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11月10日讯(记者 谢文明)11月,莒县已是深秋。
汽车在银杏大道上奔驰,载着我们去考莒县的秋色。
黄
顾名思义,银杏大道是因银杏而名。道路两旁多植银杏树,此时,多半的树冠已经黄了,所以首先令人感叹的是黄色。因为是多半的银杏树发黄,故分出了层次,有的绿中泛黄,有的黄中有绿,还有的黄中夹带点黑或白,显然是黄过了头的,要凋落的了。有的连续几棵排在一起黄,象是一家的几位同胞,形成了阵势,人们正在惊叹间,却又见几棵绿的和几棵黄的间隔了,象是年龄不一的兄弟姐妹,之间有什么心事正在商量。

分了层次,就有了韵律,美就丰富地升级了。我们这些坐在车上飞奔的人,象是琴师,以两边的银杏树为琴弹奏这莒县之秋的变奏曲,也象是听众在欣赏银杏树乐师们对这个季节的倾情演绎。
银杏大道一名还真不是来于它两边的银杏树,它真正的来源是在这条路的尽头,浮来山定林寺里的那棵约四千年的银杏树。它高26.7米,树围有15.7米,宽大的树冠达900多平方米,几乎遮蔽了整个定林寺主院。夏季每天约需2吨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每年结果万斤左右。以其穿越古今的不凡履历,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价值而倍受人们的喜爱,成为莒县、日照市的标志性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银杏树”,2023年被评为中国10棵最美银杏树之首。尤其是每年秋末冬初时节,它披上一身金装,更显华美,震撼人心,成为一年中最佳观赏期。就连它安身的定林寺,也始建于南北朝(有说是东晋),距今1500多年,在这棵大银杏树面前还是小辈。自然是先有的这棵银杏树,后有的这银杏大道。它太有名,人们就借它的名命名它身下的这条道路,并沿路栽下它的子孙,以壮行色。
车到山前,弃车步行进寺。寺前抬眼一望,红墙之上,透过郁郁葱葱的群绿,一捧热热辣辣的黄探出来,象是急不可耐的顽童,知晓今天家中来客,一遍一遍门口探看不见,索性爬上墙头登高遥望远方客人的身影。
进寺的台阶上人很挤,有下的,有上的,人挤人,不走不行,走快了不行,走慢了也不行,除非你不在台阶上,都是来朝拜这棵银杏树的。

进的寺来,立马就被这棵硕大银杏树拥入了怀里,被搂得喘不过气来。你无法不抬头去看,抬头间立马就有了被它紧紧拥抱到窒息的感觉。这是远方游子久别故乡的投奔,也是身心的回归;这是久盼游子归家的母亲的拥抱,甜美而充盈,温暖而滋润,令人甚至想哭泣。
赶紧缓一下神,低头瞧瞧四周,院里几乎全是人。但都被这棵四千年银杏树强大的气场包裹着,它是这个院子当然的无可争议的主人。人年龄再大,都是它的孩子,都被它拢在怀抱里。
人老发白,它老发黄。因为它是王者,要戴金冠。
树下抬头,满目的黄,比金子的黄少点儿光滑,多点儿轻盈,但仍感觉黄的很沉很重,应有几万斤,甚至为这棵大树担忧,担心它的承重,更不敢双手去捧接,生怕压下来,不可承受。又因了光线的作用,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黄,站在一个位置看不同地方,黄的深浅不一,有的偏白,有的好像是成熟的栗子色,从不同的地方看,也是如此。有韵律,也看似随意无章法。它放肆地黄着,也是放肆的绽放着,无人可阻挡,它黄的激情澎湃,黄的汪洋恣肆,黄的傲娇,昂首向天,向蓝天宣扬自己生命的成长成熟;它也黄的无可奈何,有些羞涩,伸一根枝条过去,低头与旁边朝夕相处的屋檐、墙头低语自己的无奈与快乐。
站得稍远一点看,正午的阳光照耀下,它黄的象一整个的大花朵,而不是王冠。王冠对它来说太俗了,太小了,太不值一提了。它绚烂,热情,多姿,充满生机。世间还没有什么能比得过它的黄,它太庞大了,也太全息了。整体,你可以把它当一朵花欣赏,那是它献给大自然这位爱人的赤诚礼物。你如果不看它的全郭,那它的每一块地方哪怕是巴掌大的一块都是一朵完整独立的黄色花朵,所以即使把它拍到相机里,也百看不厌。这对摄影爱好者们正得劲。一千个人会拍出一千个这棵树的美。

它是黄髫童年,也是成熟的壮年。
它是欢笑,襟怀坦白的开口大笑。无声却让人感到声满乾坤。
它本身就是一部大时长的厚重交响曲,也是独唱的合唱,合唱里的独唱,开弓即多色彩,开口即多声部,无数片叶合为一体,壮阔,丰满,悠扬,流畅,不在耳,却在心。
它撼人心魄,给人美,却不会激起人的贪欲。此刻不会有人想着应把它抱回家。
它的黄,是青山的硕果,也是青山的点缀,还是秋天的收获,人类的福乐。
绿
依依不舍告别银杏树王,满眼的黄久久占居心灵,回味惊叹无穷。车里安静得很,闭上眼,依旧是那片摇曳多姿地黄。这才感觉眼睛有点累,不是被那硕大的黄刺激的,而是眼睛太小被撑的。
这种紧张的感觉,直到浮来青茶园也就是茶山牧场这里才稍稍得到缓解。
1966年,莒县人将南方的茶叶生产北引到这里扎根,很快,这些南方的娇客成了这里的主人。原定三年亩产百斤鲜叶,谁知两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

经过近一个甲子持之以恒的发展,日照及其所属莒县成为北方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已成为日照市、莒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仅茶山牧场所在的夏庄镇即有茶园7000余亩,茶山牧场独占一半多。3000多亩的茶树铺满眼前的大地,那种饱满的绿,舒展,静默。在蔚蓝的天空下,它展露着自己,坦坦荡荡,似天鹅绒地毯,使人有种躺上去打滚嬉戏的冲动,这与那一树的黄不同。在那棵大银杏树下,它展绿也好,呈黄也罢,你只能仰望和崇拜,不可造次亵玩。而在这里,你和这满坡满眼的绿,是平等的,相融的,安静的。可以去拥抱它,亲吻它,采撷它。
当然,所有的东西,庞大了,就对人构成了“震慑”或曰“威压”。这是相当无奈的。谁让人类在大自然里、在宇宙间是那么地“渺小”呢?四千年风雨跋涉,银杏树依然壮硕;60载雪霜锤炼,茶树依然翠绿,而我们人呢?所以人需要个体的团结与心灵的凝聚,和一代一代的繁衍接续。前者求壮与大,后者求革新与永生。这既是面对宏阔永恒的宇宙无奈的对抗和自保,也是自我的成就和攀升。因而孕育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与文明,你看这片3000多亩的绿,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文明的成就。

例如将茶地通过松树隔成一方方的茶园,就是人的文明成果。茶园周边栽松树,是防风固土、防寒防暑调节微气候、保湿促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提升茶叶品质及生态和经济效益的需要。满满的科技感。
一垄一垄被修剪的整整齐齐的绿色茶树,像五线谱,阳光、鸟雀、甚至一边松树的阴影,都是这乐谱上跳动的音符。不!它们是乐手,是在依谱而奏。不如说这一垄一垄的绿色茶树,更象是琴键,弹奏它的,是风,是雨,是阳光,是飞鸟,是蝴蝶,是勤劳的采茶人。
一圈圈的松树将茶场的绿隔成了一部部乐章,每一乐章皆有自己的旋律。这隔出的一方方,也好似一个个小天地,小屋子,小音符,有的充满神秘,有的充满活力,有的寂静安宁……不一而足,就看你心里有什么,去投射什么。
松树的绿比之茶树的绿有点深,还有夹在茶园之间的绿草坪的参与,它们的高矮让眼前的绿有了立体感,丰富了视觉效果。
所以,尽管满眼皆绿,但看着不单调,不疲惫,不寂寞。
这是希望的绿,丰收的绿,可亲的绿,有趣的绿,活泼的绿。
它不是绿纱,大地不需要朦胧。
它是有重量的绿,厚实,但并不沉重。你的手轻轻一采,就可将这绿拿入手中,乃至吃入肚中,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
这绿,与你是没有隔阂的。
它,本身就是丰收的硕果。
它是主人,不是陪衬。
茶场深谙这一套,以绿为基因,巧设计,巧布点,什么雾气缭绕的仙境,绿草坪上的演出场……,万变不离“绿”字,就连佐大碗茶的茶点,都是绿的。
它绿的饱满,充盈,但不热辣,而是充满温柔,是舒缓的小夜曲,是潺潺的溪流,是父母的叮咛,是爱人的低语。它永远达不到大银杏树猛然打你一巴掌的猝不及防的惊讶的感觉,所以不要指望它刺激你的激情澎湃。
你可以在这里打滚席地而坐,可是你在大银杏树下这样做,就肯定不合适了,有失敬意。
在这宽广的绿色世界里,你不必担心人潮拥挤,再多的人,它都能疏散的开。几棵绿树一隔,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所以,你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与这盖地的绿或对话,或倾诉,或倾听。这绿,是懂人的。只要你有时间。
绿,不需要喧嚣,它本身也不是爱热闹的,它是宁静的同义词。
这就是茶场的魔力,也是绿的魔力。
红
我估计,这一天,绝大部分的人忽略了红。
是的,红在哪里呢?
其实它在莒县是无处不在的。
在银杏大道边的柿树上,
在道路旁菜畦里的熟透的辣椒上,
在定林寺的墙上,
在大银杏树下的无数根祈福的红布条上,
在禅房边莒县第一个党支部的纪念碑上,
更在茶场里的抗战展览馆这,
……
在华夏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你很难找到没有红色点缀的一角。

红,是中华民族的底色,喜庆,忠诚,热烈……赤眉军、红袄军都在这里战斗过。如果说这有点遥远了,那么,百年前,王尽美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播下红色种子,从这里怀揣了一颗澎湃的红彤彤的心走向党的一大会场……才有了后来浮来山的党支部,才有了八十多年前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和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血色拼杀,染红了这片厚重的土地。大家可以在茶场内抗战展览馆里得窥那艰苦卓绝奋争岁月的一斑。
单就颜色来说,红和黄有的一拼,都是花和果实,是成长,是成熟,是绽放,是丰收,是感恩,是奉献。
红,是这里的精髓。是流淌在这里每一个人血管里的颜色,是迈向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引路的颜色。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自豪的说:“我的名字叫红。”
红,为这片土地赋予力量;绿,给予这片土地上的万物滋养和保护;黄,是这片土地上的万物向世界也向自己捧出的感恩硕果。
这就是莒县的“三原色”,再过四千年,仍是如比。
责任编辑:张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0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