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师正伟
2017年8月,我从县委部门调到县文联工作,原以为摆脱了整整20年的行政公文写作,从此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清闲的日子过了不长时间,就适应不了啦,每日不写点什么就感到心里空荡荡的,尤其是下班之后和节假日,显得无所适从!我也曾经尝试着用读书、看手机、和朋友聚会、打麻将来消磨时间,但还是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一直让自己静不下心来。
我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对小说和散文情有独钟,但以前只读不写。从2018年开始,我利用闲余时间写一些小小说、散文,也尝试着向一些报纸副刊投稿,可惜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让我失去了信心,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打起了“退堂鼓”。2018年9月10日,我收到一个从西安寄来的快递函件,打开一看,是一本《读者》杂志。看到这本杂志,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在西安上学、假期回到本地帮奶奶摆摊的小姑娘,虽然和她相处时间很短,但她热心、礼貌、好学的形象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她的言行举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得活灵活现,让我从她身上不仅看到了阳光和朝气,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猛然想起《西安日报》发起“新西安人”的征文,随即一气呵成,写了《卖杏干的小女孩》一文,投给《西安日报》。9月18日,稿件被刊发于征文栏目,我内心的欢喜无以言表。这篇小文章的发表,对我来说不仅是一块“敲门砖”,更是一个“助跑器”,重新点燃了我的文学创作梦。
此后,读报、投稿成了我与《西安日报》的不解之缘。我庆幸自己遇到了《西安日报》,是它为我打开一扇窗。尤其在快餐时代,通过这份报纸,我可以随时了解陕西特别是西安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生活面貌,也可以了解到西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喜闻乐见的平凡故事。它不仅是一张新闻报、信息报,也是一张生活报。
时政、理论、西岳、品鉴、读书等栏目一篇篇散发着墨香的范文中,既有永恒的经典,也关注鲜活的当下,用人间举重若轻的故事温暖读者的心灵,以柔和平实的心态分享世界的辽远。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明白了,真正的文学创作不仅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爱与恨,而且要有社会的担当,展现人间大爱、大情怀。
这几年,正是在《西安日报》的滋养和熏陶下,我的文字功底、思想境界和写作理念显著提升,写作水平突飞猛进。我的文章《秦直道上的樱桃王》《摘山椒》《观鱼之乐》《岁月里的古琴》《书封上的“吆喝”声》《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一个快递员的工作感悟》《读书莫学高启强》等文章相继在品鉴、读书栏目刊登。可以说是《西安日报》这束光照耀了我,我的心智得到润泽,感情得到升华,人生的航向有了方向和目标,也有了精彩和亮点。对此,我心怀感激。
如今,每天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浏览《西安日报》成了我的日常习惯。每当愉快地徜徉在独具魅力的文字和图片里,那些久违的文朋笔友,似乎也随之来到身边,和我展开了心灵的互动,一种亲切而又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亲切,是因为他们的人;陌生,是因为他们的文日臻成熟,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一报在手,字里行间,移步换景,“心”有顿悟,“谈”有良方,“文”有雅致,读后让人沉浮的心情在喧嚣的世界里变得平静,不那么浮躁,纵使有书无房,道的也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里,我感恩《西安日报》,真诚祝愿《西安日报》茁壮成长,越办越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2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