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磬玉声 西泠闻韶
杭州日报讯 8月1日,由西泠印社、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承办的“西泠闻韶——春秋战国齐系铭文石磬特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展。展览同期举行交流座谈会及拓本印章捐赠仪式。
“磬”,是古老的石质打击乐器,同时也是礼器,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石磬又扮演着祭祀、礼器、雅乐等不同的角色,蕴含着浓厚的政治功能和人文精神。早期磬以单件使用,称为“特磬”。商代晚期出现数件相编之组磬,称为“编磬”。两周时期编磬和编钟构成“金石之声”。石磬分为五音,十二律。
春秋战国时期齐地经济社会发达,乐文化兴盛,晚清以来,齐故城多次出土石磬,为齐国宗庙之所遗。先秦石刻文字稀如凤毛,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所藏石磬千余件,总字数达两千余字,为多年搜集而成,是目前存世先秦石刻文字较多者,十分珍罕。铭文内容包括标音、编号、方位、记事等,还有部分为朱书文字。这些石磬是厚重齐文化的见证,再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西泠印社秉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近年来,不断扩展印学的外延,为学术研究努力的方向。此次展览遴选石磬精品八十件,为齐系石磬首次在杭州规模展览。
“这些刻在磬上的文字,对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编钟、编磬的制度、位置,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曹锦炎认为,在中国古代,钟磬作为一种庙堂之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此次展览展出的石磬作品,上面的铭文具有非常明显的战国文字的特色。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刘绍刚介绍,这批石磬中有很多是用毛笔蘸朱砂书写而成。这些石磬作品为古代乐律、礼仪制度、历史学、文字学、书法史、金石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当代篆刻创作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价值。
现场,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与西泠印社部分在杭社员就这批齐系铭文石磬的研究成果和篆刻创作借鉴展开座谈和交流。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王婵向西泠印社和中国印学博馆捐赠石磬拓本(原钤)、馆藏陶瓦拓本(原钤)和宋代木质印章,以此表达对西泠印社和中国印学博物馆的深厚感情。
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4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