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我与《西安日报》的“七十年”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6-15 04:3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高铭昱

《西安日报》创刊七十周年,我也七十岁了。我在《西安日报》创刊号见诸街头巷尾的日子里呱呱坠地。作为日报的同龄人,从我走上社会的那天起,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深交知己。

1970年,我在一所小学任民办教师。在一个雪后初霁的日子里,学校派我去邮局订阅次年报刊。攥着有限的经费,翻开那本厚厚的报纸杂志征订目录,斟酌再三,难以定夺。学校往年所订多是《文汇报》等外地报纸,价高且脱离本地实际。邮局工作人员建议,可考虑订阅年前已复刊的《西安日报》。从此,在我阅读的诸多报纸中,有了《西安日报》的身影。

那时的《西安日报》,仅是一份四开小报,像一个娇小玲珑的少女,精干而俊秀,可爱而伶俐。其副刊《延风》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文字清新质朴,成为我最早的写作启蒙范本。受其影响,我也根据自己带领学生劳动的经历写了篇散文,给报社寄去。这篇青涩文章当然没发表,我也渐渐淡忘了此事。谁知到了年终,却收到西安日报社寄来的一个牛皮纸封装的、捆扎得四棱见线的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学习资料,一共四本,都是精装,都带有红色的塑料封皮。这应是报社给投稿人的回复或嘉勉,意外的惊喜让我激动不已。从此,每每见到《西安日报》,我感到不仅有亲切感,还有发自内心的敬意。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离开了学校,数十年再没写过一篇文章,但却一直没离开过《西安日报》。不管是在村上任职,还是下海经商,《西安日报》一直是我关注最多的报纸,日报的历次转型扩版,我都是见证者,我亲眼看着它从一株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2011年,日报“长安旧事”栏目触动到我内心最柔软的神经,引发了我写出自己难忘经历的冲动。于是,重新提起荒废的笔头,写了几篇回忆文章,投给了编辑部。不久就接到编辑靳勇老师打来的电话,说稿件内容适合版面刊发,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3月,我的《一次丢钱》发表了。靳勇说,写拾金不昧的稿件很多,但这篇文章打破了写好人好事的常见窠臼,故事曲折,可读性强。编辑的肯定给了我动力,增强了我写下去的信心。随后,我重写了那篇当年未能发出的散文,以《学工制砖坯》为题在日报刊出,满足了我久已有之的一个小小心愿。

靳勇了解到我生活在一个山东村,遂辗转来村采访,回去后在日报发文《渭北山东庄让齐鲁文化扎根》,拉开了报道与研究关中山东移民史的序幕。次年,《西安晚报》“西安地理”栏目的记者来到我家,听我讲述家乡的历史。回去后,该栏目以《山东人在陕西谱写“闯关中”传奇》为题,分上、下两个部分,连续两期以整版的篇幅,对谭家村作推介报道。此后,又刊发了我的《回望乡村的背影——谭家村百年追忆》等文章。这些文字,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填补了地方史志记载的空白,引发各家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

编辑是报纸的灵魂,编辑代表着报纸的形象。两报的编辑接地气,责任心强,认真敬业,让我铭记不忘。2019年国庆前夕,我写了《阎良黎明前的故事》一文,其中有一段描述的是舅父与进步学子阚韵清的交往佳话。王亚田编辑审读稿件时,注意到文中阚韵清之名用字前后不一,有的地方是“清”,有的地方却是“青”,就打电话问我到底是哪个“qing”字。因此段文字出自舅父的回忆文章,我一时想不清到底是哪个字,就顺口说是青年的“青”。 后来见了舅父,舅父说应是“清”字。我想时至周末,版面可能已经排好,反正阚韵清也不是名人,索性将错就错,就没给王编辑打电话更正。等文章刊出,发现他把所有的“青”都改为了“清”,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核查清楚的。

《西安日报》精品意识强,格调高雅,给其写稿,更有助于自我提升。近些年来,我还在《品鉴》《西岳》《文化纵横》等多个副刊版面发过稿,先后得到周媛、刘炜、李斌等多位编辑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品鉴》的前后两任编辑——肖雪及陈黎,两人缜密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我感同身受,受益匪浅。有一次,我在稿件中引用了李白的一句诗,陈黎打电话来追问出处。我说网上可见,或为公认。陈黎在网上查不到全诗,在《李白全集》上也查不到诗名,遂列为存疑,删去了这一段。编辑一丝不苟,潜移默化中,我也养成了认真求证的习惯。

七十年光阴流转,我和《西安日报》的缘分还将继续。在传播主体日益多元的时代里,我们一起迎接新的挑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5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70年 忆芳华“我与西安日报的故事”征文开始啦!本报讯(记者 王昕)今年,是西安报业与您、与这座城市共度的第70个春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邀您以另外一种方
2023-06-12 03:55:00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张笃龙 “我与西安日报的故事”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想来想去,我似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讲,我就是个普通的投稿者,与报社、与编辑没有任何因缘际会,用陕西话说就是个黑板撒
2023-06-27 04:06:00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雷焕《西安日报》迎来了70岁的生日,可喜可贺!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说来惭愧,人到中年的我与《西安日报》相识才五六年,但我觉得遇见就是最好的缘分。我是一个进城务
2023-07-13 04:36:00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师正伟 2017年8月,我从县委部门调到县文联工作,原以为摆脱了整整20年的行政公文写作,从此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清闲的日子过了不长时间,就适应不了啦,每日
2023-06-22 04:37:00
【我与丝路】护航中欧班列十载,老铁路人见证一座小站的巨变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10月17日电(记者 张尼)西安,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曾经,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各国。如今,驼蹄车辙下的古道已变为列车疾驰的
2023-10-17 09:45:00
山城的变迁(我与一座城)
...铁路修到了柞水,不久后,高速路也开通了,柞水到省城西安越来越方便。柞水摇身一变,从秦岭深处“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偏僻之地,一下子被划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了西安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2023-12-20 07:48:00
传承西迁精神   助力家乡建设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在交大西迁博物馆重温入党誓词(资料照片)。西安交通大学研三学生 杨志聪我的家乡在四川凉山,我本科、硕士研究生共7年都在西安交通大学度过。几年来,
2024-05-16 05:41:00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务区内的西安国际港站,是中欧班列(西安)的始发站和回程班列目的地,为保障中欧班列运行,被称为“飞虎队”的调车组作业人员每天都要扒着火车“
2023-10-17 11:15:00
陕西考古发现唐长安城安仁坊遗址,网友:西安地下藏着长安
...体报道,陕西考古发现唐长安城安仁坊遗址。网友评论:西安地下藏着长安。安仁坊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友谊西路小雁塔一带。在唐代地图上,它位于朱雀大街东侧,从北向南之第三坊。安仁坊在唐代
2023-02-17 20:4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