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升:从池州儒学到明朝国史,一代智者的传奇人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30 06:04:00 来源:戏说三国

朱升,自幼喜欢读书,并且成绩很优异,学习也很刻苦,后来他被授予池州路儒学正。

在担任池州路儒学正的时候,处理了很多事情,解决了学生的伙食问题,并且朱升以身作则,勤于讲学,在他的影响下,池州聚集了很多的儒学名士。

等到朱升任职期满,朱升南归。但是此时战乱已起,朱升的日子也过得不安宁。他为了躲避战乱,开始了隐居生活,著书立作的同时,他也在思考他的人生。

时代的洪流中,哪怕就算是隐居,他的生活也会被席卷进来。

朱升:从池州儒学到明朝国史,一代智者的传奇人生

1357年,这时的朱升已经50多岁,接近花甲之年,朱元璋的大军到了徽州,朱升认识了邓愈,通过邓愈的引荐,他认识了朱元璋。

邓愈也是一员名将,他跟随朱元璋一路征战,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的时候,封的六公之一就有邓愈。

在和朱元璋的对谈中,朱升留下了日后名满天下的一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其实就是让朱元璋注重防御,打好基础,进可攻退可守,不可冒进。

广积粮,字面意思是要让朱元璋注重粮食的补给,多积攒粮食等食物,还有一层的意思,让朱元璋注重民生的发展。

缓称王,朱元璋日后在征战过程中,确实是牢牢记住了,不急于称王,为他自己的发展赢得了时间。

朱升:从池州儒学到明朝国史,一代智者的传奇人生

其实在元末的三大势力中,陈友谅的势力是比较强的,张士诚在抗元的路上,时而投降,时而反抗。

张士诚更多是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他其实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想小富即安,但是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元末的乱世,注定只能有一个胜利者。

这个最终的胜利者,就是朱元璋。看朱元璋的发展之路,就知道朱升这九个字的分量。

朱升给朱元璋提出这个策略,是朱升人生高光的时刻,作为一个谋士,他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为大明王朝的建设添砖加瓦。

朱元璋也非常信任他,从《朱枫林集》的记载能看出来,其实朱元璋征战的路上,朱升的痕迹也是比较明显的。

朱元璋和陈友谅率领各自大军在鄱阳湖大战,当局势稍不利时,朱升出谋划策。

朱升说,陈友谅是倾尽全力而来,兵多粮少,不能持久。他提议让朱元璋的大军结营于南湖嘴,绝了陈友谅大军出入的后路。等到陈友谅的将士们粮食吃完了,处在那种困境中,陈友谅的将士们疲劳,这时候他们进退两难,前后都是敌人。那时朱元璋的大军再出击,必定能赢。

朱元璋也知道这是个不错的计策,但是这个计策有个问题,不仅仅是陈友谅的将士们会有吃完粮食的一天,朱元璋的军队也会面临这个困境。

朱升充分发挥了谋士的能力,他对朱元璋说,此去百里地许,有四家粮食有积粮,先去借用,这事必须先去,免得被陈友谅占得先机。

后来朱元璋命令人去借粮,还真是把粮借回来了。

这事也可见朱升的智谋,不仅仅停留在纸上,对于周遭的情况,他也有着很多的了解。

朱升:从池州儒学到明朝国史,一代智者的传奇人生

《明史》的记载上,就有一个事情让人意外。明明朱升为朱元璋的征战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是在封赏的时候,其实对于朱升的封赏,官位来讲,并不是那么高。

如果不熟悉朱升的生平,知道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后来朱升如何,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以年老,特免朝谒。洪武元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

这是《明史》的记载。相比李善长,刘基的列传,朱升的列传篇幅短小。

从《明史》的记载中能看出来,朱升后来的工作重心,是在编制制度方面,更多的是文字工作。

《明史·后妃传》里,开篇就提到了朱元璋的话,治天下,先正家。后妃虽然母仪天下,但是不可干政。

朱元璋命令朱升等人编制《女诫》,而大封功臣的那些制词,也多是朱升撰写。

朱升有能力,有智谋,有才华,为什么在明朝建立后,那么低调呢?

我推测是因为他确实智谋过人。熟读历史,尤其是对于朱元璋非常了解,知道自己过于高调,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朱升也确实已经年老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在名利场角逐了。

洪武二年,朱升以自己已经年老为由,辞官归隐。

《朱枫林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朱元璋想赐予爵土,朱升不敢接受。

朱升说他的后人福分浅薄,不敢叨扰天恩。

朱元璋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几个儿子,你就算不接受爵土,怎么不让你儿子来辅佐我呢?

于是朱升又说,我有一个儿子,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所以不希望他做官,他做官了,,恐怕以后都不能老死。

朱元璋说,你我情同父子,何须顾虑这呢?

朱升说的比较直接,这不是顾虑,希望陛下能哀怜老臣,免掉朱同的死罪,能赐予他一个完躯。

话说到了这了,气氛也到了,朱元璋也是感动了,赐予他免死铁券。但是明初手握免死铁券,最后善终的,还真不多。汤和是一个。

朱升其实也是善终,享年72岁。

但是朱升心心念念的他的儿子,却没有善终,关于朱同的死,《明史》写的很简单,坐事死。因为什么事死,《明史》没有仔细交代。

《尧山堂外纪》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当朱同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升曾经说,此子必遭妇人之祸。

后来朱同官至礼部侍郎,非常擅长诗文,可能是因为题诗赐宫人,忽然御沟里有流尸,皇帝的疑心病上来了,令朱同自缢。

关于朱升和他的儿子朱同,你有什么想说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30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伯温的神奇预言,明朝智者的神秘面纱
...杰出的人物,他们以智慧和才华改变了时代的面貌。而在明朝初期,刘伯温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一位杰出的谋士和军事家,刘伯温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更因其神奇的预言
2024-12-07 10:25:00
王阳明:明朝的传奇思想家与军事奇才
明朝史上,有一位很牛的“百世之师”,他的名字叫王阳明。王阳明是宁波余姚人,是明朝时期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号阳明,所以后来的人就都叫他王阳明了。关于他的传奇事件有
2024-04-02 03:02:00
孝端皇后王喜姐:我国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后,一代贤后的传奇人生
孝端皇后王氏,原名叫做王喜姐,出生在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在万历五年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她,便通过选秀,在四百五十多个秀女中脱颖而出,得以被封为皇后!当上皇后的
2024-04-05 12:25:00
“双刀王”王弼战功赫赫,为何最后被朱元璋赐死?
...国伊始,王弼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先是打败张士诚,攻破池州,随后又夺取兰溪、金华、诸暨等地。在与陈友谅的水上大战中,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以胜利告终。紧接着,王弼跟随朱元璋又平定了
2023-05-04 05:26:00
简介明初开国谋臣朱升
...,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生平经历书香门第朱升
2024-06-26 10:15:00
中国历史上最刚强女性,有一位是传奇女将
...勇敢,是普通的女子所比不过的,而且还立过很多功劳。明朝末年的时候,外有清兵的侵犯,国内又有各种叛乱,每次到危难的时候。她非常的勇敢,常常带领军队去摆平。因为她的勇敢无畏,人们
2023-05-11 13:01:00
...一代才女——柳如是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但由于家贫,被辗转贩卖,坠入红尘。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
2023-08-28 20:22:00
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依靠借书苦学的传奇人生
...。明太祖朱元璋看重宋濂的才能与品行,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后,亲自设宴款待,任他为修国史的总裁官,主编《元史》。宋濂治史严谨公正,抛弃成规,着手建立明朝自己的制度。他
2024-01-29 21:16:00
中国史上的军事名帅,第一位差点成一代天子
众所周知,在我们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有着许多的传奇人物,很多人都是名垂千古的名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这些有名的人物中,可是有不少的名人将帅之才,不知道大家都知道哪些将帅之才的历史
2023-05-13 20: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韩家集歼灭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4 19:54:00
一唱一叹皆是爱!《大唐贵妃》演绎千年缠绵。
2025-08-23 08:58:00
贤哲言行铸成语!齐文化中流淌的千年智慧
从稷下学宫的思想交锋到朝堂上的治世箴言,从战场谋略到市井百态,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鲜活故事。或讲处世之道,或述为政之德
2025-08-23 09:27: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带你回望解放长春那段历史
备受瞩目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已经拉开帷幕,在展览现场,“热烈庆祝长春解放”几个大字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目光,也将人的思绪拉回了20世纪40年代
2025-08-23 11:05:00
我们的抗战|铁血村庄:守家即守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岳致呈 刘志坤 邱明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齐鲁大地上的一个个村落,以血肉之躯筑起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2025-08-23 11:14:00
...近日,中国电影《东极岛》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上映,引发了海外观众的热议。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生动再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
2025-08-23 12:0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杨洋,你把掌天瓶落吉林了
热播剧《凡人修仙传》里,杨洋扮演的韩立靠着神秘的掌天瓶一路逆袭,可谁能想到,这只让修仙者趋之若鹜的神器,竟悄悄把“同款”落在了吉林
2025-08-23 13:11:00
父辈的抗战丨百岁老兵邓传丙用一生书写家国情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韩学平“为啥要参军?为了保卫家国!为亲人报仇!”已到期颐之年的邓传丙,忘记了很多往事
2025-08-23 18:00:00
壹点笔墨|无棣朱氏溯源考
2019年清明节期间,我曾倡导并组织青州衡王府的衡恭王后裔族人,举行了首次集中、统一、大规模的“衡恭王后裔祭祖恳亲”活动
2025-08-23 18:34:00
8月23日,“河北五超”承德主场对阵保定,“皇上”又来给承德加油,上次喊出夹子音,这次直接上设备!
2025-08-23 21:45:00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