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共同承办的“2025中国比较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在贵阳举办。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当下,本次论坛以“AI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0余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贵阳,共探学术前沿。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以比较为舟、以文学为楫,围绕‘AI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主题,探讨在科技时代文学如何守护和创新人类精神家园。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学者应当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迎接技术带来的机遇,以算法为工具,坚守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核。”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管新福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希望青年学者能在本次会议上激扬文字、碰撞思想、交流智慧、建立友谊、共启未来,携手谱写AI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新篇章。
管新福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贵阳是乐黛云先生的故乡,在此举办新一届中国比较文学青年学者论坛,既是对以乐黛云先生为代表的比较文学前辈的深切缅怀,也是为了将其开创的学术事业发扬光大、推向新的高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张辉教授指出,本次论坛以中青年学者为发言和展示的主力,充分呼应了“理解年轻人、支持年轻人、推出年轻人”的办会宗旨。他呼吁青年学人尽早规划学术未来、投身所爱,并借助此次盛会,获得更多同行的共鸣与回应,激发新的思考,共同推动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长远发展。
张辉在开幕式中致辞。
本次会议设立了3场主旨发言,分别由宋炳辉(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大学)和何嵩昱(贵州师范大学)主持。会议首先邀请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原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王宁教授作特邀主旨发言。随后,都岚岚(南京大学)、高冀(北京大学)、周云龙(福建师范大学)、范劲(中山大学)、何嵩昱、郭西安(复旦大学)、余夏云(西南交通大学)、邹理(上海交通大学)等学者作主旨发言。范方俊(中国人民大学)、严蓓雯(中国社会科学院)、邓耀臣(大连外国语大学)、曾攀(《南方文坛》),以及张靖(中国人民大学)、郝岚(南开大学)、张静(上海师范大学)、王坤宇(集美大学)、杜安(贵州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回应与讨论。
论坛还设置了6个专题讨论会场,围绕“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外文学关系”“数字科技时代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AI时代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等议题,与会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思维碰撞激烈,交流氛围热烈。
专题讨论会现场。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原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在题为“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模式的世界文学研究”的发言中提出,在中国语境下重新探讨世界文学议题可通过三种路径实现:一是立足中国本土立场,就国际学界普遍性议题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二是向国际学界大力推介中国文学与理论,运用中国理论概念阐释世界文学现象;三是通过中国学者发起新议题,引领国际同行参与讨论甚至争鸣。
王宁作主旨发言。
“印刷术与AI均引发‘信息泛滥’和‘判断力稀释’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学习蒙田的质疑精神,警惕人类判断力的退化,并重建以‘怀疑—批判—经验’为核心的知识伦理体系。”北京大学高冀助理教授在AI时代重读蒙田,从哲学根源与历史语境出发,分享其对书籍、记忆与知识的反思。
高冀主旨发言。
“文艺复兴文学中片段化的中国知识游离于文本的诗意和隐喻系统之外,以表层结构构建出微缩的跨文化界面。”福建师范大学周云龙教授探讨了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呼吁一种触感式阅读,为形象学方法的重构提供了新视角。
周云龙作主旨发言。
贵州师范大学何嵩昱教授以布依族古歌为个案,结合唐娜・哈拉维的“伴生世界”理论,剖析了少数民族创世叙事中“万物同源”“人非中心”“对抗与调和”等共生智慧,揭示其与哈拉维反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物种互构理论的跨文化契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贡献了本土思想资源。
何嵩昱作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邹理副教授将数字技术路径置于世界文学思想史与全球文化共同体语境中加以考察。他认为,数字化阅读有助于将被边缘化的文学作品纳入当前批评视野,但大数据阅读也使其脱离原有的社会政治文化指涉系统,消解了叙事与意义间原有的不平等关联,从而为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多样性的文化共同体开辟新路径。
邹理作主旨发言。
此外,论坛以“AI时代下中国比较文学的机遇与挑战”为题特别设置主编论坛。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范方俊、《外国文学评论》副主编严蓓雯、《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张冰、《当代文学批评》主编季进,以及 Culture as Text责任主编邹理等多位学术期刊负责人应邀分享,他们从主编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选题策略、审稿标准、论文写作与投稿方法等实务内容,并针对青年学者普遍关注的选题方向、题目设计、摘要撰写以及AI技术辅助润饰等具体问题,作了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主编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聚焦时代议题,彰显反思精神,既展现了中国学者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自信,也呼应了乐黛云先生创办学会的初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季进教授在论坛闭幕式上表示,期待新生代青年学者以此为契机,拓宽视野,在交流碰撞中提升思辨能力。闭幕式上还举行了承办单位交接仪式,论坛会旗由本届承办方贵州师范大学正式移交至明年的承办单位集美大学。
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踊跃交流研究成果、分享学术见解,现场气氛热烈,思维碰撞活跃。本次论坛议题丰富、视野开阔,兼具理论前沿性与个案深度,既聚焦世界文学的发展动态,亦坚持本土文化的自觉与主体性,对AI时代中国学术话语如何有效融入世界、贡献智慧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推动青年学者成长、促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通讯员/赵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明雪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8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