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刘华利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支气管在过敏原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产生阻塞,从而导致气道狭窄,对肺部通气造成影响,进而使患者呼吸困难。患者还可能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即症状突然恶化。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基本病因
(一)遗传因素
哮喘和遗传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比群体患病率高,而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可能性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
(二)变应原
室内外变应原:在室内变应原中,尘螨是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一种,是世界范围内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在皮毛、唾液、尿液及粪便等分泌物中都有尘螨。另外,真菌也是存在于室内空气中的变应原之一,尤其是在潮湿、阴暗或通风不畅的地方。室外最常见的造成哮喘发作的变应原是花粉。
职业性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有谷物粉、面粉、木材、饲料、茶、咖啡豆、家蚕、鸽子、蘑菇、松香、活性染料、过硫酸盐和乙二胺等。
药物:阿司匹林、普菱洛尔、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和一些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等是药物所致哮喘的主要变应原。
二、诱发因素
空气污染、吸烟、呼吸道病毒感染、妊娠、剧烈运动以及季节交替等都是哮喘常见的诱发因素。吸入冷空气、蒸馏水雾滴等非特异性刺激也可能会引发哮喘。除此之外,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也能够引发哮喘。
三、症状
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以及伴有哮鸣音是哮喘的典型表现。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样痰,甚至出现发绀等。部分患者只表现为咳嗽。
哮喘症可能发作数分钟,也可能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部分患者在运动时会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并发症
急性哮喘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和肺不张。
哮喘长时间反复发作和继发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五、中医护理
(一)一般护理
保持屋内空气清新,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避免烟尘异味刺激,避免和引发哮喘的尘螨、花粉等刺激物以及某些致敏食物接触。
不呆在有烟味的室内,患者必须戒烟。
在哮喘发作时调整为半坐位或端坐位,缓慢进行呼吸。
可以喷吸止喘雾剂以临时平喘。
中医认为耳穴压豆疗法对于缓解哮喘发作有一定的疗效,但对处于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需采取综合治疗,哮喘停止发作后应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以便巩固成效。可取穴:肺、支气管、交感、平喘;配穴:风溪、内分泌、肾、大肠。以对压或直压手法按压,每次取一侧耳穴,哮喘重者亦可双侧耳穴同取,三到五日一换,五次为一疗程。
谨遵医嘱,不随意使用镇咳、镇静剂。
(二)辨证施护
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患者适宜处于阳光充足、偏暖的室内,尽量避免受寒;宜食用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萝卜等。日常可食用杏仁粥等。
寒哮:证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胸闷如塞,呼吸急促,面色晦滞,形寒怕冷,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选方:射干麻黄汤。护理:此病遇到寒气容易发作,因此要避免受寒;日常饮食、喝水吃药需选用温的食物,可趁热食用生姜大枣糯米粥以散寒解表,忌生冷寒凉、甘肥、粘腻之品。
热哮:证见喉中痰鸣如吼,气息粗涌,咯痰粘稠或黄浊如脓,咳吐不爽,面赤口渴,或有身热,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治法:清肺泄热、化痰平喘。选方:定喘汤。护理:患者屋内应经常通风,保持室内清爽;实时对体温进行监测,若是口干可以让其多喝水或多食用梨、橘等新鲜水果,同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受风着凉,出汗时及时擦干;痰多粘稠难咳者,可给予川贝粉1.5g开水冲服,或蛇胆川贝液1支口服,或蛇胆陈皮末1支,或服用鲜竹沥水20ml,以化痰易咳出,也可用清热化痰药做雾化吸入;饮食上可以多吃香蕉、芹菜等,以清热、润燥、化痰为主,不能食用牛肉、羊肉或狗肉。
肺肾两虚:久病肺虚及肾,动则气喘,呼多吸少,腰酸腿软,畏寒肢冷若冰霜,咳嗽少气,痰稀色白,舌胖苔白,脉管炎沉细弱。施护: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选食山药、扁豆、核桃、莲子、黑木耳等补肾之品;指导患者做呼吸保健操等以提高肾、肺功能。
肺脾气虚:喘促气短,声低懒言,自汗怕风,极易感冒,咳痰稀薄,倦怠力,食少便溏,舌苔薄白或腻,脉象细弱。施护:肺虚卫外不固,须慎起居,避风寒;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缓解后指导做呼吸操、太极拳等;饮食宜清淡、可口、营养,选食沙参、百合、山药、苡仁、扁豆、山楂等做粥食用以健脾益肺化痰。
参考文献:
[1]于身存,边安政,张桂菊.中医药治疗哮喘发作期实验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7(04):525-532.
[2]刘元元,赵欢欢,屠新敏,王明航.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与炎症表型、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03):1020-102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1 06: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