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在古代,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殉葬,那么下场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4 18:00:00 来源:戏说三国

垂危的朱元璋躺在病榻上,翁妃前来侍奉汤药,朱元璋怔怔地望着亭亭玉立的爱妃,欲言又止,翁妃是一位蒙古女子,14岁入宫,今年刚刚25岁。翁妃猜到朱元璋有话要说,便俯身问道:“皇上有何吩咐?”

朱元璋伸出一双大手,牵着翁妃粉雕玉琢般的纤手,断断续续地问道:“你愿意长久地侍奉朕吗?”“愿意,我愿意”。翁妃回答道。

“来呀,给翁妃赐白绫!”翁妃方才恍然大悟,一下子瘫软在地上,皇上所说的“长久侍奉”原来是让她去殉葬的。

在古代,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殉葬,那么下场是什么?

翁妃出身蒙古名门望族,但是入宫的时候这个滞留中原的昔日蒙古望族也早已衰落,朱元璋纳翁氏为妃可能出于猎奇,也可能出于虚荣,心态很难说清,但是翁妃的入宫并没有给她的家族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帮助,本人也最终未能逃脱殉葬的厄运。

翁妃正值青春年华,当然不愿意死,可是皇命不可违,哪怕自己抗旨,也会性命不保,说不定会死得更惨,与其如此,不如遵旨,于是在太监的监督下,翁妃便悬梁自尽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随后朱元璋下旨,命令凡是自己的嫔妃一律需要给自己殉葬,到地下陪伴自己,殉葬官人的父兄重重赏赐:官升三级,辈辈世袭。

宫女妃嫔们正值青春,没有人自愿去殉葬,大都是被逼无奈,但是尽管无奈,也得顺从,统治者为了美化自己,却将殉葬这种行为宣扬成了殉葬宫妃自愿的忠君行为,对家族恩赏丰厚。

在古代,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殉葬,那么下场是什么?

以上是明朝殉葬制度的缩影,殉葬者那份悲愤无奈的痛苦跃然纸上,朱元璋即便是死后,也彻底暴露了他的残忍和自私,40个妃嫔都活活地为他殉葬而死。

或许是承接了他这种残忍自私的个性,此后他的子孙后代,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景帝的,这种殉葬方式竟然成了皇室公开的惯例,以至于几代下来,死于殉葬的妃嫔人数竟然达到了800多人。

活人给死人陪葬,本来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从先秦史籍开始,关于宫中女子殉葬君主的例子就屡见不鲜,秦汉以后,帝王多以陶俑代替宫人殉葬,多数妃嫔被安排去侍奉陵园,但是人殉制度并未杜绝。

明朝初期几代皇帝恢复了历史上这一非常残酷的殉葬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取消殉葬,朱祁镇认为前面几位帝王去世都以宫妃殉葬,这很残酷,朱祁镇临终前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事实上,在废除殉葬制度之前,明朝皇宫里充斥着残酷,有些宫妃自愿殉葬,这可能是出于个人感情或者某种身后的考虑,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被逼着殉葬的。

在古代,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殉葬,那么下场是什么?

殉葬代表着生命权的丧失,从殉者不是自愿,因此人殉制度的运行必然掺杂着野蛮暴力,对于不愿意殉葬的妃子采取的措施极其森然可怖,情状也至为凄惨。

明朝人殉制度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洪武三十年,朱元璋积劳成疾,在十二月便一病不起了,他看到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唯一担心的就是后宫里那个非常精明,且做事非常有心计的李淑妃。

李淑妃是皇长孙的亲祖母,太子朱标的亲生母亲,曾经是朱元璋最宠爱的人之一,李淑妃办起事情来沉稳果断,颇有干练重臣的风范。

由于李淑妃做事干练,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便让她代行马皇后的权力,总管六宫事务,同时提升了她的二哥做了亲军金吾卫指挥,和锦衣卫指挥一起掌管锦衣卫诏狱,也就是皇家的监狱,恩宠有加。

朱元璋不愿意汉朝刘邦死后吕后专权的一幕在自己的大明后宫里面上演,更怕李淑妃步武则天的后尘,轻而易举将朱氏江山搞成李家天下,于是,决定除掉李淑妃。

在古代,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殉葬,那么下场是什么?

朱元璋先是设宴款待李淑妃,然后派人把李淑妃的哥哥请来和她团聚,美其名曰让他们兄妹尽尽骨肉之情。

酒足饭饱之余,朱元璋拉着李淑妃的手,说:“朕的日子已经不多了,爱妃,我真是舍不得你呀!”

李淑妃很聪明,她知道朱元璋这样做,自己的死期就到了,她身子一摇晃几乎跌倒在地上,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落到这样一个结局。

此时,李淑妃才不到30岁,正是青春年华,可是皇帝让她死,却不能不死,如果自己拒绝殉葬,不仅自己难逃殉葬的命运,家族也会被连累,哥哥们更是性命不保,为了保全家人,李淑妃决定选择顺从。

李淑妃非常从容地给朱元璋跪下,并说道:“陛下的意思,我明白了,死就死吧。”回到宫里,李淑妃就上吊自杀了。

这是朱元璋为了忌惮李淑妃而逼她殉葬的情景,李淑妃家中有哥哥在朝廷当官,为了保住家人的安全和性命,不得已选择殉葬,后宫中妃嫔自愿殉葬大多都是这个原因,为了家人的富贵荣华以及自身死的体面。

在古代,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殉葬,那么下场是什么?

在明朝殉葬制度中,新皇帝往往会对殉葬宫人进行表彰并且对她们的家人也进行抚恤,让其带俸世袭,因而这种家族被称为“超天女户”。

当时有不少家族为了获得世袭的富贵去牺牲自己亲人的性命,而皇宫中的女子为了自己父亲和兄弟的富贵官职也会不惜牺牲自己来保全家族。

宫女妃嫔们不愿意死怎么办?不仅会被逼死殉葬,还会被太监活活勒死,在朝鲜的《李朝世宗实录》中有一段记载明成祖死后逼宫女们殉葬的详细情景:在明成祖驾崩那天,三十多名宫女都被安排吃最后一次晚餐,吃完饭以后便被带到殿堂上,殿堂上放满了凳子。

太监们让宫女站在凳子上,上面挂着绳子套,把宫女们的头放在绳套中,然后太监们会迅速撤掉小凳子,任凭宫女们哭声震天,不断挣扎,丝毫不会理会,宫女们就这样被吊死,无论怎么哭喊反抗都改变不了从死的命运,场面惨不忍睹。

当然,不愿意死的宫女妃嫔,不仅会被逼殉葬以及活活勒死,有的甚至被人将水银注入体内,转眼间就会断气身亡。

在古代,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殉葬,那么下场是什么?

总得来说,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死,那她们将会死得更惨,不仅会被逼殉葬,还有可能被活活勒死,或者被注入水银断气而亡,殉葬者无能为力,只有凄惨而无助的哀鸣,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殉葬制度无疑揭示了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草菅人命的本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棣死后有哪些妃子为其殉葬
朱棣,出生于应天,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征班师途中,走到榆木川时病死了,活了六十四岁。按照当时明朝的制度,皇
2024-06-24 16:24:00
皇后的侍女一跃成为皇帝妃子,宫内宫外对她好评如潮
明成祖朱棣很多地方像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这其中就包括与结发妻子的感情。尽管他们君临天下之后,后宫佳丽无数,但在他们的心目中,皇后的地位确实独一无二的。朱棣对于徐皇后,就如同朱元
2024-10-15 10:43:00
张玄妙,其身世己不可考,明太祖朱元璋的美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甲戌,公元1394年),张美人生下明太祖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当初怀孕时,张美人非常期望自己能生下一个男孩,日
2023-04-16 16:43:00
一入皇宫深似海?入了王府往往更惨!残酷然而奏效的明代殉制度
...一被废除却依然残酷的殉葬制度重新提了出来。 明太祖朱元璋是这一制度的推动者,早在他死后,便有众多后宫妃嫔跟从他而殉,这在《大明会典》中有明确记载,朱元璋之陵明孝陵中的陪葬妃
2024-11-30 09:49:00
朱棣登帝之后为什么不再有孩子了
...欢明朝的清朝也没有说过。和父皇子嗣兴旺,多子多福(朱元璋共生26子16女)不同。明成祖朱棣只生了四子五女,数量远不及他的父皇,最小的皇子朱高爔出生于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
2023-08-09 22:36:00
朱元璋死后,至少有12位宫女殉葬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军民分籍,对于那些立有战功的武将,还会授予世袭军官的职务。比如说名将戚继光,他的祖上在明朝初年获得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袭职务;另一位名将李成梁,他的祖上是世袭
2023-08-28 12:01:00
朱元璋殉葬妃嫔:考古揭秘背后的残忍与真相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勘探和研究,已经非常确定就是位于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同时,考古人员还在孝陵附近发现了三处殉葬妃嫔、宫女的殉葬墓区。这也跟史书上所记载的朱元
2023-12-22 15:55:00
明朝朝天女户是什么呢
...“朝天女”的名字,源于“太祖朝天女户”一词,发源于朱元璋在位的时期,是一种特殊女户的称呼。古代,家中没有男丁,而以妇女为户主的民户,就被称为女户。在明代,又诞生了一些比较特殊
2023-03-15 22:29:00
...这位妃子的身份,民间流传的说法,主要有三:历史上,朱元璋曾经八次北伐,在攻陷元朝大都北京之后,元顺帝见到大势已去,便逃回了蒙古。在仓皇间,竟然忘记带走自己的妃子,而这些妃子,
2024-06-23 06:4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