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陈 勇
对美食的向往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态度。如果有幸相遇一种闻所未闻、唇齿留香的美食,更让人津津乐道。
源于武陵大山深处、溇水河上游的民间佳肴——“嗍丢”,便是这样一道美食一道奇食。初遇“嗍丢”,就算是相对稳重的人也忍不住拍手称“妙”。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食材竟然是一种山中溪流边常见的小青石,“小石头哪里是吃的东西?”然而,“石材”成“食材”,真是妙不可言。
你看,厨师烧开滚烫的植物油,各色香料在锅中与圆润光滑的小青石翻滚、碰撞,“噼里啪啦”“叮叮当当”,让人仿佛置身于激情四射的音乐会中。整个身心都被这余音袅袅的打击乐所融化。一曲奏罢,“石材”出锅——夹起一颗小青石,滑入口腔,卷起迫不及待的舌尖,“嗍嗍”之声此起彼伏。或麻或辣的余味在口鼻、心脾游走,像吐樱桃仁吐瓜子壳一样,“扑”的一声吐出小石子。此时,享用这道神秘而又简单的美食只剩最后一道程序,那就是将掌心的小石子丢出去。
重新夹起一颗小青石之前,食髓知味的山里人仍会缓缓蠕动舌尖,他们说能清晰感觉小青石和着余香在口腔缓缓游走,久久寻味。
为了这道神秘而又简单的美食,山里人会不辞辛劳,行走在绿水潺潺的溇水河两岸,精心挑选那些圆润、干净、形状一致的小青石,用河水细细清洗,如抚美玉。
他们说,“嗍丢”原来是容美土司历代土王的独享。这种小青石产于溇水河岸。现代科学早已证明,溇水上游的土壤、岩石、植物中均富含硒元素,人们在品尝过程中自然会吸入一定量的硒元素。
至于容美土王何时开始享用这道奇食,山里人已经说不清楚了,他们只是口口相传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土王吃遍天下山珍海味,舌尖实在品不出什么味了。为了满足舌尖上的“猎奇”,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贴出告示,重金征求奇异的菜肴。生杀予夺的土王发令:必须是他没有吃过的菜,否则献菜的人将被杀头。一时间,众多名厨闻讯而来,但所有献菜的名厨没有一个走出过土司爵府。
那时候,在溇水河南岸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年轻猎手。一天,他去大山里打猎,忽然听得一阵尖叫。原来,一只吊睛猛虎低匐前肢,试图扑向一位美丽的姑娘。千钧一发,小伙子迅速射出几箭,吊睛猛虎重重砸到地上。山妹子顿生爱慕,想以身相许。
第二天,年轻猎手提着山货到山妹家提亲。姑娘的父亲嫌贫爱富,百般刁难:“我女儿可是方圆百里最俊的姑娘,多少富商大贾我都没答应。想娶我女儿,除非你能带100两黄金来。”猎手家徒四壁,黯然失神。
“土王重金征菜,我们可以试一试?”姑娘打定主意,躲在家里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她挑选小青石反复尝试,终于创造出一道绝对美味而且土王绝对没有吃过的菜肴。
当猎手献上这道菜时,土王眼前一亮。这道菜以小青石为原料,土王确实从来没有吃过。再细细品尝,满口溢香。土王大喜,他给这道菜取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嗍丢,赏给猎人黄金百两。从此以后,“嗍丢”成为土王专享美食。直到1735年,“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土司爵府逐渐衰落。土王时代结束,“嗍丢”流传民间。
“老排工,吃得多。”八十多岁的张老汉望着远方的大山说道。那时候的排工日子很苦,每天在奔涌的溇水河上谋生。在食物极其匮乏的时候,他们顺手在河岸捡些小青石,烧堆柴火,一番炒制后,靠着这一“嗍”一“丢”,回念着家的味道,打发无聊的长夜,积蓄奋斗的力量。
后来,趁着大好政策,交通日益便捷,老排工们终于收起了长篙短桨。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丰产的玉米水稻,林下葳蕤的茶叶药材,房前屋后悠闲的鸡鸭。美好的生活悄悄擦拭岁月的磨痕。苦够了的山里人似乎已经渐渐淡忘了“嗍丢”的味道。
历经漫长岁月积淀的传承总会发光。2015年左右,溇水河岸一家餐馆尝试开发“嗍丢”这道美食。短短几年,“嗍丢”凭借独特风味与沉积的岁月记忆吸引了众多食客。不仅远距溇水河岸好几百公里的湖南长沙也有了“嗍丢”味道,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更于2020年10月与“嗍丢”精彩相约。
雨后的黄昏,行走在溇水河岸,路边的小摊炉火正旺,圆润的小青石裹着各色香料在锅里“噼里啪啦”“叮叮当当”,让人立时穿越激情四射的音乐会。
微风和煦,袅袅的炊烟似散未散,乍一看,像极了那位神态轻盈的山里姑娘。她婀娜有姿,淡颜如花,一抹浅浅的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7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