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国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农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代帝王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早至两汉就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封建社会,随着耕作技术的成熟,播种面积的扩大,粮食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对于地主阶级来说,土地和粮食就是他们身居高位的资本。粮食是政权稳定的根本,也是民生得到保障的根本,在考古史上,就发现过不少的粮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还是粮食,战前准备了多少粮食,战中粮食能不能得到供应,是每一个军事首领都要考虑的问题。提到历史上有名的粮仓,不得不提到隋朝炀帝所建的含嘉仓。作为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位君主,隋炀帝的杰出事迹主要有四件,即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驰道。
隋朝含嘉仓初建于隋朝大业五年(607年),隋炀帝建设此仓的目的是储藏京都东边州县的粮食,含嘉仓的规模为史上稀有,共包括仓窖287座,东西宽600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米!因此又叫做含嘉城。想象各地的粮食络绎不绝地运往仓内,几十万平方米的地坑里全是粮食,着实令人震撼。

含嘉仓被沿用到了北宋,唐朝时,它的规模达到极盛,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据史书记载,公元750年,这里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南宋后,汉人政权南迁,含嘉仓失去了其实用价值,而后被弃用。
含嘉仓共有287座粮窖,它们呈东西分布,南北成行,非常规整。其中在编号160的仓库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未发生碳化的部分粮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粮食竟然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还保持着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一些粮食样本被送到了洛阳农科所培植,神奇的是,时隔千年的粮食竟然发出了嫩芽。

为何千年后这些粮食还保藏得这么好?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首先含嘉仓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里水位很低,能防止地下水的侵入导致粮食发霉,另外,仓窖在修好后四壁用火烘干的。在囤放粮食时也是也讲究的,“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席子”,也就是说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席子夹糠”法覆盖后,粮食距离地面至少有半米,而且粮食与粮食之间有谷糠为隔层,这样即使一部分粮食坏了也不会影响其他的粮食,也能防止粮食过厚导致谷物发热腐烂的现象。

正是这一步步巧妙的设计和保护,才造就了含嘉仓得以发生“储粮千年而不腐”的奇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5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