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铜陵日报
□吴宗飞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高中课程设置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独占其二,具有重要地位。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因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革命传统作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难免有一定程度的隔膜,以致部分学生兴趣不大,难以产生“共情”。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学的热情,为学生构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能够沉浸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和氛围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的魅力,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人生感悟,有效提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质量。
一、立足语文课堂,在作品中感悟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一般更倾向于以人物为表现对象,即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因此,需要立足语文课堂,将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所具有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细节品读,走进人物,进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例如研习《红岩》这部经典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文学风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营造教育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渗透革命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将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校园环境是校园精神风貌的核心载体,可以将校园雕塑、建筑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增设红色革命人物雕塑等物质景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可以在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激发出爱国情怀,从而提高他们的红色文化素养。可以在校园宣传阵地上,把优秀的红色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黑板报、宣传标语等,把红色文化的元素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例如铜陵一中建设了“四史”学习体验中心,借此学生就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便于在学习革命文学作品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背景。
三、开设活动课程,在活动中传承革命精神
在活动中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更利于传承红色精神。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如在《长征组歌》学习时,我们也可以用讲述长征故事等活动来介绍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再如《红旗谱》教学时可以举办课本剧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研读作品兴趣。在社团活动中举办各类传承革命文化活动,开展红色经典阅读比赛、红色诗词比赛、红色短剧演出,让同学们认识到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结合“七一”“八一”“国庆”等节日开展特色活动,丰富的活动课程可以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
四、构建教育平台,在新媒介中激发学习热情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可以构建革命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运用微信、微博等主流公众平台,呈现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红色题材资源,宣传红色景观、红色人物故事、红色诗词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人文魅力。此外,可以构建出一个革命文化的网络课堂,用学习、互动、评价等板块来展现革命文化的内容,学生可以在一个专门的讨论栏目中,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推动学生们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的革命文化情感体验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接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洗礼。
五、利用本土资源,将专题学习与综合实践结合
要想让革命传统作品能够真正地植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需要让革命传统作品真正地“活”起来。为此可以利用本地的红色课程资源,开展“革命文化”体验型教学,举办研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前往铜陵烈士纪念馆、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铜陵新四军抗战史迹陈列馆等,让学生接触到革命故事发生地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结合老师的讲解或者多媒体技术的参与,让学生从故事的旁观者变成故事的参与者,从而让革命故事“活”起来,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与体验。
六、加强学科交流,建立深度融合教育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要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师组成专题指导组,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以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与语文学习中的其他内容对比,具有天然的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优势。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的良好的材料。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感性描述和多角度的重现,通过对这些客观史实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了解革命人物的人生轨迹和经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全面理解。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与地理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学习选修教材“雄关漫道”单元,需要介绍红军所跨越的险峻的地形,从而加深学生对长征艰苦的理解,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畏之情。不论是高中阶段的政治课还是历史课、地理课,都可以很好地与语文课中的革命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新时代需要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而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因素结合起来,推动多方面的融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提高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一中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9 12: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