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几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发表言论称:“2023年一季度自燃车辆起火率,燃油车万分之0.58,新能源车万分之0.44,但是电动车自燃是新闻,燃油车没人愿意听这个东西。”
此言论出来后引起业内很大争议,因为这与人们的认知反差很大。吉利控股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就在新浪微博发表评论称,“感觉不是这样的,基数不一样,年限不一样,起火原因不一样,不能简单下这个结论,应该有机构能长期检测对比一下。”
这样的讨论对电动汽车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很遗憾,在错误的数据上得不出正确结论。
中国汽车报等媒体报道显示,欧阳明高院士在该论坛使用的PPT数据显示,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2023年一季度自燃车辆,燃油车18360辆,新能源车640辆(8辆/天);起火率燃油车18360/31771万=万分之0.58;新能源车640/1445.2万=万分之0.44,并在图片左侧用标红字写着:电动车自燃是新闻,燃油车自燃不是新闻。
笔者按照欧阳明高院士列出的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源查询发现,不知是欧阳明高院士自己还是助手查询资料有误,该局从没有给出过车辆自燃数据,不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没有。2022年4月4日国家消防救援局官网题为《全国一季度火灾21.9万起 死亡625万》的信息公开显示,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4月3日通报,2022年一季度,从交通工具火灾看,新能源车辆增幅较大。共接报各类交通工具火灾1.9万起,同比去年上升8.8%;其中新能源汽车640起,同比上升32%;电动自行车3777起,同比上升35.9%,均高于交通工具火灾的平均增幅。
注意,这里的时间是2022年一季度,而不是欧阳明高院士所称的2023年一季度,该局并没有公布过一季度的数据,而18360+640恰好是1.9万起,如果说这是巧合,那只能说实在是太巧合了,巧合得让人难以相信。
而各类交通工具显然也不仅是汽车,在1.9万起火灾中至少还包括3777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但显然被划进了18360辆自燃的燃油车数据之中;此外,车辆自燃可能引发火灾,但不代表所有的火灾都是自燃,将所有的火灾都称为自燃,对新能源车也不公平。
以电动车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坚定的对外开放路线密不可分,2018年特斯拉在华成立独资公司,中国一举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业最开放的国家。
但这不意味着现在搭载锂电池的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形态,它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初级形态,固态电池、氢能源等各种技术纷沓而至,如何进化业界并没有形成共识,因此不论是跨国车企还是主流自主车企现在都在多条腿走路,不敢将宝押在电动车一条路上。
但在汽车业目前形成了一种恶劣的丛林文化风气,将电动车和燃油车极端对立起来,仿佛是势不两立的情敌,有你没我。实际上,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都是中国汽车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试图将二者分开的组织都是破坏中国汽车大环境的分裂组织。
202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里面有外资公司,也有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有电动车更有燃油车,而且燃油车是绝对出口主力。中汽协数据显示,在去年出口的491万辆汽车中,燃油车为370万辆,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120万辆的3倍。
这充分显示出中国燃油车企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看, 国外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如中国发达,电价不如中国低廉,加上目前电动车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燃油车出口仍然是不可替代。
即使在国内市场,对燃油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比如在微博上,众多网友针对坐电动车晕的情况呼吁网约车平台增加车型选项,让网友自行选择坐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此外,部分电动车企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及服务问题让车主头疼不已,宣传续航数往往仅是实际使用的一半,号称快充,几分钟可以充满80%电,但实际因为没有相应配电站实现不了,保费上涨,一些小区不许新能源汽车进等,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打击了部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信心。
麦肯锡中国近期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出现了史上首次下滑,有22%的纯电动车主表示,在购买下一台车时不再考虑新能源车,而该比例在此前的调研中仅为3%。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今年“两会”上也称,电动汽车自燃比例比传统汽车要高一点,购买成本要高一点,二手车的价格太低;并称吉利不分传统汽车还是电动汽车,吉利做的是智能电动化汽车,可以有发动机也可以没有发动机,这要根据市场需求。
汽车是一个全球化产业,中国汽车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唯一出路就是全球化,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车企,所以吉利、奇瑞、长城等国内主流车企均看的是长期发展,对标的是国际主流车企,希望成为其中一员,这些纵横商海大半生的企业掌舵者,见过无数行业和人起起伏伏,绝对不会是单一过渡技术盲目的跟风者。
1998年1月1日,小灵通正式落地中国,凭借当时不被跨国通信巨头看好的过渡技术,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一跃成为中国IT业领军人物,他在宴会上将胳膊压在马云、马化腾身上耳语,李彦宏侧目聆听的照片,至今仍在流传。高峰时小灵通国内外用户高达1.5亿,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暴涨278%,吴鹰更是被大名鼎鼎的美国《商业周刊》于1998年评为,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50位明星之一,但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UT斯达康和吴鹰?
当时在小灵通冲击下,国内通信巨头纷纷站队,以中兴为代表的选择是跟进小灵通,另一个不合作的选择了艰难的道路自己做手机,这家公司的名字现在如日中天,它就是华为。
今天在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多种新能源汽车路线初现曙光之时,是学习中兴跟进新势力在电动车上拼杀,还是像华为一样迎难而上在更高层次上竞争,李书福实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个可能如欧阳明高院士所说,许多人也不愿意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9 15: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