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8-05 01:49: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从风雨长廊到国际秀场,从流动集市到千万级非遗聚集地,一个个小摊贩的生计,连着非遗传承的根,也牵着产业发展的线。自“村T”火爆之后,曾偏安一隅的集市,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成为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7月24日—26日,校媒融合调研团走进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触摸这里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困境与破局。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凯里绣里非遗集市。董亭亭 摄

传承者:“我的绣品,要让客人摸到温度”

一个摆满苗绣的摊位前,一对年轻的夫妇拿起绣品翻看:“嬢孃,您这网上有店吗?”

71岁的摊主刘福英摆摆手,声音带着苗语特有的婉转:“没有哦,只在线下卖,你看这针脚,一针是一针的实在。还有这图案,要当面给你讲,你才懂这里头的分量。”

摆摊40多年的刘福英总是热情地给客人展示绣片细节,招呼完后,又细心收好物件。一遍又一遍。

“10岁就跟阿妈学绣苗龙,那时踩在板凳上才够得着绣架。”跟刘福英聊起刺绣,记者透过她滑到鼻尖的老花镜,看见发光的双眼。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摊主刘福英和她摆满绣品的摊位。董亭亭 摄

她的手背上爬满老年斑,指关节因常年刺绣变形,可一遇着精细的苗绣纹样,那双手马上又“活”了过来。

无意间,她摊位上的绣品成了游客了解民族文化的窗口。

“外人看是块绣片,可这针脚里藏的,是我守了几十年的老手艺。”刘福英说,曾有个顾客买了张手绣帕子,转头就在网上说被机绣帕子糊弄了。为此,刘福英难过了好久。

“也不怪她,市场上确实有机绣冒充手绣情况,一般顾客确实很难分辨。但我的绣片,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让客人摸到温度!”刘福英说。

在绣里淘集市的摊位上,像刘福英这样的苗族嬢嬢占大多数,她们年纪50到75岁,精干热情,手里总是拿着针线,戴着老花镜。大多数游客都是因这群苗族嬢嬢而来。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湖北的游客孙淘宝仔细观察绣品。董亭亭 摄

正如来自湖北的游客孙淘宝所说:“来凯里四天,去了绣里淘三趟,看了两场‘村T’。买的包包既保留了老纹样的灵气,又能日常用,感觉把一段故事揣在了兜里。”

这里的嬢孃告诉她:“绣里的花不按四季开,按心里的念想开。”她说:“突然懂了为什么这些绣品不像机绣那样千篇一律。”

处于民族文化灿若星河,非遗不胜枚举的黔东南,凯里的非遗集市由来已久,在行业内声望不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凯里营盘坡,逐渐形成以苗族古旧服饰为主的露天集市。摊主多为周边县乡的苗族妇女,她们将家传或收购的老绣片、银饰铺在地上售卖,每周赶集一次,是西南民族服饰核心集散地。摊位前,总是挤满国内外收藏家、学者、服装设计师。

后期,集市地点随着城市发展几经周转,手工艺也伴随着真伪混卖、技艺断层等阵痛,但很多摊主依然坚持至今。摊主们从市场价值中,逐渐意识到了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从而萌发了保护意识。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摊主张简毅正在和游客交流。董亭亭 摄

“这是一件火草衣。”摊主张简毅向记者介绍:“农妇们撕下生火草叶片背面的覆膜,手工捻搓成线,再织成布,从采草到成衣,需耗费数年时光。”

当市场出现商业化消解文化内涵和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张简毅选择逆流而行:商品化的东西缺乏温度,他渴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服饰的精神内核——爱意与传承。“虽然真物件定价不低,但仍有懂行或喜欢非遗的游客愿意买单。”张简毅说。

创新者:“想让老纹样,跟上年轻人的脚步”

58岁的摊主许荣兰,她的摊位像个“实验场”,左边摆着母亲传承或下乡回收的老绣片,右边堆着她新做的刺绣发箍、挎包和发夹。“绣了30多年,比起妈妈,我的刺绣不算精湛,却爱琢磨一些新花样。”许荣兰说。

实际上,这样的创新,是伴随着非遗集市的成长发展起来的。摊主们在市场中开阔了视野,也累积了人脉,回到乡里用自己在纺织、刺绣方面的一技之长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投放到市场,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还使处于势微、濒临失传的服饰技艺得到了传承,获得了新生。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摊主许荣兰正在向游客热心介绍。董亭亭 摄

许荣兰介绍,她将设计创新产品发布到社交媒体上,一个月时间就帮她招揽了北京甚至是德国的顾客。

“从小看妈妈绣花,可真要自己闯出条路,可不容易。”许荣兰叹了口气,又迅速打起精神,“你看这些老绣品,那是根。可年轻人喜欢新鲜的,我想让老纹样跟上顾客的脚步。”

摊主张平士是公认的“新派生意人”,其经营策略十分鲜明,即“老绣新做”。他专门从乡下收购老绣片,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有的被巧妙地加工成精致的发卡,有的被镶嵌成独特的手链,还有的被缝缀在包包上,摇身一变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单品。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摊主张平士正在自制苗银饰品。董亭亭 摄

谈及收益,张平士坦言:“老绣本身有收藏价值,但年轻人更喜欢实用的小饰品,这样利润才能跑起来。”

许荣兰们的创新探索,极大丰富了集市的产品种类,为集市吸引了不少年轻客流。如今,集市内蜡染、苗绣、木雕等非遗商品已超6000种。

相比之下,万义南团队是集市里的“新摊主”,她们接触非遗的时间不长,却因看好这行的未来而坚定入局。

她们的直播间藏在集市附近的小工作坊里,二手补光灯映照着蓝色的墙面,正对着手机展示一件靛蓝色蜡染上衣,镜头前,主播语速流畅地讲解着布面的纹样寓意。

团队里,三位年轻女性都毕业于本科院校,放弃了原本的职业,一头扎进了民族非遗直播的浪潮里:“我们仨都是本地人,看着‘村T’带火了家乡,就想把蜡染、扎染这些老手艺推出去。”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万义南团队的励志工坊直播间。董亭亭 摄

“我们的直播间经常被同行笑话‘low’,但我们丝毫不在意,我们清楚地知道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我们的每件货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人懂。”

创业之路是艰难的,但她们年轻有干劲,充满信心。

她们不是个例,像万义南团队这样的直播力量,绣里淘有很多。这支力量逐渐拓宽集市商品的销售半径,将凯里的非遗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破局者:把非遗“搬”到国际舞台

很长一段时间里,非遗集市“居无定所”,几经变迁。

2023年9月,凯里市政府为盘活非遗资源,以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各民族参与文化创新,推动非遗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而划行规市,将散落街头的416户摊贩迁入苗侗风情园,打造6100㎡非遗聚合体——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

开市初期人潮汹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海内外游客。却也不得不面对因缺乏引流渐归沉寂的现实。

用摊主唐中花的话说:“刚搬来时,这里一片空场地,连个人影都没有。”

一场“村T”让这里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时间,“村T”关联的非遗工坊已覆盖50余个村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个,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绣里淘非遗集市将蜡染围巾、银饰耳环等产品销往全国,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超40%。

提起“村T”,绕不过一个人——杨春林。在凯里市湾水镇江口村的吊脚楼里,杨春林在母亲绣花的针线穿梭中成长。读大学时,他在街头摆起地摊,来自家乡的绣片、银饰意外热销。后来通过苗绣纹样与孙悟空、清明上河图等国潮符号,让二十余家分店在全国绽放。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杨春林带着贵州山里娃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图源 中国国际时装周

2024年7月,在苗侗风情园风雨长廊,杨春林团队主导了一场零门槛的时尚革命——村民穿上自己的盛装走T台。

场内,从几岁孩童到80岁老人,4万人次村民化身“超模”,向世人展现文化自信。

场外,杨春林带着45名贵州山里娃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侗族大歌与苗绣盛装惊艳世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舞台,村民肩挑稻穗展示农耕智慧。

短短一年,“村T”全网话题流量从0突破至120亿次。2024年,黔东南州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非遗主题消费占比达35%。非遗集市商户数量从400家激增至710家。

从风雨长廊到国际秀场,从流动集市到千万级非遗聚集地,这场破局本质是一场深植乡土的文化重构运动:

当顾彪老人穿着草鞋扛木犁担孙女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苗歌与T台光影交融的画面获赞300万次,农耕文明的厚重与时尚张力共振,乡土美学从此无需迎合外部标准,自成体系。

15岁少年刘家成用英文制作村T轮滑视频在Instagram获赞——文明对话从“被展示”转向“主动讲述”。

轮滑少年穿侗服炫技,萌娃抱下司犬登台,哪吒卡通与苗绣碰撞……青少年以文化自信让非遗从“外婆的遗嘱”变为“我的潮流”。

青春实践派|从“外婆的遗嘱”到“我的潮流”——凯里绣里淘的非遗蝶变

贵州民族大学的梅军教授接受访谈。董亭亭 摄

贵州民族大学梅军教授进一步阐释:“‘村T’现象的火爆,恰恰印证了这场文化重构运动的深层逻辑,始于贵州大山的文化觉醒,打破了长久以来乡村文化即‘落后’‘土气’的偏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当我们真正读懂‘村T’背后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联结,明白‘乡土气’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它自然能跨越地域边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更可贵的是,“村T”联动绣里淘非遗集市,形成“秀场引流—集市消费”闭环,经济赋能与文化自信实现同频共振。

至此,那些曾被生存挤压的精神需求,如今在文化认同中尽情绽放。二十五年前在街头提着篮子四处奔波的绣娘唐中花,如今搬到绣里淘有了稳稳当当的“一方天地”。稳下来的她,开始打扮自己,穿上自己缝制的盛装,走“村T”。

在这里,一个个小摊贩的生计,连着非遗传承的根,也牵着产业发展的线。这便是最动人的蜕变:非遗在传承中创新,产业在民生里扎根,最终开出经济与文化共生共荣的繁茂枝叶的非遗之花。

指导老师 王晓晖 彭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实习生 董亭亭 杨先婵

郭璐 赵兴燕 李爽 徐艳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5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孙女以母亲微信群聊留言遗嘱为由,要求继承遗产,外婆认为无效,孙女上诉,法院:无效遗嘱
...一则信息表示财产全部由女儿继承但其他继承人认为这份遗嘱无法证实母亲的真实意思应当认定无效这场家庭矛盾该如何化解?微信群里留下的遗嘱,有效吗?案 情 回 顾被继承人赵某育有独生
2023-11-16 14:55:00
“父母就我一个独养儿子,为什么姨娘可以分我家的财产?”一场没有立遗嘱引起的家庭财产纠纷
不写遗嘱,按照法律只能法定继承“我母亲没福气,前两年家里刚换了房子,结果一场车祸,母亲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我万万没想到,我是独养儿子,为什么姨娘可以分我家的财产?”吴先生是杭州人,
2023-06-27 07:35:00
女子微信群留遗嘱被判无效,网友:法律需要严谨性
近日一女子在微信立下遗嘱而正是这份遗嘱造成了家庭矛盾那么,在微信群立遗嘱是否有效?是否能证实当事人的意思呢?在微信发布遗嘱的是赵某,于2016年离异,她育有独生女小钱。近几年,赵
2023-11-19 00:58:00
...弃继承的,该继承人应当继承的遗产转给其继承人,但是遗嘱另有安排的除外。”网络上流传的“独生子女不一定能继承父母的全部遗产”、“父母的遗产七大姑八大姨都有份,子女争也没用”就属
2023-09-22 01:14:00
工行凯里榕江支行高考服务驿站:为青春护航,为梦想加油
...梦想全力冲刺。在这承载着希望与期盼的特殊时刻,工行凯里榕江支行始终心系莘莘学子与辛劳陪考的家长,积极践行国有大行的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温情,联合团县委、榕江农信联社、创界文旅公
2025-06-16 16:16:00
遗嘱咨询师 帮老人做好人生抉择
本文转自:今晚报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希望能通过遗嘱的形式,为自己也为了家人,做好人生的最后一次抉择。为帮助老年群体梳理内心真实想法,遗嘱咨询师应运而生。面对遗嘱咨询师,老人们逐
2023-01-20 03:57:00
...随后,闵行公证处的公证员向小英亲属宣读了小英母亲的遗嘱,对于遗嘱未处分的动产,征询他们的意见,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和调解,最终确认由小英继承其父母的遗产,圆满解决了继
2023-02-03 14:47:00
《错爱一生》:早已知晓顾忆罗身世的外婆,为何到死都还在纵容她
...外婆把钱全都留给了别人,而没有她,便要挟着外婆修改遗嘱。但就在这样的争执下,顾老太太被顾忆罗失手推下了楼,就此丧命。然而顾忆罗到这个时候还没有认清自己的错误,在凤姑为她顶下罪
2025-02-09 13:18:00
独生女双亲去世后冒出22个遗产继承者,公证处:建议生前预立遗嘱
...建议,为了让子女更好地继承自己的遗产,生前进行预立遗嘱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办理公证遗嘱,立遗嘱人可以有效降低遗嘱无效的法律风险。同时,以明确特定继承人的方式,不仅能破除错
2023-05-28 13:55: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东高河村重生记
昔日漫天煤灰 今日漫山花海东高河村重生记——绿水青山这样变成金山银山(二)9月20日,游客在邯郸市复兴区东高河村游览。 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今年5月
2025-10-06 07:52:00
河北国际陆港创新拓展“班列+”业态临西轴承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海外市场河北日报讯(记者贡宪云)9月29日,在临西“国际轴之城”产业园
2025-10-06 07:52:00
创新消费场景 发挥区位优势 推出特色商品“河北游”持续带火“河北购”“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旅游宣传语的含金量不断上升
2025-10-06 07:54:00
省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四主动”服务法企业换证“线下零跑动、办事一次成”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今年,河北省政务服务中心聚焦企业办事痛点
2025-10-06 07:54:00
从好标准、好设计等“六好”方面推出若干措施我省加快推动“好房子”建设河北日报讯(记者宋平)从遮风挡雨到追求品质,“好房子”的内涵不断升级
2025-10-06 07:55: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高宇农业园:农业嘉年华 尽情享快乐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高宇农业园农业嘉年华 尽情享快乐9月30日,2025年(第三届)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幕
2025-10-06 07:55: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智能管板栗 亩产翻两番
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智能管板栗 亩产翻两番10月2日,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栗农黄全书手捧丰收的板栗笑脸盈盈。 河北日报记者 孙也达摄“你看这地上落的栗子
2025-10-06 07:56:00
聚焦新能源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精准招引项目邢台以链招商力促两大产业聚链成群河北日报讯(记者王永晨、闫德见)9月28日
2025-10-06 07:57: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兴隆县小关门村:灾后深山村 又闻果飘香
兴隆县小关门村灾后深山村 又闻果飘香10月1日,游客在兴隆县小关门村果园采购蜜梨。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10月1日清晨
2025-10-06 08:00:00
国庆中秋假期 厦门继续跻身外国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游”目的地
鼓浪屿以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魅力受到境内外游客青睐。图为鼓浪屿钢琴艺术周演奏现场。(鼓浪屿管委会 供图)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厦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如春风拂过
2025-10-05 08:35: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刘光昱)9月30日,由雄安新区农业农村局和容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第三届)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幕
2025-10-05 08:35:00
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厦门文旅市场交出亮眼答卷
连日来,厦门中山路游人如织,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厦门日报记者 陈偲瑶 摄)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 通讯员 彭军)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2025-10-05 08:35:00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进入二审严守安全底线 保持市场活力河北日报讯(记者霍相博)9月28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
2025-10-05 08:38:00
中新经纬10月3日电 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网站消息,为严厉打击盗采盗挖矿产资源等非法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5-10-05 0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