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河网讯 力行而后知之真。在深入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背景下,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以郑州市区域资源为情境,深入探究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开发了系列跨学科课例。其中杨青华老师开发的《沿黄地上河段缺水城市的引水之道》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 “第二届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二等奖”,课例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手册》。
2月2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跨学科课例拍摄组来到郑州,跟随郑州航空港第一高级中学的师生们走进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一起探寻“沿黄地上河段缺水城市的引水之道”。
郑州是沿黄缺水城市的代表,黄河邙山提灌站曾经是郑州水源生命线,现在仍是郑州市“热备”水源地。课例围绕大主题“为什么要在邙山建提灌站?”“如何在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解决沿黄地上河段缺水城市的引水需求?”“针对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引黄入郑过程中,如何沉沙,如何提水”这些问题,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历史、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数据分析、模型建构等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养。
在桃花峪引水口处,同学们亲眼见证了黄河含沙量之高,并提出了不同的沉沙净水办法。通过动手实验,巧妙沉沙,对比实验效果,总结实验方法。在这场科学与自然的交响中,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了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魅力。
在邙山提灌站前,同学们巧借相似三角形原理,以数学为尺,通过扬水高程数据,动手实验估算提水管道的长度和倾角。又利用物理功能转换,细算解决郑州用水所需水泵数目。当步入提水泵房,亲眼见证实践之果与计算之合,不仅让书本上的知识跃然眼前,更让同学们深切感悟到科学的力量,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现场,融合多学科知识,打通学科内外、校园内外,通过调查、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探讨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讲好黄河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传承艰苦奋斗、知难而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邙山精神,在探寻更合理的引水方案中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它如一粒种子,让科学、热爱与责任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汪青青 娄松 文/图)
编辑:林辉审核 :孙振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4 1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