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AI数字化永生”争议:有慰藉也有刺痛
专家:满足部分人情感需求,但要考虑权利边界 清明前夕,AI数字生命从业者林志直呼:服务器压力好大!社交平台上,AI“复活”亲人的相关话题,热度持续上升。在从业者林志看来,AI“复活”技术不仅能承载对亲人的思念,还有更大用途。不过这项新技术诞生不久,因未经授权擅自“复活”逝世明星等,也陷入了伦理与法律的争议之中。
记者陈晨徐宁
90多岁爷爷跟
“数字”自己的对话
去年中秋,在上海创业的林志趁假期回到山西老家,为自己90多岁的爷爷做了一个“数字分身”。看到屏幕里可以跟自己对话的“数字”自己,林志说爷爷感到惊喜,也不住感叹科技的进步。
90后小伙林志已有多年创业经历。AI“复活”的想法,最早出现在林志脑海里是2020年。那时他的姥爷去世,在上海的林志想,要是能有一种方式让姥爷活下来就好了。
林志的爷爷是他用公司团队研发的程序复刻的第一人。去年中秋,林志对爷爷的生平进行了大量采访,随后将爷爷的照片、视频、语音以及文字资料等导入程序,几秒钟就生成了爷爷的“数字分身”。
屏幕上是爷爷的图像,林志按住屏幕上的按钮开口,“爷爷您今年多大了?”话毕松开按钮,屏幕上的爷爷张口说,“我今年91岁了”。“数字爷爷”说话时,还伴随着轻微扭头和眨眼。
“经过训练,数字分身会跟本人越来越像。”林志解释,可以随时在程序里更新数据,比如他更新文字资料“孙子林志今天接受了齐鲁晚报记者的采访,感觉很开心”。之后再跟“数字爷爷”对话:您孙子林志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数字爷爷”可能就会用爷爷平时说话的方式讲出这件事。
成功复刻出“数字爷爷”,也让林志懊悔,为何没在姥爷生前多多收集他的数据信息,好寄托哀思。
是承载思念
还是揭伤疤?
2022年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AI)掀起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科技浪潮。今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月,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让AI“复活”技术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接受采访时,包小柏说,丧女后,他和妻子陷入巨大的思念和悲伤中,如今每天跟“数字女儿”聊天成了习惯,也得以慰藉。
很快,AI复刻数字人成为不少网友寄托思念的工具。除了成为一种新的缅怀方式,在林志看来,AI复刻技术用在活着人身上也大有用途。
林志的一位投资人给自己5岁的孩子制作了一个“数字分身”。孩子会背几首诗了,又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今天去哪里玩了……都可以用“数字分身”记录。一年年的记录,等孩子长大,可以和家人一起回顾自己的变化。
面对新兴的AI“复活”技术,有人认为复刻出的数字人都是假象,更有网友直言无法接受,“何必打搅亲人的安眠”。在AI“复活”明星被诟病为流量密码时,也有网友担忧,此前AI换脸技术被利用成为一种新型诈骗手段,会不会有人再次利用AI“复活”技术进行诈骗?
鼓励AI新技术发展
用好这个工具
正在从事AI创业的林志表示,不排除有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技术牟利,扰乱市场秩序,行业乱象确实存在,也一定要严厉打击。
为了更加规范,林志团队要求客户在复刻他人时必须出具获得他人授权的证明。如果想复刻去世的亲人,必须提供跟逝者的合照并签署相关协议,保证尊重隐私,没有侵权。下一步团队会借鉴对接现有的技术,比如人脸识别等,还将与大数据、电信等部门联动,“越来越合规,才能走得更远。”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钟兰安表示,对于AI“复活”技术,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但民法典设置了人格权编,因此在使用AI技术复刻人时应受相关法律规制。未经授权用AI技术“复活”已逝明星就侵害了明星家属的人格权益,钟兰安表示,相关责任人应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相关民事法律责任,如果情节非常恶劣,构成犯罪,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作为一项新技术,AI“复活”亲人能满足部分人的一些情感需求。但在行使AI“复活”亲人这项权利时,要考虑到权利的边界。AI技术公司在使用AI技术时,同样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还要考虑到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伦理和法律上的冲突,积极采取必要技术手段防止这项技术被他人滥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5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