父亲,完成祭祀仪式后,朱棣回到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9月,明成祖朱棣封赏靖难功臣,谭渊被追授为都指挥使,追封为崇安侯,追赠谥号“壮节”,命人建造祠堂永远祭祀。

《明史·谭渊传》记载,“即位,赠都指挥使,追封崇安侯,谥壮节,立祠祀之。”

谭渊的儿子谭忠被封为新宁伯,世袭罔替,俸禄1000石,授予免死铁券。谭忠自身在靖难之役中没有战功,他能够获得爵位,完全是父亲谭渊的功绩,通过对比新城侯张辅最能说明问题。

在朱棣封赏的人员名单中,只有张辅、谭忠两人是“将二代”,张辅被封为新城侯,他是名将张玉的儿子,张玉是为救朱棣战死的,并且张辅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很多战功,他能够获得侯爵有战功的原因,由此也可见朱棣封赏公正无偏。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谭忠是明朝第一代新宁伯,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谭忠随军征伐交趾,结果触犯律法,在监狱中度过4年时间,出狱后不久便去世了。

当时,谭忠的儿子谭璟上奏明宣宗祈求继承新宁伯,吏部官员认为谭忠是犯罪之人,后代不应承袭爵位,但是明宣宗说“新宁伯的铁券上写明免死,给予后代继承吧”。

没想到,谭璟竟然是一名虎将,颇有祖父谭渊的风范,跟随大军征伐宁夏等地,屡立战功。1449年,即正统14年,明英宗朱祁镇被怂恿御驾亲征,结果发生土木堡惨事,谭璟和弟弟均在此战中被杀。

在整个明朝,新宁伯前后共传9代人,享受明朝伯爵俸禄长达240年,其中第4代新宁伯谭祐多次随军出征,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第7代新宁伯谭国佐带着三位儿子守边抗倭。

谭渊效忠朱棣21年,一夜错杀3千人,妙计断后路

1644年,是明朝崇祯17年,也是大明王朝的最后1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第9代新宁伯谭弘业誓死保卫都城,死在敌人刀剑下。

《明史》记载,“数传至弘业,国亡,死于贼。”

明成祖朱棣册封的新宁伯谭家,爵位传承9代人,谭氏以武兴家,最后也以武卫国,始终忠心耿耿,为明朝抗击外敌贡献力量。

从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开始,谭渊就跟随在朱棣身边,到1401年战死在夹河,谭渊前后共为朱棣效命21年,虽然谭渊因一夜诛杀3千降卒罪孽深重,但是谭渊一直忠于燕王朱棣,在战场上一直勇猛剽悍、有死无生,他的忠勇精神可嘉。

谭氏后人延续了谭渊的“忠”和“勇”,对明朝做到240年的有始有终,这是极为难得的,没有辜负战场拼杀的谭渊,在新宁伯谭氏代代忠贞的背后,一定有“爱国”的核心家训在传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20: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他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也是朱棣麾下的猛将,曾一夜杀光3千俘虏
...的老班底,最嫡系,最信任的部队,为朱棣后来能够打赢建文帝朱允炆立下了基础。不光如此,谭渊还是朱棣的心腹,每当朱棣有什么军国大事难以抉择之时,就会找谭渊商议,而且谭渊的建议经常
2023-01-01 22:23:00
谭渊是何许人也?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同年皇太孙朱允炆在众大臣的拥戴之下登基称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 其实,朱允炆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自《周礼》崩溃以来“中央集权”就成为了历史
2024-05-16 19:23:00
朱元璋“妙计”拉拢耿炳文,48年效忠
...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在做储君的时候,建文帝就感到来自藩王权势的威胁,登基之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怂恿鼓舞下,手起刀落半年连削5位藩
2024-04-25 22:30:00
谭渊从普通武将成为朱棣心腹,拼赢家族240年富贵
谭渊,一个看似平凡的武将,却因机缘巧合被卷入了建文帝和燕王争夺皇位的漩涡中,成为决定明朝百年国运的靖难之役的关键人物。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激荡了朝野,也铸就了自己家族数百年的荣辉。
2023-10-02 09:53:00
靖难之役中的盛庸:一位神秘而忠诚的将领
...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叔叔抢夺侄子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自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头年便爆发,此后持续了足足四年,最后以燕王朱棣攻破南京登基为帝,建文帝下落不明告终。相较于只是藩王的朱棣,
2023-11-17 08:09:00
他是靖难第二功臣,3次救朱棣,最后死在征伐路上
...朱能跟随朱棣比张玉更早。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成为明朝第2位皇帝。建文帝早已感受到来自藩王的威胁,登基之后迅速着手削藩,半年之内接连削掉5位藩王,这
2023-06-19 12:31:00
朱棣手下一猛将一晚杀了3000俘虏,赢得了免死金牌
...欢他。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亲王。朱允炆也是这样,在登基后不久便开始废除亲王。当时,朱棣手握重兵,建文皇帝也没有拿他先
2023-01-15 21:51:00
靖难之役朱棣如何以霹雳手段实现逆风翻盘
序言靖难之役是明朝1399年到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在这场长达近四年的战争中,朱棣以一藩之地对抗朱允炆倾全国之兵力,甚至一度处于生死边缘。但朱棣凭
2024-05-16 13:51:00
...日不下,于是暂且还归北平。 耿炳文在真定大败后,被建文帝诏回南京,另派李景隆取而代之。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带兵号称60万,由德州进兵真定,以图取燕。两军会
2023-11-07 06: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