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26至28日,“人工智能时代的外国文学研究暨《外国文学》青年学者论坛(2025)”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汇聚国内多位外语学科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吕卫东、《外国文学》主编张剑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出席。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瑜主持开幕式。
吕卫东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业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及育人成效方面的突出表现。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带来技术革命,更深刻影响着人文研究范式,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贡献“西工大”智慧。
张剑教授代表《外国文学》编辑部作大会致辞。他首先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并对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致以高度赞赏。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文学创作、传播与批评的整体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面对这一趋势,他鼓励青年学者扎根中国学术传统,聚焦真问题、做实真研究,尤其在技术迭代加速的语境中,始终保持人文研究者的反思精神和创造活力,真正实现“数智赋能”与“人文为魂”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
本次论坛邀请了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铭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于雷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林嘉新教授、中山大学杨劲教授、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8位专家分别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创新、文学的算法批评以及文明互鉴研究中系统性思维与统计性思维的融合等议题做主旨发言。
此外,本次论坛设10个平行分论坛,涵盖人工智能与文学批评前沿,能源人文,理论、哲学与批判,经典重读与叙事新释,叙事、媒介与跨学科实践,文化记忆、全球化,赛博格与科技伦理,文明互鉴与跨文化传播以及情感、心理与文化研究等议题。近200位青年学者报告最新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充分展现出青年一代在数字人文与批判理论交叉领域的创新活力。
最后,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瑜教授在闭幕式上做大会总结,《外国文学》名誉主编金莉教授致闭幕辞。闭幕式由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高祖主持。
孙瑜教授首先对《外国文学》编辑部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对与会学者的前沿探索深表敬意,并向会务组师生的全流程保障致以诚挚谢忱。她表示,外国文学研究不仅是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洞察与回应。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今天,人文学科更应保持批判性与创造性,与技术共生共进,走向更具包容性与创新性的学术未来。
金莉教授表示,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思考与学术活力,为外国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她强调,面对技术浪潮,人文学者既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借助数字工具拓展研究边界,更要坚守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阐释回应时代命题。她鼓励青年学者继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勇于探索,推动外国文学研究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对话。
本次论坛立足人工智能时代重塑人文学术生态的宏观背景,通过8场主旨发言与10场分论坛的深入交流,系统回应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外国文学研究在方法论创新、理论重构与学科融合三大维度的核心议题,为数字人文背景下外国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领域拓展指明了方向。此次会议不仅展现出青年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技术感知,更通过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与方法探索,彰显了外国文学研究回应技术变革、深植人文精神、推动文明互鉴的当代使命与学术担当。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9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