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王昌龄被贬龙标时写了一首送别诗《送柴御史》“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大意是你与我之间,青山一路相连,共沐云淡风轻,我们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处两地?王昌龄的诗有别于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洒脱,抑或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愁绪,同样深情,却不诉离伤。
唐朝的历史,一半在史书中,还有一大半在唐诗里。王昌龄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描写当时边关战争的边塞诗,而这些诗歌的书写肇始于其年轻时一段不羁放纵爱自由的边塞之旅。在科举兴盛的年代,知识分子大都心怀入仕的理想,这个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却不走寻常路,决意弃笔从戎,到西北边塞建设祖国。
王昌龄匹马戍边河陇,行走于刀锋边缘,本来是想投身军幕。这是当时不少文人的仕进之路,比如与他同时代的高适,就曾在名将哥舒翰的幕府任掌书记。但是王昌龄没赶上建功立业的机遇,在他前往边塞的数年内,边境战事逐渐息,没打过几场大仗。他听从老兵的建议好好读书,靠科举求取功名,既能边疆扛枪,又是个学霸的王昌龄,两年后就一举高中,进士登第,步入仕途。
王昌龄的西北之行,让他留下了不少大气磅礴的千古名篇。王昌龄出塞后,从甘肃靖远东行沿黄河南岸过白草原,经干盐池到李旺堡,然后南折沿清水河经萧关到今宁夏固原,之后顺官道而行返回长安。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寥寥数语就将临洮、玉门关、青海湖、楼兰、碎叶等壮丽山河囊括于诗里,将后世读者带入对盛唐边关雄壮气势的畅想中。
《出塞》堪称大唐流行金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大唐的边疆关塞,多少王朝兴衰,战争仍不休,士卒们只能前仆后继地奔向沙场。《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了瑰丽壮美的边塞风光和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
他反对一切不义之战,向往和平,谴责朝廷频繁用兵的边境政策。在《从军行七首》(其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不只是钢铁直男,还是个女权主义者,擅长写闺怨诗,在《闺怨》一诗借闺妇的口吻道出她们内心对残酷战争的悲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寓论于诗,这些富有边塞情调的篇章,是对唐朝军事现实状况的反映,似乎也早已预示着天宝十四载那场终结太平盛世的大动乱。日后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正是利用唐朝的边策欺上瞒下邀功请赏。在十几年间平步青云。
在政治上,王昌龄属于张九龄一派,善于直抒己见。但在朝堂之上,正直的品格往往会招来恶意的诽谤。这也导致这个汲汲于功名的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未能一展抱负,而是一贬再贬。别人在朝为官,要学着见风使舵,明哲保身,可王昌龄还是像早年写边塞诗一样,将对政治的见解毫无保留地写在诗中。他骂李林甫弄权,指责唐玄宗怠政,警告边事复起。可这些大实话给自己带来了无情的贬谪。
王昌龄初贬岭南,二贬龙标,长年的贬谪浇灭了他胸怀天下的热情,却给予了他似水绵长的友情。 “旗亭画壁”的典故,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三人梨园听歌互比才气的故事。多年后在贬谪途中路过襄阳,幸运地与老朋友孟浩然重逢,哥俩当然要痛饮一番。之后到巴陵遇上了另一个朋友李白,二人同样是盛唐大咖,且都因遭谤议而仕途不顺。英雄惜英雄。谁也不知道,王昌龄这次贬谪,会迎来怎样的命运。安史之乱这场风暴,最终还是搅动了天下,也将他推向了死亡。
然而,王昌龄此次贬谪经历的终点,竟是一桩没有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安史之乱中,年逾花甲的王昌龄为避战乱,辞官离开贬所,北上还乡,路过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关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早已成为千古之谜。史籍只留下只言片语,“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里面没有说清楚闾丘晓忌恨王昌龄耿介的性格,还是嫉妒他出众的才华。正义没有迟到,闾丘晓不久就因自己的罪恶得到了制裁,被张镐下令杖杀。王昌龄死于非命的惨案,至此总算得到一个让人些许安慰的结局。诗人年轻时独自赴边关,亲眼目睹战争,并在诗中屡屡警惕战祸,可他临终前,还是看到天下苍生陷于战火之中,自己最终也死于逃难的路上。诗人豪情壮志的一生,以一场悲剧匆匆落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1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