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充分发挥AI赋能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5-06-27 19:36:00 来源:映象网

摘要: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已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领域在不断拓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进入智能化时代。通过构建预防性监测系统和智慧文旅生态,AI技术有效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精准保护、创新传承与价值转化,为河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提供了科学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1]。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物质层面的殷墟甲骨、龙门石窟到非物质层面的豫剧、太极拳,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生成与场景重构能力,为河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全新路径,为充分发挥河南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铸就中原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AI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创新优势

(一)实现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永久保存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和重建[2]。例如,洛阳师范学院团队运用高精度光谱扫描技术,对唐代三彩器物的釉色工艺进行数字化还原,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为传统技艺的精准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安阳殷墟的“殷契文渊”大数据平台,收录甲骨图像23万余幅、研究论著3万余篇,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拼接95组甲骨碎片[3],破解了甲骨文研究中碎片缀合的难题,构建了世界上现有的资料最齐全、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这种技术突破使得不可移动文物如龙门石窟的佛像细节、可移动文物如青铜器的纹饰工艺,均能以数字形态永久保存,有效应对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的风险。

(二)推进智能修复与虚拟重建

针对破损文物,AI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文物的损坏部分,并提供自动化修复方案或修复过程,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4]。在开封市博物馆,通过德国进口三维扫描工作站采集文物全方位纹理,生成高分辨率3D模型,结合AI补全技术,对残缺的青铜器纹饰进行虚拟修复,还原其历史原貌。郑州大学研发的“AI+X射线荧光光谱”复合检测系统,用于殷墟甲骨文残片的颜料成分分析,将修复准确率从68%提升至92%,并减少70%的化学试剂使用。这种非接触式修复避免了传统修复对文物本体的损伤,尤其适用于壁画、陶俑等脆弱文物。此外,AI还能基于历史资料与考古数据,对消失的文化空间进行虚拟重建。例如,针对石窟寺数字化保护,京西时代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新性地构建了时间维度可调节的虚拟场景系统。用户可通过手势交互,在VR环境中观察洞窟从11世纪始建至今的七个关键历史节点状态:既能见证金代战乱时期被烟熏火燎的原始壁画,也可体验元代重修时朱砂沥粉的鲜艳设色。系统特别开发了“光影回溯”功能,依据《析津志》记载的油灯照明方式,智能计算不同时辰的自然光入射角度,再现了古代僧侣在晨昏定省时分所见的光影变幻场景,为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构建预防性保护与风险监测体系

AI技术可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信息传感、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以非侵入性方式获取遗产实时状态信息,能够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启动保护响应机制,从而构建起智能化的文化遗产监测体系。该系统在确保不对文物造成物理损伤的前提下,实现对遗产安全隐患的动态追踪与预防性保护。在殷墟遗址,通过部署环境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AI模型可预测文物本体的风化趋势,提前发出保护预警。云台山景区部署的AI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古建筑形变,2023年成功预警7处险情,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此前依赖人工巡检需2小时)。这种预防性保护模式改变了传统“被动修复”的局限,实现了对文化遗产保存环境的动态监控与精准干预,有效延长了文物的寿命。

二、AI重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优势

(一)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与活态传承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人亡技失”困境,AI推动了非遗保护从“经验传承”向“数据传承”转型。河南省建立的非遗数字化档案库,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太极拳、豫剧等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与唱腔细节,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资源。例如,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百度智能云等联合打造的“河南非遗一张图”,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大数据等技术,梳理整合河南非遗数据,构建起全国领先的非遗可视化知识图谱,搭建起“数字资产库”和“集中展示区”,截至2023年11月,已完成全省1030个省级及以上代表性项目、1147名省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数据标准化收集、审核工作。这种数字化建档不仅保存了非遗的“形”,更通过数据关联保留了其“神”,如传统木版年画的配色原理、钧瓷烧制的“窑变”规律等核心技艺,均能以结构化数据形式传承。

(二)构建跨媒介叙事与知识图谱体系

AI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碎片化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图谱。以黄帝文化为例,通过整合《史记》《山海经》等典籍记载,AI构建了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部落迁徙等关联图谱,清晰呈现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这种跨媒介叙事打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局限,使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网络,助力研究者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再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团队构建的“黄帝文化元宇宙平台”,运用卫星遥感与考古数据融合技术,对新郑黄帝故里、陕西黄帝陵等遗址进行数字孪生建模。该系统能智能解析遗址地层信息,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聚落形态演变,尤其在虚拟复原“合符釜山”等重大历史事件场景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典籍记载转化为三维动态叙事,为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可视化论证工具。

三、AI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优势

(一)打造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传播场景

多模态大模型作为AI技术的代表性成果,可根据文化遗产的时空背景,构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再现其诞生、发展、传承的历史语境。同时,模型还可生成栩栩如生的数字人,模拟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用户可与数字人一同重现历史场景,模拟开展各类社会活动,在与虚拟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沉浸感[[[] 魏立才.叙事、认同、沉浸:多模态大模型赋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推进策略[5]。例如,在郑州博物馆的《红楼梦》数字艺术展中,游客通过AR扫描文物即可触发虚拟剧情,与数字孪生的红楼人物互动;洛阳龙门石窟的“5G+VR”游览项目,让游客借助头戴设备“走进”洞窟,近距离观察佛像细节,AI实时生成的历史故事讲解增强了游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这种沉浸式体验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使文化遗产从“展品”转化为“可参与的故事”,尤其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

(二)拓展跨平台传播与全球化叙事路径

AI赋能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具有双向传播、数字化等特点,可以通过多元化艺术形态,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提供更多平台,创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精准触达与全球传播。安阳殷墟开发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通过AI图像生成技术将甲骨文字转化为动态表情包、创意动画,用户可在线体验文字演变游戏,使古老文字融入现代生活。河南省举办的数字文化文创设计大赛,鼓励利用AI生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如“陉小玫”等数字人形象成为万里茶道申遗的虚拟代言人,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至全球,有效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这种“技术+创意”的传播模式,让河南文化从“地域符号”转化为“世界语言”。

四、AI驱动历史文化遗产产业融合的优势

(一)促进文创产品开发与 IP 活化

AI的设计生成能力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首先,基于高精度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与创新设计,如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与青铜器数字藏品开发。其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式算法,挖掘文化符号语义内涵,生成适配现代审美的纹样及衍生品。再者,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版权确权体系,保障IP资产交易安全。此外,开发智能交互场景,如虚拟数字人导览、沉浸式光影体验,增强用户参与度。例如,洛阳师范学院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解构牡丹传统纹样并生成现代文创图案,开发出丝巾、文具等系列产品,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符合当代审美。开封市博物馆与河南大学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刻文物模型,结合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确权,推出限量版数字藏品,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产权保护与价值增值。这种“文化+科技+创意”的融合模式,推动文化遗产从“馆藏珍品”转化为“生活美学”,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升级。

(二)构建智慧旅游与产业生态体系

AI在景区管理、游客服务中的应用,打造了智能化的文旅生态。河南的5A级景区引入AI导游系统,通过语音交互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讲解;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客流预测系统,帮助景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此外,“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数字化奖补政策,支持建设AI驱动的智慧景区管理平台,推动文旅产业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例如,老君山景区的AI安防系统实时监测文物安全,同时通过AI算法优化游览路线,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AI技术为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多维度的赋能路径:在保护层面实现精准记录与智能修复,在传承层面构建数字档案与知识网络,在传播层面创造沉浸式体验与全球化叙事,在产业层面推动文创开发与智慧旅游。未来,需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源、完善政策支持,让AI不仅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成为文明创新的“催化剂”,助力河南从文化遗产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河南方案。

【作者:赵平 郑州科技学院。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AI技术赋能河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65)】

参考文献

[1]蔡文成. 以数字化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N]. 光明日报, 2025-01-09(06).

[2]赵雪芹.“人工智能+”背景下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的发展[J].山西档案,2025,(03):2.

[3]王雪等. 文脉悠远,与古为新 —河南省安阳市甲骨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N]. 学习时报, 2025-09-30(02).

[4]河南教育宣传网. AI赋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 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 [2024-04-23]. http://www.shuren100.com/jyxc/202502/27/13279.html.

[5]魏立才.叙事、认同、沉浸:多模态大模型赋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推进策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2(01):31-39.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8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旅“协奏曲”③丨文化遗产怎样“活”起来
编者按:河南,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锦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部署要求,河南省政协融媒
2023-10-26 11:28:00
...的根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细数河南历史文化,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我们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
2024-01-16 07:52:00
...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
2025-06-17 20:04:00
河南学子圆梦米兰设计周!郑州大学米兰设计周中国周参展活动启动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河南学子参与设计的作品走出国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月7日,郑州大学举办米兰设计周中国周参展活动启动仪式暨“遗产环境下的创新设计”米兰设计周中国周成果汇展开
2024-04-07 20:26:00
激活中原“河海联运”政协委员建言河南内河航运丨提案追踪
...特点;保护好贾鲁河沿线的漕运文化遗产,按照其现状和历史文化价值,分级分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贾鲁河沿线的漕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河长制”、“墙长制”等考评体制机制,确保贾
2025-08-07 21:54: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地名,都蕴含着历史故事、生长了“土味传说”。近日,河南省民政厅公布第二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 “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这份名单门槛较高,需要上千年的资历。河南省地名文化遗
2025-09-19 21:15:00
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四届黄河论坛在黄河交通学院举办
...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整理治水、农耕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共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共探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3-09-18 15:09:00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王延辉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擦亮郑州城市文旅新名片?1月14日,记者从郑州市政府获悉,该市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十大保护展示利用组团工程支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
2024-01-15 08:02:00
黄东升:奋力谱写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南篇章”
...懿木摄人民网郑州10月22日电(记者肖懿木)“近年来,河南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高标准规划、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奋力谱写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
2024-10-22 17:3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普阳钢铁工程机械用高强高韧宽厚板全国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一块宽厚板的靶向发力——“铁疙瘩”怎样变成“金娃娃”(十)从矿山到港口
2025-10-05 07:47:00
人气旺 厦门多个商场假日客流爆棚、销售额亮眼
集美大悦城商圈内,小朋友和机器人亲密互动。(本组图/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珍 摄)国庆中秋假期, 厦门SM购物中心潮玩店内人气火爆
2025-10-04 09:20:00
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公开征集一批河北省高质量数据集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9月26日,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
2025-10-04 08:03:00
央媒看太原9月30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以《双节市场备货足美食特产受青睐》为题,报道了假期到来,太原市各大综合市场提前备货
2025-10-04 07:1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近日,2025鼓浪屿世遗文创作品征集活动启动。此次活动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企业
2025-10-03 08:3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长假期间,许多人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趁机好好休息。可是,如果休息方式不得当
2025-10-03 08:37:00
渤海之潮涌动着澎湃的脉搏,海河之畔镌刻着科技的印记。10年前,一颗带有“清华”基因的种子在天津这片沃土扎根;10年后,它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025-10-03 09:25:00
太燃了!无人机空中展旗!高新区国庆“氛围组”已上线!
2025-10-03 23:48:00
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吸引用户下单超100万元团购券
9月29日,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助力北京国庆中秋消费。抖音用户在@北京卫视 直播间下单超1万次
2025-10-03 18:36:00
“FutureBOT未来引力”2025北京机器人文化节首日盛况 打造国庆科技打卡新地标
国庆首日,“FutureBOT未来引力”2025北京机器人文化节在北京昌平超极合生汇正式拉开帷幕,成为国庆假期极具科技温度的打卡地
2025-10-03 19:06:00
走到白石山巅的尽头,这家建在悬崖边的“云端咖啡厅”绝对让你惊呼。
2025-10-03 11:37:00
泰康人寿发布新品“泰康百万药无忧(庆典版)医疗保险”(以下‬简称“百万药无忧”),以广覆盖、易投保、强保障、低费率为优势
2025-10-03 09:1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林雨新)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数据管理峰会“数据要素分论坛暨大数据统计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管理研讨会”上
2025-10-03 08:38:00
兴趣-实践-视野:达芬奇金奖少年带来的教育启示录
摘要:2025“你是达芬奇”全球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创新赛圆满落幕,其中金奖获奖少年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在AI赋能的新时代
2025-10-02 16:22:00
单日调用近1万亿次,高德助力北斗规模化民用跨入新量级
2025年10月1日,随着国庆长假首日出行高峰的到来,高德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数量接近1万亿次,支撑导航总里程数超90亿公里
2025-10-02 2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