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饮食不科学 用餐欠规律 工作负荷重
“老胃病”趋向年轻化要引起警惕
据统计,我国胃病的发生率高达85%,胃癌的患病率在目前所有的恶性肿瘤中排行“老二”。根据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等单位近期公布的一项调研数据,慢性胃炎已演变为我国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就诊率高达60%。值得关注的是,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发病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我国23—34岁的慢性胃炎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且在一线城市更高。
“老胃病”是什么
中食智库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黄睿介绍:“老胃病”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长期以来都被胃部不适或消化问题所困扰,他们大多患有慢性胃炎或其他消化系统的慢性病。“老胃病”包括胃痛、胃灼热感、胃酸倒流、恶心、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由于饮食不当、压力过大、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而加重。过去,“老胃病”这个称谓多数针对年龄较大者,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上述症状在年轻群体中也越来越常见,假如日积月累不加重视,自然难逃“老胃病”的折磨。
黄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睿解释说,实际上,“老胃病”的“老”字不代表老年人,更多指的是胃病的长期化、持久性。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退化、抵抗力差,症状相对严重些,更不易治愈。与之相比,年轻人往往因为耐受力更强、饮食不规律、不节制、忙于工作等,由此疏忽了胃部不适,使病程延宕的时间更长,后果也同样严重,甚至造成消化道穿孔及癌变。“老胃病”看似慢性疾病,实则不然。胃肠病一般1—12个月即可形成,如果久拖不治,“老胃病”的帽子无形中也就戴上了,想摘下去则不容易了。
那么到底哪些疾病属于“老胃病”呢?“老胃病”有哪些症状,怎样形成的,又有哪些危害?
黄睿详细介绍说,一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侵袭而致病,常见症状包括胃痛、反酸、胃灼热感、消化不良等。二是胃溃疡。胃溃疡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饮食因素、应激反应所酿成,导致胃黏膜缺损、溃烂,主要症状为胃痛、胃胀、反酸,疼痛通常发作于饭后或夜间。三是胃食管反流病。其是指胃酸“倒灌”进食管而产生的不适感或并发症,如胸骨后疼痛、胃烧灼感、反酸等。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那些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饱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老胃病”的诱因有哪些
以上这些疾病反反复复、迁延不愈、久治无效或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便拖成了人们所形容的“老胃病”;究其原因,黄睿做出了如下分析——
饮食因素: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高盐、高脂肪、辛辣食物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可致胃部不适和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诱发胃炎和溃疡的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增大罹患“老胃病”的风险。长期应激: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精神负荷过重等应激状况,容易造成胃痛、腹胀、消化性溃疡、大便异常等。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长期失眠、生活无序、缺乏运动等陋习均有可能染上“老胃病”。此外,长期使用或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激素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以及酗酒和吸烟,均会刺激胃部黏膜,增高胃炎和溃疡的概率。
黄睿告诫,“老胃病”如不能得到有效诊治和管理,轻者表现为食欲欠佳、营养不良,或者长期疼痛和不适;重者可能罹患食管炎、溃疡、胃出血乃至胃癌等重症。今年31岁的张先生是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入职7年来始终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早起晚归,熬夜打电玩,一日三餐几乎均为高脂、高油的外卖食品,而且喜欢吸烟、喝咖啡、饮酒。半年前,他觉得上腹部不舒服,饱食后剑突下有腹胀、烧灼感,但并未放在心上;后来因腹痛腹胀加剧,不得不到医院就医。经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筛查呈阳性,胃镜检查为早期胃癌,住院后接受了胃癌根治术及术后化疗,这才化险为夷。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睿指出,“老胃病”从萌芽之日到“引火烧身”有着很长的渐进史,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治疗“老胃病”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3—5年;病情较重的,如严重的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穿孔,恢复起来就更慢了,至少要耗时5年以上。因此,定期体检,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尤为关键。上面提到的张先生不幸发展到胃癌的阶段,教训惨痛,引人深思。
“老胃病”该如何防范
那么,如何才能筑牢健康的根基,不给“老胃病”以可乘之机呢?黄睿建议,防患未然,从源头抓起。
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膳食涵盖各类营养素,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尽量避免偏食和挑食;保证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充足摄入。
控制或减少食用辛辣、烹炸、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部,埋下胃炎和胃溃疡的隐患。下厨时适宜选择健康烹饪的方式,如蒸、煮、炖等。同时注意减盐和减糖,过多的盐、糖恰恰是催生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温床”。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用餐,细嚼慢咽,适量进食,杜绝暴饮暴食,减轻消化系统的负荷。
规律饮食时间:尽量遵循一日三餐制,保持饮食时间的一致性,可助益胃肠道的稳定状态。
少量多餐:将大量食物分成小份,进行多餐,有助于为胃部“减压”并促进消化。同时重视早餐的重要性,作为一天中重要的营养补给,早餐可抑制胃酸分泌。
适度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能促使胃肠道蠕动和健康消化。避免剧烈运动或饭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
健康的睡眠: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避免长期失眠对消化道产生的危害。
学会减压和应对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如健身、看电影、野外郊游等,以愉悦身心,让胃肠道更加“通达顺畅”。
戒烟限酒:过度饮酒和吸烟,无疑对胃部有坏影响。长此以往,容易让胃炎、胃溃疡和胃癌不请自来。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觉胃部持续不适或疑似有“老胃病”的状况,需定期体检,特别是胃肠镜检测,如发现异常,及时咨询消化科或普外科医生,听取专家的评估和建议。
最后,黄睿再次忠告说,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与自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呼吁,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养生保健的意识,重视胃部健康派发的“红利”。尤其是那些备受“老胃病”侵袭的年轻一代,在忙碌于学习、工作的同时,务必呵护好自己的胃肠道,不让“小恙”演变为“大病”,在未来的岁月中,用青春和健康增添打拼的“本钱”。
(衣晓峰 高伟 刘方舟 朱爽)
《中国食品报》(2023年08月10日06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0 11: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