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时候需要行跪拜礼的场合有很多,所以古人在对待跪拜一事上也非常慎重。古人认为“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说的是如果行跪礼四次的话就会酿出祸事,这是为何呢?
自古以来,都行跪拜礼
为什么会出现这跪拜礼呢?在现代社会中,即便是见到了尊者长辈,也是不需要下跪的。所以,这跪拜制度还要从古代开始讲起。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地方都有所体现,就比如说在古时候假如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与自己平辈的熟人的话,那就需要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作长揖礼。
除了作揖外,古时候还有着跪拜礼。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曾描述过上古时期的跪礼,即“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
这也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上古先民都是席地而坐的,他们没有还没能生产出可以依附的工具,比如说桌椅板凳。因此,当大家都是坐着的状态下,向对方跪着作揖就是表达礼貌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人从坐着行跪礼到站着行跪礼了,第一个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椅子等物了。如果长辈坐在椅子上的话,那么小辈就是要从站着的状态跪下,并向其行礼。
这也是为了体现对上位者的尊敬,到了周朝年间,跪拜礼还被分成了九拜。最表敬意的是“稽首”,需要两手和脑袋都要触地,其次是“顿首”,稍稍地将脑袋低到地面上就可以起来了。
再者就是“空首”,此时就只要双手拱地,头都不用垂到地上。而后的历朝虽然增设了一些跪拜礼的规矩,但整体来说还是以周礼为基础模版的,但在后周时期皇帝制定了“三拜之礼”。
然而到了满人统治时期,跪拜礼就变得十分复杂了,这个时候才真正出现了“三跪九叩”的礼仪。在清朝史书中有载,“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
由此可见,在重要的场合下,无论是在朝还是不在朝的文武百官都要三跪九叩。
自后周制定了“三拜”的礼制后,之后的历代王朝都将这种制度继承了下来。而后到了清朝时期,才会出现严格的“三跪九叩”制度。
既然皇帝都要求这样做了,古代的臣民自然就将这“三拜”放在了心里。
四与“死”谐音,一定要避开
此外,《鬼谷子》一书中有提到“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这句俗语也变成了古人所信奉的真理,可古人为什么会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呢?
首先,鬼谷子这个人在古人的心中那就是一个神人,相传他是拥有着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并且他文学作品还被后人视为“旷世奇书”。
所以,如果是他下的论断,在古人看来是需要听一听的。那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原因吗?这还要从这句俗语本身开始讲起。
这句话中的“拜三不拜四”,指的就是在磕头跪拜的时候只能朝着对方磕头三下,而不能磕到第四下。
古人将这条规矩传承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四”与“死”同音。可见,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有了“谐音梗”的这个说法了。
另外,行跪拜礼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上位者或者是长辈老者的一种尊敬,如果磕四下的话,在他们看来是诅咒他们去死的。
因此,为了图吉利,避免矛盾纠纷的产生,古人才不会提出“不拜四”的规矩。
此外,民间还有着不过40岁生日这种忌讳,这实际上也是为了避开这个不太吉祥的数字。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拜到第三下才结束呢?在史书中记载唐朝年间的人们也还是只需要行“两拜”就好,三拜礼是直到后周皇帝发布诏书后才出现的规矩。
难道说拜三下只是延续从后周年间起的跪拜制度吗?其实“拜三”还有着一个原因。
在古代的鬼神观念中有一种叫做“神三鬼四”的说法,意思就是拜三下是拜神,拜四下则是拜鬼。
而且,古人还专门针对这四拜进行了详细地阐述。第一拜,敬的是天界的众神;第二拜,敬的是脚下的土地;第三百,敬的是有灵的山神;而这第四拜,代表的是对已故之人的追悼。
因此,如果是在祭祀或者是上坟的时候,行跪拜礼四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向生者跪拜四次,这不就是在说他已经是鬼了吗?这是大不敬的行为。
另外,《老子》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3之后代表的新生。所以,在古人看来,3代表的是吉利的数字,于是有了拜三次的说法。
因此,就有了“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说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5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